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舸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下,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其中最顯著的標誌就是相權與皇權之間的此消彼長。
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既是身為臣子的最頂點,也是“伴君如伴虎”的最前線。稍不留神,可能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但同時,如果君臣之間相互信任,通力合作,也能成就一番事業,青史留名,化為千古美談。
中國歷史上就有這麼三位名相,各個都是皇帝的得力助手,皆有經天緯地之才,有些人開創的制度甚至影響後世千餘年,可為何只有諸葛亮受到了萬世景仰?
李斯貪婪,陰溝翻船
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道出了秦人的豪邁與團結,從商鞅變法開始,一代代秦王前赴後繼,勵精圖治,終於讓培育多年的果實,在公元前221年成熟落地了。
當年38歲的秦王嬴政,終於實現了滅亡六國,一統天下的偉大功績。
秦國變成了秦朝,嬴政也搖身一變當上了秦始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皇帝”為稱謂的帝王,中國由此從奴隸制社會邁進了封建社會階段的大門。
而這一切,單靠嬴政獨自去做,恐怕難以實現,所以在“千古一帝”的身邊,還有一位“千古一相”,他就是李斯。
李斯原是楚國人,少有大志,可奮鬥許久也只是當上了一個管理文書的小官,心有不甘的他毅然辭官,繼續求學,提升自我,等待機會。
李斯的老師也不同凡響,是當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況,也就是荀子。
因為已經到了戰國末年,百家之間早就開始多有借鑑和融合,所以荀子的思想有著很多不同於傳統儒家的東西,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偏向法家。
也正是因為法家思想更適用於統治者,所以李斯和另外一位同門韓非,雖然都在荀子門下,最終卻都成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學有所成的李斯前往了具有法家傳統的秦國,也果然受到了重用,在他的建議下,嬴政堅定了統一六國的想法,並且順利實施了離間各國的計策。
李斯就這樣一步步,從伴讀的郎官,逐漸成長為了長史、客卿、廷尉。
如果說秦國時期,是李斯登上歷史舞臺後的小試牛刀,那麼秦朝建立後,李斯就迎來了他最為閃耀,卻也最為悲劇的時刻。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李斯被任命為左丞相,總領朝政,在他的建議下,秦廢分封,立郡縣,而後沿用近2000年。
接著,同樣是在李斯的倡導和指揮下,全國開始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李斯親自所做的《倉頡篇》更是成為了推行篆書的範本。
在經濟方面,李斯還推進全國貨幣的統一,首創了“圓形方孔錢”,這樣方便進行穿繩整理的形制,同樣使用到了清朝末年。
如果故事到此結束,那麼李斯必然會成為萬代人臣楷模,但可惜沒有如果。
秦始皇病逝沙丘後,李斯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與趙高合謀篡改遺詔,賜死公子扶蘇,奉無能的胡亥為帝,就此拉開了秦二世而亡的“大幕”。
後來,趙高心中忌諱,總害怕東窗事發,便處處陷害汙衊李斯,終於,李斯和兒子被帶上了謀反的帽子,腰斬而死,半生英名,毀於一旦。
介甫革新,爭議伴身
有很大爭議的丞相還有一位,那便是王安石。
人們對於王安石,熟悉的可能是他作為文學家和詩人的角色,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文風自成一家,稱為“王荊公體”。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等等詩句,更是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但實際上,這些舞文弄墨與他政治家、改革家的身份相比,就是一些閒情雅緻,業餘愛好罷了。
王安石一生兩次罷相,拼命推行新政,卻受到諸多質疑,其中不乏蘇軾、司馬光這樣的著名歷史人物。
宋真宗天禧五年,王安石出生於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自幼聰慧,未成年時便跟隨父親進京,結識了曾鞏和歐陽修等人。
宋仁宗時,王安石參加會試一舉高中,從此踏入了官場之中,無論是擔任知縣還是通判,他都盡職盡責,富有民望。
也是因為在基層工作久了,王安石發現了許多亟待整頓和改善的弊政,他的心中漸漸升起了推行改革的想法。
他在進京述職的時候,向仁宗獻上了超萬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首次成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想法和變法主張。
雖然最終沒有受到重視,但具有真知灼見的王安石,卻在士人團體中聲名遠播,朝廷也不想放過這個人才,曾多次徵召王安石進京任職。
不知王安石是自認沒有資格,還是在等待知音的到來,總之,他始終都沒有顯露出太大的慾望,還一次次找藉口推辭。
等到好不容易將他請來修著《起居注》,朝廷中的大臣們都十分好奇,並且喜形於色,奉為盛事。
但王安石自己卻感到處處受限,曾經的理想根本無法實現,於是就藉著母親去世,回家守喪為理由,主動辭官。
一直到5年後,宋神宗繼位,他十分仰慕王安石,便多次誠心徵辟,展示想要革新的決心,王安石這才再次出山,受到重用,位同宰相,開展變法。
在這期間,王安石接連制定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一系列新法,雖然成效頗豐,卻急功近利,引發了眾多的反對,甚至連改革派內部也產生了分裂。
礙於穩定態勢的需要,王安石兩次被罷相,最終被貶江寧,病逝與鐘山,而隨著王安石的被貶,保守勢力的上臺,曾經的新法很快全部被廢,成果毀於一旦。
孔明理想,鞠躬盡瘁
上面兩位,起碼都是正經王朝中原王朝的丞相,可諸葛亮不過是蜀漢這個偏安政權的丞相,為何他在後世的地位卻超脫常人呢?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恐怕已經不用多講了,劉備三顧茅廬將他從隆中請出,“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後來堅持扶漢興劉,全力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和孔明之間的“魚水之交”也成為了君臣關係的典範,這樣的忠肝義膽,就已經夠讓民眾們趨之若鶩,心生敬仰了。
再加上《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出色的塑造,也使得諸葛亮的名氣要比其他人高上不少。
整個劉備陣營,就是三國時期所有極致的理想主義者的聚集地,而諸葛亮,正是把這個理想忠貞繼承下去的代表。
就像杜甫寫的那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參考文獻:
【1】《史記》
【2】《三國志》
【3】《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