日籍解放軍,這一特殊身份讓92歲高齡的中村京子成為當今中日關係的一座豐碑。
1931年出生於日本的她,歷經戰火與和平,最終選擇在中國紮根,度過了她人生中最艱難也最寶貴的歲月。
她的故事就像一部電影,充滿跌宕起伏,也象徵著兩國關係的跌宕起伏。
當我們追溯這位立體而鮮活的老人的生平,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她個人抉擇的痕跡,也是兩國交織命運的印記。
一
1931年,在日本九州島福岡縣的田野裡,一個日本農民家的女兒哭啼啼地來到了這個世界,她就是中村京子。
中村家世代以種田為生,祖祖輩輩都勞作在這片土地上,京子的父母也不例外,日復一日地耕作,勉強餬口。
然而好景不長,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不斷徵調家鄉的糧食資源。
中村家僅有的幾塊薄田,收穫的大米全數上繳,政府只留給他們一小部分從中國東北掠奪來的高粱和小米。
漸漸地,分給他們的口糧也變少了,家中兄弟幾人,京子排行老大,從小孝順做事,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她主動提出要到中國東北當護士,出來掙錢養家。
父母勉強答應,心中卻暗自擔憂,那樣遙遠的異鄉,聽說還在打仗,小京子這樣單純的女孩,要經受的艱辛可想而知。
1945年的一個早晨,只有14歲的京子提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去中國的列車,她揮手與家人告別,眼裡滿是堅定。
這趟列車先到達日本南部港口城市博多,然後經由朝鮮釜山,穿過朝鮮海峽,終於抵達中國東北的錦州。
而就在她到達後的三個月,日本宣佈投降,東北的日本護士學校被東北民主聯軍接管。
二
當東北民主聯軍接管護士學校的時候,京子和其他日本女學員都驚恐不已。
她們被灌輸了“中國戰士野蠻殘忍”的印象,擔心他們會無情地報復這些“侵華日軍”。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聯軍士兵絲毫沒有什麼敵意,他們平和地告知日本女學員,願意回日本的可以自由離開,學校也會派車護送到葫蘆島港口;願意留下繼續學習的,學校歡迎她們繼續待在這裡。
其他女學員聽後大多選擇回國,畢竟家在日本,現在又戰敗了,家人肯定擔心她們的安危,但京子在猶豫。
她瞭解日本敗戰後的混亂局面,光是想到已經捉襟見肘的家人,她就不忍心回去給他們增加額外的負擔。
但是留在陌生的中國又會面臨什麼困難呢?
京子心裡充滿疑慮,她試探性地問了士兵一些問題,士兵耐心地解釋,他們是人民解放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軍隊,不會傷害任何無辜平民。
這些士兵的善良和溫柔讓京子大吃一驚,在她印象中,中國人應該很野蠻才對,可這與士兵們的表現截然相反。
她不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國家給她的第一印象如此正面,那麼生活在這裡會是什麼樣子呢?
於是她決定留下,但她並沒有想到,這個決定竟改變了她的一生,最後只有京子和另外十幾名日本女學員選擇留在學校。
接下來的日子,她們被分配到不同的野戰醫院,擔任護士工作,照顧傷員,野戰醫院條件艱苦,物資匱乏。
但讓京子感到驚訝的是,即使條件這樣艱難,士兵們仍然慷慨地與老百姓分享自己僅有的物資。
有一次,一名年輕戰士向村民借了針線,給破爛的軍裝補了一個大口子,補完後,針線只剩一小截,戰士卻將其小心翼翼地還給了村民。
看著疑惑的京子,戰士向她解釋:人民軍隊有自己的鐵律,那就是不能拿走百姓的東西,一針一線都不行。
這讓京子大開眼界,原來真的有軍人和老百姓可以和睦相處、魚水深情,這與日軍橫徵暴斂的所作所為大不相同。
看著士兵們豁出性命護衛老百姓的背影,京子被這份大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打動。
她也渴望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為這個美好的國家儘自己的一份力。
三
1947年春天,部隊決定在前線修建野戰醫院。
這個任務艱鉅,條件極其艱苦,但對保障戰地救治工作意義重大,京子第一時間踴躍報名參加,她被分配到外科,擔任一位德國醫生漢斯·米勒博士的助手。
米勒博士1939年就從瑞士醫學院畢業,開始從醫生涯,當時的歐洲正值動盪,他決定遠赴神秘的東方看一看。
歷經波折,米勒於1941年秘密進入延安,成為八路軍的外科醫生。
八年裡,他輾轉各個根據地,為烈士和平民看診施治,視同仁如手足,受到群眾衷心愛戴,如今已是老八路的核心成員之一。
米勒博士身材魁梧,藍色的眼珠透出慧黠,金色的短髮在炮火中飛揚,他絲毫沒有京子印象中醫生的嫻靜做派,反而更像一個戰地指揮員。
兩人在前線進行手術時瞭如一體,米勒博士動作嫻熟,指揮京子遞交器具、止血、清創。
有時敵機轟炸,手術室的屋頂瓦片掉落,他們也顧不得那麼多,生死間全神貫注地搶救傷員的生命。
一次次將重傷員從鬼門關前救回,並肩奮戰的日子讓兩人的感情也日漸升溫,米勒漸漸被京子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吸引,誇獎她是最出色的助手。
戰友們開玩笑說老米終於遇到了命定的姻緣,米勒也在心中暗自把京子當作知心愛人。
一天,米勒鼓起勇氣向京子表白了心意,問她願不願意和自己結婚。
京子有些為難,她覺得兩人國籍、語言都不同,將來在一起會有很大障礙,何況,她還想著有朝一日完成學業回日本照顧家人。
米勒理解京子的想法,他自己也有很長時間沒有回過德國了。
於是兩人暫時按下這段情感,朝著各自的人生目標奔波。
直到兩年多後,1949年,天津解放。
隨著部隊打下這座城市,米勒被任命為天津軍區總醫院院長,兩人在這裡重逢。
米勒博士看到京子比兩年前成熟優雅了許多,再次向她袒露自己的真情告白,終於,京子紅著臉答應了。
當年京子18歲,米勒34歲,兩顆心跨越國界和文化差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牢牢相系。
他們的婚禮很簡單,卻因逢這個歷史時刻而成為傳奇。
四
婚後,京子跟隨米勒在東北各地輾轉,為了兩人的事業,他們經常要遷徙到新的城市定居。
1950年,米勒被任命為吉林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兩人搬到了長春,長春期間他們迎來了第一個孩子的降生。
京子將她取名叫米蜜,幾年後他們又有了兒子米德華,從那時起,京子回日本的想法越發淺淡了。
1955年,米勒調任遼寧軍區醫院,全家遷到瀋陽。
瀋陽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有些不習慣,氣候更為寒冷,但為了事業,他們不辭辛勞,很快就在這座城市安頓下來。
京子和米勒白天各忙各的,晚上一家人團聚,過得溫馨而繁忙。
1960年,米勒終於如願以償成為北京著名醫院的教授,舉家便又遷往北京,京子也終於安定下來,有了自己的事業,她在醫院的護理部工作,深受病人和同事的喜愛。
期間,1953年和1956年,新中國政府曾多次派船接在華日僑回國探親,京子的許多日本同事都選擇了離開。
她也陷入了兩難,一方面有些想念老家,一方面又捨不得這裡的生活,米勒鼓勵她去看看,或許對她也好,但京子最後還是沒有走成。
因為日本對她已經很陌生了,中國才是她的家。
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後,京子這才帶著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回到日本看望老家。
步下飛機的那一刻,熟悉的空氣讓她油然而生一種久違的歸屬感,但走進熟悉的村莊,卻覺得這裡已經面目全非。
父母和許多親人都已經去世,剩下的也暮年疾病纏身,甚至有些認不出京子了。
京子的心底升起濃濃哀思,她這才意識到,自己和這片故土已經隔了太遠太遠,真正的歸宿,已經在北京紮下了根。
1994年,米勒醫生因病去世,京子陷入了深深悲痛,她失去了最親近的愛人、最心相印的靈魂伴侶,這時候,她再一次考慮過回日本的想法,但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米勒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她也要完成兩人的心願,於是京子還是選擇繼續留在北京,守護他們半個多世紀的生活點滴。
這是她的事業,也是兩個人的安身立命之地。
五
歲月荏苒,京子也已經年過九旬,她是我國唯一健在的日籍解放軍。
老人至今仍生龍活虎,每天散步遛彎,在她這裡,中國早就是第二故鄉。
“我留在日本只是家庭婦女,是中國培養了我。”京子常說。
2020年,駐日大使館專門為京子和其他日籍老戰士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簡簡單單的銅製品,見證他們與這個國家共命運的歲月。
或許,正是無數個像京子這樣的故事,才變成了中日兩國間牽絆的紐帶,她的一生堅守,也在歷史長河裡留下沉甸甸的一筆。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海外版,戰地護士中村京子自述:我參加八路軍的故事2010年08月06日
北京友協,一對洋八路的兒子這樣說...2021-06-22
新華社,百來最成功的政黨-國際友人與中共的故事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