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而位於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更是北京城的地標街道之一。王府井還有著一個美稱,叫做“金街”。
提到“王府井大街”,除了名號“響噹噹”,也帶給眾人諸多疑問:這“王府井”到底指的是哪家王爺的府邸?這裡又曾經是因為誰家的“井”而得名呢?
“王府井”歷史
翻閱北京地理史料可以知道,王府井大街最初的繁盛期可以追溯到元朝的忽必烈時期。彼時的王府井大街還被稱作“丁字街”。
時間來到明成祖朱棣時期,京都由南京遷至北京。由於需要建設“皇城”,朱棣便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對皇城、都城,以及宮城等等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建造。也正是在那一時期,“丁字街”周邊被建造出了一座“十王府”。
“十王府”建築規模很大,整個王府共建造有兩三百間房屋。王府建成後,“丁字街”也被人們改稱為“十王府街”;再後來,人們為了叫著方便,乾脆直接稱其為“王府街”了。
明朝滅亡後,滿人進入北京城,“王府街”上的“十王府”也隨之“凋零”。漸漸地,“凋零”後的“十王府”又被改造成為了“王公貝勒府邸”。至清末,“王府街”的商業已然已經達到相當繁榮。
1915年,北洋政府籌備繪製《北京詳圖》,正式在地圖上把“王府街”分為三段,即北街“王府大街”、中街“八面槽”、南街“王府井大街”。而南街“王府井大街”的得名則是源自於這一段街道上剛好有一眼甜水井。
有關“王府井大街”上的這眼甜水井在清光緒十一年的《京師坊巷志稿》中有過記載:“北京內外城共有水井數1258個,大多水質鹹苦,只有極少數甘甜,能飲用的不多,而“十王府井”則在甘冽可用之中。”
“十王府”中的“十王”是哪位王?
前文有提,“王府街”的全稱應該是“十王府街”,建造這裡的王府被稱作是“十王府”。那麼問題來了,“十王府”中的“十王”到底指的是哪位“王”呢?提到這個問題,那就不得不從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城說起了。
原來,當初朱棣營建北京城時,有意思要仿照唐都城長安城的規制來建設。那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番唐都城“長安”的營建格局和規制。
據《舊唐書》記載,公元725年,即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宮中皇子們漸漸長大,需要一處大宅解決他們的日常起居。於是在長安安國寺的東面,便為皇家建造了一座大宅。而這座大宅當時就被稱為“十王宅”。這裡的“十王”並不是確切的皇子人數,而是舉一全數為吉。
另外值得介紹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時,已育有十子。彼時除了太子朱標,其餘的九子均全部封王;另外,朱元璋還將自己的侄孫朱守謙另封為“靖江王”。也就是說,那時一次性分封了十位王。而至此,“十王”也成為了明朝宗藩制度的代名詞。
綜上所述種種原因,建造於北京紫禁城東面的“十王府”的形制、用途,以及名字所蘊含的深意似乎也有了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