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這是唐朝白居易描寫“安史之亂”,幽州節度使安祿山反叛的詩句。
其實,不只是安祿山,我們翻閱史書,可以發現,很多歷史事件都與幽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如,東漢時期,公孫瓚獨霸幽州,這才敢和袁紹一爭高下;
公元前26年,劉秀手下大將彭寵在那裡勾結匈奴反叛;
還有公元前907年,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劉守光佔據幽州後,意圖稱霸河北……
這讓我們不禁感到好奇,它究竟有何“魅力”,總被叛軍盯上,併成為他們的根據地呢?
幽州又到底在何處?
<<·——古幽州到底在哪?——·>>
談起古代幽州,它可稱得上“神秘”。
雖然歷史上有很多相關記載,但鮮少人知道它的具體位置。
記得《釋名》中記載:“幽州在北方,是一個幽昧、隱蔽之地。”
可以說,古幽州就是中國北方的一隱蔽之地。
至於它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且聽我細細道來。
事實上,之所以古幽州“神秘”,不是因為它有多神奇,而是因為幽州的範圍一直在不斷變化罷了。
幽州此地,來源甚久,傳說,在舜那個時期就有它的存在。
而在史書上,幽州之名,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
《周禮·夏官》也有記載:“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川河泲,其浸菑時。”
由此可見,古幽州地處戰國時期的燕國範圍內,並且它的區域內,有座小鎮名叫醫無閭。
還有《呂氏春秋》這樣載道:“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除此之外,我國第一部辭典《爾雅》記載:“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雖然我們不知道《爾雅》的作者是誰,成書年代也存疑,但上限絕對不會超過戰國時期。
因此,結合以上種種來看,先秦時期的幽州大概在如今的遼寧省內的醫巫閭山、河北東北部以及山東大部分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取消了“州”的劃分,開始在原幽州的基礎上設立各郡,它的位置開始變得模糊起來。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設立13州刺史部,幽州的位置這才又顯現出來。
而這裡的13州也是我們知道的西漢十三州。其中包括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幽州、幷州、荊州、揚州、涼州、益州、交州、冀州。
至於彼時幽州大致位於如今河北涿鹿、內蒙古自治區、遼寧一帶。
到了魏晉南北朝,尤其是晉武帝年間,增置了郡國二十三,幽州範圍也隨之縮減,大致成如今的北京郊區,尤其是門頭溝一帶。
隋朝時,它的大小倒沒有多大變化,不過由於罷州置郡,幽州的名稱成了涿郡。
一直到唐武德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18年,才再恢復成幽州這個名字。
到了唐玄宗年間,幽州節度使出現(後又改名為范陽節度使)。
說起這個職位,它十分重要,不僅需要防禦、奚、契丹的侵擾,還要管理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這9州。
這時的幽州大概是如今山西東北部,河北省北部、北京,天津等等範圍。
五代十國,就不用提了,因為後晉石敬瑭的決定,所以包括幽州在內的幽雲十六州成了他國的地盤。
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1123年,宋朝重金贖回幽雲十六州,離開了455年的它回到國家的懷抱!
可惜,後來又因為張覺,我們再失幽州,直到明初,它才真正迴歸。
不得不感嘆,幽州這塊地方確實經歷了跌宕起伏。
到朱棣即位,古幽州又直接成了王朝都城,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幽州範圍隨著時期多次變化,但它的核心卻一直沒變,都是現在的首都北京。
而且無論是電視劇,還是歷史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叛軍總喜歡拿幽州根據地,這究竟是為什麼?
<<·——為何總是成為叛軍的根據地?——·>>
說起這個,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距離都城遠
上面我們也說了,幽州位於我國最北方。
而我們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其實除了遼、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古代其他王朝的都城通常離幽州有著不算近的距離。
比如,西周時期,定都鎬京,也就是如今的陝西西安;東周定都洛邑,如今的河南洛陽;東漢定都洛陽;西漢、唐朝定都西安;而宋朝的都城是現在的開封等。
“天高皇帝遠,遠水救不了近火”,古代一些地方官都敢自稱“土皇帝”,更不用提那些叛軍了。
叛軍們完全可以在幽州養精蓄銳,然後,等到時機得當,再一舉逼向都城。
電視劇中不就有好多這樣的場景?
一些心思不純的人選擇離皇城較遠的地方進行反叛,然後,打了都城權貴們一個措手不及。
選擇幽州作為根據地的叛軍們,自然也是考慮到這點。
上面的人通常很少來下面視察,一般只要穩住幽州的同僚們,一切就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天然的物產資源
很少人知道,幽州其實自古以來資源就極為豐富。
是的,大家沒聽錯。
雖然,幽州被古人認為極為荒涼,就連一些統治者也時常忽略它。
但事實上,只有當人們真正到達幽州才知道,那裡的糧食、海洋、陸地等等資源讓人瞠目結舌,尤其是糧食方面。
我們從下圖可以看到,幽州有很多糧倉,這說明什麼?說明它的農業發達。
當然,這主要是由於幽州氣候處於“寒冷”和“溫暖”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十分適合糧食的生長。
而且幽州的土地也十分肥沃,非常適合百姓開墾種植,我記得,最早的“屯田制”也是起源於那裡。
俗話說的好,“兩軍交戰,糧草先行”,與有著充足補給的叛軍交戰,即便是實力再雄厚的王朝,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兩敗俱傷吧。
咱們拿“安史之亂”舉例,且不說,那場戰爭最後勝敗如何。
就只說,安祿山等人直逼都城,使得唐明皇不得不“忍痛割愛”楊貴妃,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叛軍選擇幽州的“先見之明”。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幽州是胡商雲集之地,南往北來的商人互相交流,這對經濟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其中,幽州最典型的就是馬匹生意。
幽州地區靠近草原,有很多牧草可供馬匹食用,而且此地離黃河、海河等水域也比較近,可以解決馬匹的飲水問題。
這些因素,也使得幽州成了古代的養馬基地。
那裡,每年都要向南方提供幾萬匹,尤其是唐朝時候。
值得一提的是,幽州的馬匹不只向民間提供,還有皇族,甚至就連北方那些遊牧民族也會專門過來購買幽州的馬。
畢竟在冷兵器時代,戰馬的作用極大。
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當一大群騎兵出擊時,大部分其他士兵通常不是選擇前進,而是嚇得後退。
一直到將軍下令,嚴禁後退,後退者殺無赦,他們這才大著膽子衝擊。
在我們歷史上,很多戰爭的勝利都取決於戰馬的多少。
幽州的地勢與客觀因素
透過實地考察,我們也可以發現,古幽州北部有陰山、燕山,而東部靠近渤海、東海,還有西部是綿延不絕的太行山脈,只有南部是河北平原,可以通行。
這樣的地勢很好滿足叛軍的所需。
地勢複雜,只能走路,不能騎馬,很好的抵擋了敵方騎兵的攻線,而且一旦時機成熟,叛軍們便可直接透過南邊,向中原逼近;
就算起兵失敗,也不要緊,只要他們守好幽州南部平原,便可保證自己以及大部分士兵安全。
當然,叛軍也不是隻憑自然條件選擇幽州的,還有一些客觀因素。
上面我們也說了,古代幽州由於地處邊疆,上面的人很少下來視察,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王朝或許不僅需要受到外部侵擾,還可能需要防止那些盜賊、山賊等團伙的“搗亂”。
這在唐朝尤其突出,而當時的治安情況無疑是給叛軍提供了機會。
另外,我們分析那些反叛歷史事件,也可以發現,那些叛軍多多少少都會和北面的遊牧民族相勾結。
這是為什麼?
一方面,他們和那些民族串聯,可以尋求幫助,增大自己獲勝的勝算;另一方面,即使戰事失敗,他們也可透過雙方簽訂的協議,從幽州逃到遊牧民族那邊。
這樣至少可以保住命,只要有命在,不怕重來一次。
漢朝的盧綰不就是如此?當時的劉邦派人攻打他,結果,由於盧綰早一步和匈奴人達成協議,所以,他輕鬆跑到了匈奴的地盤,最後,還成為“東胡盧王”。
<<·——結語——·>>
幽州,地理條件良好,位於遊牧民族與中原的交界處;而且糧食資源豐富;地勢優越,進可攻,易可守。
這種種原因,它如何不會成為叛軍的根據地?
當然,雖然叛軍搶佔了有利先機,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會獲勝。
畢竟戰爭的勝利不單單靠的是“天時,地利”,除此之外,也得人和才是。
有道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失了民心,他們也很難成功。
大家認為呢?對此,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各抒己見!
本文內信源來自:
1.(百度百科——幽州、“安史之亂”、涿郡、秦朝、彭寵、幽州節度使……)
2.《釋名》、《尚書·舜典》、《周禮·夏官》、《呂氏春秋》、《爾雅》;
3.百度百科引用:李德義,於汝波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中國將師名錄遠古至唐代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02.第96頁;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