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曉書生
編輯 | 文曉書生
«——【 ·前言· 】——»
在日常生活中,上廁所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基本需求,儘管這看似微不足道,卻直接關係到個人衛生和舒適。
古人在面對內急時又是如何處理的呢?他們是如何應對頻繁異常的內急,尤其是在沒有現代衛生條件下的情況下?古代的解決方案是否可以為我們現代人提供一些啟示?
«——【 ·古代廁所發展· 】——»
在《左傳》中有一個頗為引人注目的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姬獳因拉肚子而在廁所失足淹死的事件,這樣一個富有戲劇性的結局,令人始料未及,尤其是當年晉景公作為一代雄主,最終以如此不尋常的方式逝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古人似乎不太重視個人隱私,因為為了方便起見,甚至連襠部都沒有遮蓋,然而在上廁所這一方面,中國古代早在春秋時期就設立了"公共廁所",並且非常重視上廁所時的個人隱私。
例如,《墨子·旗幟》中提到了一種設施,即在道路旁邊設定廁所,四周高牆圍繞,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公共廁所。
從《墨子》的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人還創造出了一種別具一格的特殊廁所——"圖"。"圖"最初指的是豬圈,豬圈與廁所極其相似,同樣骯髒且臭氣熏天。
豬在豬圈裡拉屎,那為何人不在豬圈裡解決呢?這不僅省去了建造"匽"的費用,還能夠在清理豬糞時順便清理人的排洩物。
古人或者直接在豬圈上建立廁所,或者將廁所與豬圈毗鄰而建。《漢書·劉旦傳》記載了在燕刺王劉旦謀奪皇位失敗前發生的"豕禍",即大量豬從廁所中跑了出來的事件。
考古學也證實了漢代陶製廁所器具,這些廁所位於高層,與豬圈緊密相連,排洩物自然而然地共通,因此"圂"字不僅有豬圈的含義,還有廁所的意思。
«——【 ·廁所革新· 】——»
在漢代,廁所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歷史上衛生設施的一個亮點,這一時期,不僅見證了男廁和女廁的分開,還有更多衛生和舒適方面的考量,比如沖水馬桶的出現。
令人驚歎的是,在陝西漢中市漢臺區的一座漢代古墓中,曾經發掘出一個王莽時期的明器——“綠釉帶廁陶豬圈”,這個廁所設計獨特,共有三個門,左側兩門和右側一門之間設有一道矮牆,以隔開不同性別的使用者。
古代廁所的臭味問題一直令人頭疼。無論是在豬圈裡方便,還是在廁所裡,“匽”裡方便,那種臭氣總是無處不在,將如廁者緊緊包裹其中,這種滋味,恐怕大多數使用過旱廁的人都深有體會。
儘管貧困的人們無法改變這一現狀,但富人卻有著更好的選擇,從而在廁所上體現了社會的階級分化。
在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后陵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石質坐便器,不僅配備了石制扶手,更有專門的水溝用於沖洗糞便,保持廁所的清潔與衛生。
而根據《晉書·劉寔傳》的記載,西晉時期的頂級富翁石崇家的廁所更是奢華至極,有著絳紋帳,華麗的裀褥,甚至還有兩位婢女端著香囊,方便之後還要換上全新的衣服。
古代土豪們對待如廁的方式更是奢侈至極。他們不僅提供幹棗和類似肥皂的澡豆作為清潔用品,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據傳記載,東晉大將軍王敦第一次去妻子武陽公主家上廁所時,看到廁所裡放著一盤幹棗,竟然直接將其吞入腹中,而後婢女端來一盤肥皂水,他卻將其誤認為茶水一飲而盡,鬧出了一場笑話。
實際上,幹棗是用來遮掩廁所異味的,而肥皂水則是用來清潔雙手的,即便在明清皇宮這樣奢侈的地方,對廁所的處理也是一種考究,往馬桶裡丟些香料,以中和異味,顯得非常講究。
漢代廁所的發展不僅體現了衛生設施的進步,更折射出了社會階級的差異和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 ·古代如廁方式· 】——»
在古代,廁所並非像我們今天想象的那樣精緻,而是一個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現代的沖水馬桶和豪華廁所相比,古代人的如廁方式更加樸素而又真實。
想象一下,那些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他們的廁所並不是建在高檔別墅的豪華浴室裡,也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場所。
相反,最常見的廁所是我們熟知的木質馬桶,這種簡樸而實用的設施才是古代人們最常接觸的如廁工具。
在古代的文字記載中,我們發現了一些關於馬桶的描寫。《史記·萬石君傳》中記載著漢初大臣萬石君之子石建的故事。
每當石建回家探望老父親時,他都會拿起那個被稱為“廁牏”的木製馬桶,用水清洗乾淨,這種行為被視為孝道的表現,展現了古人對家庭的責任和尊重。
在古代的中國,人們的生活習俗和方式與今天有著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在最為私密和日常的事務——如廁習慣上。
《燕京雜記》中的描述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人生活的一角,揭示了馬桶——或更準確地說,“便器“在古代社會中的普及程度和文化意義。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儘管條件限制,古人對於生活的便利和衛生還是給予了相當的重視。
木質馬桶的存在,不僅說明了古代人對於個人衛生的追求,也反映出古代社會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
在那個時代,木質馬桶的設計和製作可能是一門重要的手藝,每一件便器的製作都融入了工匠的匠心和勞動成果,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生活用品,更是古代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夜壺的存在,則展示了古代社會在如廁方面的細緻考慮。夜壺主要供男性小解使用,這種設計既體現了對居住空間的合理利用,也反映了對夜間生活便利性的追求。
《桃花扇》中對夜壺的提及,不僅僅是戲劇情節的一個細節,更是對古代生活習慣的真實記錄。
透過這些文獻和文學作品,我們能夠窺見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瞭解到他們在追求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不忘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古代人們對於糞便的處理也相當重視,在宋朝時期,草木灰和人畜糞便成為了最普遍的化肥。
據《夢梁錄·卷十三·諸色雜賣》記載,宋朝時,杭城出現了專門收集糞便的傾腳頭,這些人負責每日收集家庭產生的糞便,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產業。
這充分展示了古代生活中廁所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至演變成了一個社會產業。
«——【 ·廁所演變史· 】——»
在對比東方和西方的如廁方式時,我們不禁想起人類文明的演變,特別是在廁所的歷史上,彷彿是一場從原始到先進的過程。
西方的廁所史,如果以抽水馬桶發明之前為界,似乎是人類文明的一段退步史。
早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克諾索斯王后宮,考古人員就驚訝地發現了擁有排水系統的廁所,這種排水系統的發現,似乎為古代文明增添了一抹璀璨的色彩。
遺憾的是,這種先進的如廁方式長期侷限於地中海小島內,而歐洲大陸和西亞地區則沿用著原始的如廁方式。
西方原始的如廁方式最終被自詡站在文明最高階的古羅馬人所終結,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古羅馬,考古人員就發現了具有完備沖水系統的公共廁所。
這種沖水系統的設定,讓人不禁感嘆古羅馬人對於衛生的重視和先進設施的建造。
相較於西漢梁孝王的私人沖水廁所,古羅馬人在體育館、浴室等諸多公共場所都設定了帶有沖水系統的公共廁所,成為古羅馬公民非常重要的權益之一,這些公共廁所由兩排排水溝組成,上面分別設定著一排木質座位,中間鏤空數個圓孔,為公民提供方便之處。
這樣的設計讓古羅馬公民在如廁的同時還能面對面地聊天交流,可謂是生活中的一大便利。
有趣的是,這些公廁裡還各自配備了兩條較小的水槽,上面放著一根根末端綁有海綿的小木棍,即所謂的“攪屎棍”。這些細節不僅展現了古羅馬人對衛生的重視,也反映了他們對公共設施的精心設計和管理。
西方如廁方式的演進不僅令人驚歎,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大亮點,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衛生和文明的關係。
«——【 ·結語· 】——»
廁所的演變歷程展現了人類文明與衛生關懷的交融,古代廁所從簡陋的豬圈到精緻的沖水馬桶,見證了社會的進步,古人在如廁問題上的創新與努力,為今日衛生設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如廁方式的演變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技術的進步,更體味到了人類對生活品質和社會文明的不懈追求,廁所的演變史,不僅是衛生設施的發展,更是人類文明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