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日軍在武漢會戰中,突然改變進攻方向,從大別山北麓襲來。國民黨將領白崇禧雖然看穿了日軍的計劃,卻因主力部隊不在北麓而無法阻擊。在這危急關頭,白崇禧想起了駐紮在大別山北麓的第二集團軍。面對實力懸殊的日軍,這支部隊能否擋住敵人的鐵蹄,為大別山南麓的部隊贏得寶貴時間?他們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
一、危局突現
1938年夏,酷暑難耐,但在中國的中原大地上,戰火卻愈演愈烈。自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在華北、華中展開了一系列大規模會戰。從"七七事變"到徐州會戰,短短一年時間裡,日軍的鐵蹄已經踏遍了半個中國。在南京、徐州相繼失守後,號稱"抗戰中樞"的武漢也岌岌可危。
日軍對武漢垂涎已久。這裡不僅是長江中游的重鎮,更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軍認為,只要拿下武漢,就等於斬斷了中國抗戰的脊樑,屆時,國民政府必然土崩瓦解,中國就將任其宰割。為了實現這一野心,日軍在徐州會戰後開始醞釀對武漢的進攻。
然而,國民政府也深知武漢的重要性。為了堅持抗戰,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遷都武漢,誓與民族共存亡。蔣介石更是親自督戰,調集大量兵力,在長江沿岸構築起一道道防線,嚴陣以待,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
雙方在武漢城下對峙,戰雲密佈,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會戰一觸即發。誰都知道,這將是一場事關民族存亡的生死之戰。勝負的天平,在微妙地搖擺。
就在這時,日軍突然改變了進攻方向。他們沒有選擇正面進攻,而是繞到了大別山北麓,意圖從側翼突破,直取武漢。這一出其不意的佯攻,頓時打亂了國民政府的部署。
白崇禧是國民黨的名將,素有"小諸葛"之稱。他負責指揮大別山南麓的防線。當他得知日軍已經攻克六安,直逼潢川時,頓時如墜冰窟。他雖然已經看穿了日軍的計謀,但因主力部隊都在南麓,根本無法阻擋日軍的腳步。
形勢萬分危急。一旦日軍突破大別山,武漢將腹背受敵,全線崩潰。中國軍隊在武漢會戰中付出的巨大犧牲,將化為泡影。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令人不寒而慄。
白崇禧焦慮萬分,連夜召集幕僚商議對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卻始終找不到有效的辦法。有人主張放棄大別山,集中兵力死守武漢。但白崇禧斷然拒絕,他深知,一旦放棄大別山,武漢就等於是一座空城,根本守不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日軍的炮火聲越來越近。白崇禧在帳中來回踱步,焦慮地抓耳撓腮。忽然,他靈機一動,想起了駐紮在大別山北麓的第二集團軍。這支部隊雖然在徐州會戰中損失慘重,但仍保有一定的戰鬥力。如果能以此部牽制住日軍,為南麓增援部隊贏得時間,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想到這裡,白崇禧連忙下令,命令第二集團軍司令孫連仲率部北上,阻擊來犯的日軍。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第二集團軍實力有限,面對日軍的精銳部隊,勝算渺茫。但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已經別無選擇。
孫連仲接到命令,心情無比沉重。他清楚地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作為一名軍人,他義無反顧地領命出征。在戰前動員大會上,他語氣堅定地對將士們說:"我們是共和國的鐵軍,今天,祖國把希望寄託在我們身上。雖然敵人強大,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一定要用鮮血和生命,為民族爭取最後的勝利!"
將士們聽後,個個熱血沸騰,紛紛表示:寧可戰死,也絕不後退一步。就這樣,孫連仲率領著這支飽經滄桑的部隊,浩浩蕩蕩向北進發,迎向了日軍的炮火……
二、孤軍奮戰
當孫連仲將白崇禧的命令傳達給宋希濂時,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沉默良久。他深知,這是一場必須打,卻幾乎不可能贏的仗。日軍第十三師團是侵華日軍的王牌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宋希濂手下的部隊剛經歷了一場慘烈的戰鬥,傷亡慘重,士氣低落。
但作為一名軍人,宋希濂別無選擇。他鄭重地向孫連仲敬了一個軍禮,表示堅決服從命令。隨後,他立即召集幕僚開始制定作戰計劃。
經過反覆勘察地形,宋希濂決定在富金山一帶設防。這裡地勢險要,道路狹窄,利於少數兵力阻擊敵人。他將主力部署在富金山正面,左右兩翼分別由114師和88師防守。
為了表明必守之決心,宋希濂將指揮部設在了距離前線僅兩公里的妙高寺。這座古老的寺廟就在日軍火力射程之內,稍有閃失就可能被炮火夷為平地。但宋希濂毫不在意,他要讓全軍將士看到,這一仗,退無可退。
9月1日,日軍第十三師團在師團長荻洲立兵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向富金山進發。當先鋒部隊抵達陣地前,發現地形根本無法展開,荻洲立兵勃然大怒,下令發動全面進攻。
頓時,整個富金山籠罩在炮火之中。36師所在的正面陣地首當其衝,山頭被炸得面目全非。但這些身經百戰的老兵巋然不動,靜靜等待敵人的到來。當日軍衝到陣地前不到50米時,一聲令下,所有火力齊齊開火,無數子彈和手榴彈像暴雨般傾瀉而下,日軍頓時被打得人仰馬翻,屍橫遍野。
接下來的兩天,日軍一次又一次發動進攻,但每次都被中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荻洲立兵氣急敗壞,他原本想一鼓作氣拿下富金山,直搗武漢,沒想到竟被區區三個師的部隊拖住了腳步。
眼看正面難以突破,荻洲立兵又指揮部隊從側翼迂迴。然而,宋希濂早有防備。他命令88師523團在左翼設伏,結果日軍剛剛繞到側面,就遭到伏兵的突然襲擊,損失慘重。
戰鬥進入第八天,日軍第十六師團也趕到了前線。荻洲立兵如獲至寶,立即調集所有兵力,對富金山發動總攻。這一天,中國軍隊面對的是整整兩個師團近3萬人的進攻,可謂是富金山戰役中最慘烈的一戰。
在敵人的瘋狂轟炸下,中國軍隊的防線被撕開了一個缺口。36師戰至最後,僅剩1000餘人。師長陳瑞河在陣地上痛哭流涕,眼看就要支撐不住。
就在此時,宋希濂親自來到前線視察。面對滿目瘡痍的陣地和血肉模糊的戰士,他沒有流露出一絲動搖。他走到陳瑞河面前,語氣堅定地說:"36軍要永遠站著,絕不能趴下。狠狠地打,弟兄們才能死而無憾。"
這番話如當頭棒喝,振奮了所有將士的精神。陳瑞河擦乾眼淚,下令全師發動最後的反擊。這些視死如歸的勇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硬是將日軍的攻勢擋了下來。
9月11日,富金山防線被徹底撕開,日軍如潮水般湧入,與36師展開白刃格鬥。雙方戰士拼得難解難分,刺刀相接,血花四濺。從早上9點一直打到下午4點,36師終因寡不敵眾,被迫退入最後一塊陣地。
就在日軍以為勝券在握時,36師發動了最後的反衝鋒。這800餘人組成的敢死隊,猶如一群發瘋的獅子,向日軍衝去。他們用最後一滴熱血,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夜幕降臨,宋希濂下令撤退。61師掩護36師殘部撤出戰場。當清點人數時,宋希濂不禁心痛如絞:原本一個師的兵力,如今只剩下不到800人,損失之慘重令人難以接受。
然而,這場孤軍奮戰的悲壯犧牲,卻創造了一個奇蹟。面對日軍3萬餘人的進攻,宋希濂僅用區區1.5萬人,硬是將敵人拖住了十餘天,斃傷日軍1萬餘人。這不僅大大超出了白崇禧的預期,更為大別山南麓的增援部隊贏得了寶貴時間。
富金山,成為了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象徵。36師將士用鮮血凝成的豐碑,矗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直到永遠。
三、血戰富金山
隨著日軍第十六師團的加入,富金山戰役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荻洲立兵如獲至寶,立即調集所有兵力,對中國軍隊發動總攻。這一天,宋希濂麾下的部隊面對的是整整兩個師團近3萬人的進攻,可謂是整個戰役中最為兇險的時刻。
在敵人瘋狂的炮火轟炸下,中國軍隊的防線被撕開了一個缺口。36師戰至最後,僅剩1000餘人。師長陳瑞河在陣地上痛哭流涕,眼看就要支撐不住。宋希濂得知情況後,立即趕赴前線視察。
當他看到滿目瘡痍的陣地和血肉模糊的戰士時,內心無比沉重。但他沒有流露出一絲動搖,反而鬥志昂揚地對陳瑞河說:"36軍要永遠站著,絕不能趴下。狠狠地打,弟兄們才能死而無憾。"
這番話如當頭棒喝,振奮了所有將士的精神。陳瑞河擦乾眼淚,下令全師發動最後的反擊。這些視死如歸的勇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硬是將日軍的攻勢擋了下來。
眼看正面難以突破,荻洲立兵又指揮部隊從側翼迂迴。然而,宋希濂早有防備。他命令88師523團在左翼設伏,結果日軍剛剛繞到側面,就遭到伏兵的突然襲擊,損失慘重。
宋希濂還巧施伏兵之計,重創日軍一個聯隊。他事先察覺日軍有意從富金山以西的武廟集偷襲,便命令88師523團提前在坳口塘設伏。果然,日軍瀨谷啟率領的一個聯隊中計,在夜間遭到伏擊,倉皇逃竄,損失四五百人。
為了遏制日軍的瘋狂進攻,宋希濂還調集了各種火炮,在富金山制高點構築起一張火力網。山上山下,大炮小炮一起開火,將日軍的人海戰術打得七零八落,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然而,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中國軍隊再頑強,也難以抵擋。9月11日,在敵人猛烈的炮火掩護下,日軍終於衝進了富金山陣地,與36師展開白刃格鬥。雙方戰士拼得難解難分,刺刀相接,血花四濺。
從早上9點一直打到下午4點,36師終因寡不敵眾,被迫退入最後一塊陣地。就在日軍以為勝券在握時,36師發動了最後的反衝鋒。這800餘人組成的敢死隊,猶如一群發瘋的獅子,向日軍衝去。他們用最後一滴熱血,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夜幕降臨,宋希濂下令撤退。61師掩護36師殘部撤出戰場。當清點人數時,宋希濂不禁心痛如絞:原本一個師的兵力,如今只剩下不到800人,損失之慘重令人難以接受。
十餘晝夜的血戰,15000名中國將士倒在了富金山下,他們用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日軍雖然佔領了富金山,但也付出了近萬人的傷亡代價,遠超出作戰預期。更為重要的是,這場以寡敵眾的戰鬥,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為大別山南麓的增援部隊贏得了寶貴時間。
富金山,成為了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象徵。36師將士用鮮血凝成的豐碑,矗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直到永遠。每一寸土地下,都埋葬著一位位為國捐軀的英雄。
正如宋希濂所言:"36軍要永遠站著,絕不能趴下。"這不僅是對36師的期許,更是民族抗戰的吶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軍人沒有退縮,沒有屈服,而是選擇了戰鬥到底。
富金山的槍炮聲已經遠去,但那一幕幕悲壯的場景,卻永遠銘刻在後人的心中。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那些用生命守衛家園的英雄們。
四、壯烈撤退
隨著日軍第十六師團的加入,富金山戰役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日軍兵力增至3萬人,對中國軍隊發起了總攻。宋希濂麾下僅存的部隊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在敵人瘋狂的炮火轟炸下,中國軍隊的防線被撕開了一個缺口。36師戰至最後,只剩下800餘人。這些飽經滄桑的勇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硬是將日軍的攻勢擋了下來。
然而,面對日軍源源不斷的增援部隊,宋希濂深知,再堅持下去只會徒增傷亡。他當機立斷,下令部隊撤退。61師掩護36師殘部撤出戰場,宋希濂親自指揮,確保每一個戰士都能安全撤離。
就在撤退的關鍵時刻,日軍發動了最後的瘋狂進攻。36師800餘人面對數千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這是一場血肉與鋼鐵的較量,是一場人性與獸性的對決。中國戰士寧死不屈,用最後一滴熱血,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一個個戰士倒下了,鮮血染紅了富金山的每一寸土地。但他們的犧牲,為大部隊的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當最後一批傷員被抬上擔架,宋希濂回望戰場,熱淚盈眶。36師的將士用生命完成了任務,他們的英勇事蹟,將永遠銘刻在民族的史冊上。
撤退的過程異常艱難。日軍的炮火一直尾隨著部隊,傷亡不斷增加。宋希濂冒著槍林彈雨,指揮部隊轉移。他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動激勵著將士們。在他的帶領下,部隊終於突出重圍,回到了友軍防線。
當清點人數時,宋希濂不禁心痛如絞:原本一個師的兵力,如今只剩下不到800人。這場以寡敵眾的戰鬥,中國軍隊付出了1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而日軍雖然佔領了富金山,卻也損失近萬人,遠超出作戰預期。
更為重要的是,這場壯烈的阻擊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為大別山南麓的增援部隊贏得了寶貴時間。正是憑藉這十餘天的時間,大別山南麓的防線得以構築,最終擋住了日軍的鐵蹄。
富金山,成為了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象徵。36師將士用鮮血凝成的豐碑,矗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直到永遠。每一寸土地下,都埋葬著一位位為國捐軀的英雄。
宋希濂指揮富金山戰役,是中國軍人履行職責、捍衛國土的生動寫照。面對強敵,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戰鬥到底。"36軍要永遠站著,絕不能趴下"的誓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
富金山戰役結束後,宋希濂向上級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富金山失守,36師已成殘部。然敵我傷亡十之八九,國軍士氣大振。雖兵敗猶榮,實為必要之犧牲。"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位軍人的無畏和擔當。
1938年的金秋,大別山上硝煙瀰漫。無數英雄兒女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的史詩。富金山,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朽的符號,銘刻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
我們無法忘記,那些用生命守衛家園的英雄;我們更不能忘記,民族存亡之秋,是他們用鮮血換來了希望。英雄已逝,精神永存。讓我們緬懷先烈,珍惜和平,讓英雄們的犧牲不再重現。
這,就是富金山戰役的故事。一個關於信念、關於犧牲、關於民族氣節的故事。它將永遠流傳下去,激勵後人,直到山河無恙,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