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災荒之年,如再遇上糧價飆升。
對百姓來說,無疑就是雪上加霜。
然而,當真的碰上了百年一遇的大饑荒,一生憂國憂民的范仲淹,卻下令商戶直接抬高米價!
這操作聽起來有點反直覺吧?但老百姓們卻都稱讚他是個大大的好官。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災荒之局
皇佑二年,一場大饑荒席捲江浙。
魚米之鄉瞬間成了苦難之地,百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為了一日三餐,碎銀幾兩,人們紛紛拎起行李,出去逃荒。
此時坐鎮災區的杭州市長,兼領浙西省長的范仲淹,已經年過花甲。
而他卻沒有時間叫苦叫累,每天只能一邊四處奔走籌措糧食,一邊開倉放糧,希望能緩解饑荒。
儘管辛苦值得肯定,然而一市的救濟能力畢竟有限。
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應對這場嚴重的饑荒。災情眼瞅著就沒法收拾了。
就當大家都覺得躺平,等待朝廷救援是唯一出路時,範大人卻不打算走尋常路。
他非但沒選擇找朝廷輸血,而是準備擼起袖子加油幹,帶著災民一起,走一條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硬核自救之路。
2、划船大賽
改革家的手段和見識,果真與眾不同。
范仲淹一出手,“開副本”和“刷經驗”,便是別具一格。
忙於救災之際,他卻搞起了看似與救災“八竿子打不著”的划船大賽!
為了讓大賽辦的紅紅火火,範省長可謂是親力親為。
他不僅親自站臺代言,更邀約朋友組團,把酒言歡,泛舟江上,與民同樂。
每當比賽日,範省長更是親自下場,擂鼓助興,為參賽者們吶喊助威。
一波操作下來,賽事就成了全城的焦點。
上一個比賽的煙花還沒有散盡,下一個專案的上場鑼鼓就已經敲響。
一場場速度與激情交織的比賽,如同水上盛宴。
外地人都攜家帶口聞風而來。水裡百舸爭流,奮勇爭先。岸上人流如織,絡繹不絕。
百姓則趁勢擺起了攤位,賺得幾個小錢,補貼家用。
3、大興土木
災荒之年,能出起攤的人也不是很多。
而大多數人只能靠出賣苦力,賺點微薄的工錢。
攤位不夠,打工來湊。
范仲淹絕對是個行動派,立馬就把做好災民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他大手一揮,動用政府資金,一日就僱傭上千人,修葺糧倉,裝修辦公大樓。
然而,閒置的勞力雖然還很多,但這位大佬的智慧也不止於此。
他又給寺廟的住持們出了個妙招。
“大災之年,人工便宜,如若趁此修繕寺廟,可是花小錢,就能辦大事啊。”
這一建議,就像是給寺廟送上了一份重建大禮包。
住持們一聽,紛紛點頭稱是。
於是,寺廟的誦經聲裡,夾雜著鏗鏘的號子聲,大修廟宇,再造金身,佛門清淨之地也熱鬧起來,各種土木工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訊息不脛而走,城裡的富人們坐不住了。
他們也紛紛招攬工人,把平時因工價高昂而猶豫不決的工程都排上了日程。
一時間,整個城市彷彿被點燃,到處都是繁忙的建設工地和工人的歡歌笑語。
政府的領頭羊作用,不僅給災民們提供了寶貴的工作機會,而且讓困境中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整個城市又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
4、失控的米價
民以食為天。
然而辛苦自救掙來的錢,卻換不來一碗米飯。
原來,災情發生後,浙江一帶的黑心商人就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撈一筆。
在他們眼裡,利益是老大,親孃都得靠邊站,更別說那些災民了。
他們一邊囤貨限購,一邊哄抬價格。
米價飆升,猶如火箭直衝雲霄,一斗米的價格已經炒到了驚人的一百二十錢。
但即便價格如此高昂,城裡的糧食依然供給不上,饑荒的陰影依然籠罩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奸商囤糧不出,坐地起價。
高價也買不到米,災民的生路在哪裡?
5、范仲淹的對策
局面不是一般的棘手,但范仲淹確也不是個按套路出牌的人。
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毅然下令將米價一舉提升至一斗一百八十錢。
城裡的百姓們看到這個價格,心裡滴血,直接就罵娘了。
但想想買不到米吃的日子,也只能硬著頭皮接受了。
事兒一傳開,大家都覺得范仲淹是不是瘋了,認為這樣做只會讓大家更買不起米。
質疑聲、罵聲不斷,還有人跑去朝廷告發范仲淹的荒唐政策。
範大人可是朝廷鬥爭裡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江湖,什麼風浪沒見過?
面對非議,他不但把指責當空氣,而且在各個地方貼上告示,廣而告之杭州米價一斗一百八十錢。
訊息一傳十、十傳百,沿江商人們都聞到了商機,趕緊把糧食往杭州運,生怕晚了一步,就錯失良機。
隨著糧食如潮水般湧入杭州,糧食供應逐漸變得寬裕起來。
米價也像到頂的過山車,逐日下跌,最後穩穩地停在了每鬥一百錢。
老百姓看到這一幕,都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範大人真是個好官。
控制不住米價上漲的市場,卻完美的控制住米價節奏。
看似反常的救災之道,其實是充滿智慧的決策。
結語:
如今的我們都知道,市場上的商品一旦供過於求,價格就會下降,這是經濟規律的正常表現。
但在宋朝,范仲淹就憑藉這一樸素的經濟學原理,用了一手國家宏觀調控(以工代賑、干預物價)的賑災方法。
不僅控制了災荒,還穩定了經濟。
每當讀到這段歷史,我都會由衷地欽佩他的智慧,同時也由衷感嘆:這位大神是不是開了外掛,怎麼看得這麼通透呢?
後來我才發現,這位大哥一貫的政治主張就是重農抑商。
商人哪點事兒,人家早研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