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遠東邊陲的旅順,戰火燃起,卻異乎尋常地排除了土地的主人——中國。這一年,俄國沙皇與日本帝國,在中國的領土上,演繹了一出權力的角逐。清朝,本希望置身事外,卻在這場角力中,淪為唯一的犧牲品,成為戰爭中被剝削與忽視的一方。
歷史,往往比奇幻更充滿想象,這一段歷史若非真實存在,恐怕難以令人信服。日俄兩國的紛爭,究其根源,是對清朝東北地區無限的貪婪。
庫頁島,這片被忽略的北方明珠,雖然位於黑龍江入海口附近,卻鮮為人知。自20世紀以來,其爭議未曾平息,但毫無疑問,中國是最早與之建立聯絡的國家之一。庫頁島歷史上曾有多個名稱:中國稱之為庫頁島,俄羅斯則稱之為薩哈林,日本則有時稱之為樺太島。
早在新石器時代,庫頁島便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但古代生產力的侷限性和高緯度的嚴寒,制約了其發展。遠距離加之地理隔絕,使得庫頁島與外界的聯絡,長期限於最基本的商貿和文化交流。考古發現顯示,島上出土的中原王朝物品,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時期。而《山海經》中的“毛民之國”,極可能指的就是庫頁島上的原住民部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與庫頁島的聯絡逐漸加強。從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起,歷代封建王朝不斷擴充套件對東北地區的影響力。特別是在蒙金戰爭期間,蒙古透過武力獲得了島上部落的效忠。明朝時期,庫頁島更是直接納入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治下,部落首領的更替,需經過明朝皇帝的冊封
在這段歷史背景下,一場由清朝與俄羅斯沙皇國爆發的戰爭成為了轉折點。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使得清朝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確認了庫頁島屬於清朝領土。然而,清朝的衰敗使東北地區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俄羅斯沙皇國和日本,均覬覦這片土地。他們甚至一度相互承認對方在庫頁島的主權,俄國佔據北部,日本掌握南端。
沙俄後透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從法理上奪取了庫頁島的主權,並利用千島群島作為籌碼,迫使日本退出庫頁島。這一段歷史,如丘吉爾所言,彰顯了國家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
隨後,日本的實力和野心膨脹,導致其與昔日的“盟友”沙俄翻臉。日俄戰爭爆發,俄羅斯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接受日本的新勢力範圍劃分,庫頁島再次易手。這場戰爭,雖在中國的領土上展開,卻是一場外國強盜間的爭奪。它以在華利益的重新分配告終,令中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然而,庫頁島的悲劇並未就此結束。儘管日本透過武力完全佔領了島嶼,但這場勝利僅是偷襲而來。美國的介入調停,使戰爭暫時中止。日俄雙方因都不願放棄庫頁島,不得不同意共同佔領,以北緯50°為分界線。但無論俄國還是日本,內心深處都渴望完全控制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