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三峽大壩全線竣工,至今已有17年,它位於湖北宜昌,是我國長江上一座極其重要的水利工程,哪怕是在如今,它也是一項令人嘖嘖稱奇的宏偉工程。那麼,它還能撐多少年呢?這項工程回本了嗎?
一、三峽大壩的歷史
三峽大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在對宜昌上游的水利情況進行考察之後便提出了“當以水閘堰其水”這一偉大設想。
他認為在此處建造大壩不僅可以用於航運,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災,但是由於當時的物力和財力限制,只能無奈放棄了這一設想。但是在之後的演講中,孫中山先生不時提出這一想法,他希望下一代可以完成這一項任務,畢竟他一直認為這一項工程是個“功在當代,利己千秋”的民生工程。
20世紀90年代,當時正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多,再考慮到長江曾多次爆發的洪災對正在發展的新中國造成了很是沉重的打擊,長江洪災問題亟需解決。雖然有人對三峽大壩的建造呈消極態度,但到最後國家仍是拍板決定動工建造這一龐大工程。
這一工程毫無疑問是當代最複雜的工程,除了它的建造會對大壩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外,它的建造成本也會是個天價。但是國家已經決定好了建造,那就要排除萬難爭取成功。
幸運的是經過工程組的考察與計算,他們得出建造的三峽大壩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長江中下游洪災的影響而且水庫的發電機創造的收益也能很快收回成本。對於航運來講,那更是大大的便利了大噸位輪船的航行。
二、三峽大壩面臨的挑戰與改進
雖然三峽大壩已然建成17年,但是圍繞在它周圍的爭論仍是沒有停歇,其中聲音最大的便是:三峽大壩究竟還能撐多久?
其中很多人都持悲觀態度,因為三峽大壩要面臨的執行挑戰實在艱難,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季節和水位變化需要大壩靈活調整水庫的蓄水量和洩洪量,其二便是它的執行會受到水質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後的挑戰便是它的執行面臨著工程安全和裝置維護的挑戰。
其實在三峽大壩未建成之初,水利大牛林一山先生就曾說過三峽大壩至少可以使用200年,如果加以保護和改進還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但是花費2500億的投資僅僅使用幾百年未免太過奢侈。
為了延長它的使用壽命,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首先是在上游推行植樹造林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這些行為攔截長江中的部分泥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大壩的壓力。
而且還派人定期的對大壩進行檢查維護,以便能夠及時的發現和修復工程中存在的裂縫、滲漏等問題,防止因一點小問題而造成嚴重損失,同時還加固了大壩的壩體、壩基,用來提高大壩抗洪抗震能力也強化了大壩的監測系統,包括水文監測、地質監測等。
三、三峽大壩的經濟效益
三峽大壩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它擁有著34臺發電機組,二十年間累計產生140000億千瓦時電量,相當於燃燒足足5億噸左右煤所產生的電量,這龐大到震撼的發電量足以讓人稱三峽大壩為“發電巨獸”。
按照2021年的居民用電價格來算,它足足創造了7000億人民幣,遠大於當初的建造成本,當然算上發展期間的通脹它的實際收益可能還要折半,但回本也綽綽有餘,更遑論水電是清潔能源,若用火力發電站產生這些能源,至少要產生13億噸的二氧化碳,所以三峽大壩為我國帶來的環保收益才真的是無法衡量的。
結語:
三峽大壩的建成是我國水利工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是中國20世紀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之一。它的建造有力的支撐了我國工業化程序,給我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而且大壩的建成在客觀事實上提高了長江中下游居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水平。
雖然它會造成變遷移民的社會問題以及水庫蓄水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些變化,但是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只要適中堅持以嚴謹求真的態度維護這一項工程,努力的進行技術革新,相信三峽大壩會有更多的十七年,也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