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間他從未與家人聯絡,就連他的父親去世他也不聞不問,年過九旬的老母親甚至以為自己的兒子是個不孝子。
直到一封來信徹底解開了老母親的疑惑,原來她的兒子一直在為國家核潛艇事業做貢獻,還是國家的大功臣,她才意識到這些年她誤會了她的三兒子。
那麼這位英雄到底是誰?在他消失的30年裡他都做了什麼?為何他的工作連他的母親都要隱瞞?
家人三十年的等待
1987年春天的一天,廣東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曾慎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件,她十分疑惑,誰會知道她的地址並且給她郵寄東西呢?這封信的目的又是什麼?
伴隨著疑惑她拆開了信件,裡面裝著的不是“家書”而是一本名為《文匯月刊》的雜誌,她和孩子們緊張的看著這本雜誌。
突然她們發現了異常,有一頁是被折起來的,當她們決定開啟看時,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文章的題目“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的是黃總設計師的故事。
透過文中提及的“廣東”、“愛人李世英”等細節,她斷定這篇文章是在講述她兒子黃旭華的人生經歷,當時黃旭華已與家人失去聯絡30年,家人都以為他是個不孝子。
還記得當時他的父親去世,家人給他寫信讓他趕回來看父親最後一眼,沒成想等到他的父親喪事辦完也沒有等他回來。
此刻淚流滿面的曾慎其終於明白,她的丈夫黃旭華一直以來並非是不孝之子,而是肩負著國家賦予的重任,投身於核潛艇的研究與製造之中。
曾慎其回憶起那些年,黃旭華偶爾回家探親的日子,他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從未透露過自己的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
直到黃旭華終於在1987年休假時回到家鄉時,他的母親已年過九旬高齡,她拄著柺杖,步履蹣跚地走到門口迎接歸來的兒子。
那一刻,母子二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母親顫抖的聲音中帶著哽咽:“兒子,你終於回來了。”
而黃旭華也淚眼婆娑,心中充滿了對母親的愧疚和感激,這一幕,成為了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黃旭華為了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不得不放棄個人的幸福和親情。
然而,這樣的輝煌成就,對黃旭華個人來說是何等沉重的代價,為了國家的利益,黃旭華不得不隱姓埋名,與家人徹底失去聯絡長達30年之久。
在那個資訊閉塞、通訊不便的年代,他如同人間蒸發一般,音信全無,他的家人,尤其是年邁的母親,飽受著思念之苦,卻始終無法得知他的下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放棄學醫,要救國
黃旭華出生於廣東海豐縣一個鄉醫之家,幼年時他便懷抱著成為醫生的夢想,希望能夠繼承父母的衣缽,救死扶傷。
然而,求學路上的艱辛和抗日戰爭的爆發,讓這個14歲的少年剛剛離開父母就被捲入了戰火紛飛的漩渦中,他不得不經歷四天的跋涉,來到因戰亂遷移的百年名校聿懷中學就讀。
可就讀沒多久,學校便遭到了日軍飛機的無情轟炸,黃旭華和同學們只能躲進防空洞,看著校園化作一片廢墟,目睹生命就這樣毫無尊嚴地被奪走。
一股無力和屈辱的怒火在他內心燃燒,他意識到醫學雖能救人,卻無法拯救一個國家擺脫貧窮落後的境地。
從那時起,黃旭華決心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造出強大的武器來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歷經滄桑,輾轉各地求學,最終於1945年考入國立交通大學讀造船專業。
為了寄託自己民族振興的抱負,他將名字改為“黃旭華”,寓意中華民族如旭日東昇一般重現榮光。
1949年,黃旭華從交通大學畢業並加入了共產黨,此後他先後在上海多個機構工作,1954年還參與了蘇聯援助中國艦船的轉讓和仿製工作。
期間,他與同事李世英相識相愛,並於1956年結為夫婦,黃旭華工作十分勤懇,李世英深知丈夫的遠大志向,因此全力支援他這份忘我的工作熱忱。
1957年,黃旭華終於抽空回了一趟老家,看望年邁的雙親,久別重逢的溫馨場景令黃旭華終生難忘,但短暫的三天很快就過去了。
臨分別時,母親曾慎其眼含熱淚對兒子說:“你從小離家求學,又在外地工作,我們都老了,希望你常回來看看。”這番話深深觸動了黃旭華的心,他愧疚多年未盡到孝道,便安慰母親一定會常回來。
然而,從1957年到1987年的30年間,黃旭華再也未曾踏足家鄉,與家人們的聯絡越來越少,家人們根本不知他在哪裡做什麼工作。
起初還能獲得黃旭華的信件,後來就再無音訊,父親含恨離世,母親和兄弟姐妹憤怒至極,甚至一度將黃旭華徹底驅逐出了家族。
這30年裡,黃旭華究竟在做什麼?難道真的如此無情無義,連父親去世也置之不理?抑或是國家機密重重,他被迫割捨了親情?
國家功臣背後的故事
1958年6月,在聶榮臻的大力推動下,關於中國自行研發核潛艇的會議拉開序幕,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必須掌握這一決定性的軍事力量,絕不能在列強的大炮威脅下低頭。
在這種熱血沸騰的氛圍中,與會代表進行了激烈討論,最終聶榮臻元帥直接下令,核潛艇研究計劃要儘快啟動,以確保國家儘早擁有這一重要的戰略力量。
這項事關國家安全的絕密計劃由此火速展開,短短一週後,相關報告便呈送到聶榮臻案頭,接下來便是嚴格保密的批示和組織工作。
核潛艇研發作為國家機密,無論在計劃制定、上級批示還是實際操作層面,都需要採取最嚴格的保密措施。
在組建研發團隊時,不僅要選拔具備過硬專業能力的頂尖科研人才,更需要具有崇高愛國主義情操和堅定革命理想的人員。
最終經過反覆醞釀,1958年9月,一支由29名精英科研人員組成的隊伍正式成立,其中就包括了黃旭華、彭士祿、陳元等後來在核潛艇研製中貢獻卓著的專家學者。
黃旭華毅然選擇放棄從醫,改投身於這個具有重大國家意義的核潛艇研發工程,對他而言,這既是責無旁貸的愛國之舉,也是報效祖國的最好途徑。
加入核潛艇研究團隊後,黃旭華才瞭解到,這項艱鉅的任務意味著與家人長期分離,甚至沒有確切的時限,或許將持續數十載。
科研人員們還被告知,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必須隱姓埋名,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絡。
面對如此艱難,黃旭華心中雖然五味雜陳,但他深知國家當前對核潛艇的迫切需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為國家奉獻自我。
就這樣,黃旭華徹底隱姓埋名,與外界斷絕聯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核潛艇研究之中,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缺乏先進裝置和外部支援的情況下,黃旭華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研發核潛艇。
最初連核潛艇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只能靠查閱各種期刊、書籍和拆解玩具模型來猜測它的模樣。
一切嚴密的力學計算,都只能靠算盤和鉛筆進行,錯綜複雜的公式和計算過程常常需要十多人協力才能完成。
條件的艱苦還遠不止如此,1966年,團隊又遷往遼寧的荒無人煙的葫蘆島,這裡風沙肆虐,物資匱乏,生活極其簡陋,大家每天吃的都是最普通的白菜土豆,偶爾才有些葷腥食材,真可謂勉強果腹。
在那寒冷的海風中,研究人員們依然夜以繼日地工作,孜孜不倦地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黃旭華一心撲在工作之上,但親人們對他的思念之情也是難以想象的。
就在彼時,黃旭華收到了母親的一封家書,母親在信中對兒子的無故失蹤感到萬分惦念,並告知黃旭華他的父親剛剛去世的噩耗。
當讀到這位不解風情的母親對自己的愛子竟如此思念時,黃旭華頓感五味雜陳,淚流滿面,母親在信中懇求,希望兒子能給她一點音訊,讓她知道一切安好就行。
可是受制於保密條例,黃旭華被迫違背諾言,但他相信總有一天母親和已故的父親會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
從廣東海豐老家到北京、遼寧,黃旭華一路披荊斬棘,在艱難的環境下矢志不渝地追求科學真理,最終與同仁們共同書寫了中國核潛艇研發的輝煌篇章。
筆者認為
黃旭華,這位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老人,用一生的堅守和付出,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然而,在他的心中,這些榮譽並不重要,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個科研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資訊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黃旭華:隱“功”埋名三十載,終生報國不言悔》
央視網《開講啦》第20161026期《“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此生無悔》
《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隱身30年的中國核潛艇先驅黃旭華》,新華社,2020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