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由慈禧掌握實權的朝廷在西方列強的威逼下一退再退,終於失去了民心,各地豪傑揭竿而起,轟轟烈烈地搞起了“反清”運動,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洪秀全等人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
奈何參與者大多都是目光短淺的農民,稍稍取得一點勝利就開始鬧內訌,再加上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的聯合絞殺,這場抗爭終於還是在1864年落下了帷幕。
只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死在李鴻章手下的一名叛將,不僅活著的時候攪風攪雨,哪怕死了後,硬是靠著混血外孫在歷史上再次留下臭名昭著的一筆。
“蘇州殺降”前因後果
談到李鴻章與太平天國的淵源,就不得不提他那備受詬病的“蘇州殺降”事件。
當時,太平天國運動頹勢已顯,面對清政府的圍剿,部分太平軍選擇死扛到底,但也有些想活命的聰明人,在朝廷高官俸祿的引誘下做起了叛徒,郜永寬就是其中一人。
郜永寬此人算是太平天國運動裡的先行者,再加上自己本身驍勇善戰,很得李秀成重用,未投降以前,已經被封為納王。
然而,當李秀成都不得不離開蘇州支援“天京”的時候,郜永寬敏銳地預感到了太平軍的最終下場,為了活命,也為了保住現有的榮華富貴,郜永寬與其餘七大叛將一起向清軍投降,並斬下誓死守護蘇州的慕王頭顱,大開城門給清軍放行。
只是,正當他們拿著割下的慕王首級,興沖沖地向朝廷投誠後,李鴻章卻辦起了鴻門宴,在幾人酒足飯飽的時候命人帶刀闖入宴席,將叛將統統殺光。
畢竟,一群踩著兄弟屍骨上位的降將,早晚也會反噬。更不用提李鴻章的弟弟就曾因為詐降事件喪命,在他看來與其留著他們日日起疑,倒還真不如永絕後患!
此舉一出,不僅國內大為震驚,連西方列強也忍不住出聲譴責,罵李鴻章背信棄義,舉止殘忍。甚至還有一個叫做戈登的英國軍官,直接闖進李鴻章的府邸,用槍指著他的頭要求對方給個說法。
那戈登又是誰呢?他又為何憤懣至此呢?
可別想多了,戈登如此作態可不是單純地要為郜永寬等人打抱不平,而是覺得身為盟友,李鴻章在做決定的時候沒有告知他,從而獨佔了蘇州之戰的首功,損害到了他的利益罷了。
後來李鴻章把“犒賞費”一出,再請好友馬格里把臺階一搭,兩人便又和好如初,那些斥責他的西方列強也跟著熄了火。
可他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在殺了郜永寬以後,還將他的女兒作為禮物送給好友馬格里。畢竟,他與戈登促成的這樁跨國婚姻,可是為我國埋了顆威力巨大的地雷。
馬繼業的出生
對於馬格里來說,郜小姐雖然是降將的女兒,但生得貌美如花,論起她在太平天國裡的身份,也算得上是個郡主,做他的正妻簡直綽綽有餘。
對郜小姐來講呢,父親已死,自己身為女子,亂世中如同浮萍一般,誰都可以做得了她的主,而她能選擇的,無非是順從,或者死亡。
所以,馬格里與郜小姐的婚姻哪怕並非完全出於自願,但日子依然過得不錯,感情也一直都很好。
而且,馬格里並不像其他英國人一樣將中國視為嘴邊的肥肉,而是真正地融入了當時的環境,設身處地地替清政府考慮,這也是他能被李鴻章引為好友的原因。
在兩人生下馬繼業以後,李鴻章甚至親臨現場參加了對於中國人而言意義重大的洗三禮,並期望這個年幼的孩子能夠在父親的培養下為中英友好關係做出貢獻。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所期望的事情不僅沒能達成,反而因為種種原因向著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最終鑄成了誰也不願看到的結局。
禍國殃民混血兒
其實馬繼業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馬格里希望他能子承父業,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奈何,他在能力這一塊兒倒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卻偏偏沒能繼承父親對於中國的友好態度,甚至視中國為仇敵,早早地就加入到侵害中國利益的軍隊當中。
馬繼業長大後,由於他精通多國語言,再加上有父親的關係照拂,很快贏得了上級的重視,追隨揚哈斯本一路顛簸,終於在1890年來到喀什,這個留下他28年光陰的地方。
此時,俄國已經將喀什視為自己的國土,對於素有“侵略擴張”惡名的英國人自然牴觸又嫌惡,然而,同為侵略者的他們也沒有立場要求英國人離開,於是,他們向清政府施壓,要求對方將揚哈斯本留下來的馬繼業等人從喀什趕出。
奈何夾縫中生存的清政府卻將馬繼業視為天平的另一端,認為只要兩國相互制約,喀什地區的歸屬權就還在清政府手裡。
短時間內,清政府的這一決策的確增大了本國官員在當地的話語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開始妄想在喀什當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外交機構。
奈何,前有俄國虎視眈眈,後有清政府故作為難,英國的這一舉措始終沒能成功實施。
就在這個時候,馬繼業這個混血兒站出來為英國分憂,一方面藉助自己中國人的面孔贏得好感,另一方面,則是放下自己的身段與當地官員結交,久而久之,這個無論衣食住行還是名字都與國人相同的英國官員,就被劃為了自己人,為表尊重,甚至賦予了他“英國遊歷官”的頭銜。
但他的結交併沒有付諸真心,而是利用這種手段獲取當地的機密,在俄國迫於種種原因退出這片土地後,更是迅速建立起領事館,將當地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入英國,使喀什地區徹底淪為他國的“血庫”。
而後,更是藉著自己的身份,挑撥當地居民與朝廷的關係,試圖將新疆從我國的版圖上割開。哪怕計劃沒能成功,也毫不氣餒,有樣學樣地比著“俄僑”搞起了“英僑”,主打一個帶不走你的領土,就撬走你的人。
到了1898年,他甚至上書清政府,劃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竇納樂線”,這條線也為中印關於邊界問題的爭端埋下了隱患。
除卻領土問題,馬繼業還在中國的本土文物流失事件中充當過重要角色。
人人皆知敦煌文物大盜斯坦因,卻不知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盜取敦煌文物並將其順利運送回國,背後少不了馬繼業的支援。
1906年,斯坦因到達喀什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中亞冒險之旅,而馬繼業作為當地的最高官員,為了支援斯坦因的工作,毫不吝惜地將蔣孝琬引薦給他。
之後,斯坦因藉助蔣孝琬的巧舌,僅用幾十塊馬蹄銀就從無知的王道士那裡換來了大量文物。
待斯坦因回國後,蔣孝琬更是在馬繼業的幫助下,再次從王道士處哄騙大量文物運送回英,致使敦煌文化殘缺不全。如今後人每每看到被剝離破壞的石壁,都忍不住嘆息。
馬繼業墮落原因
事出終有因,馬繼業為何如此吃裡扒外呢?這就要從他的出身說起了。
在敵強我弱的清朝時期,身為混血兒的馬繼業因為半副外國人的面孔,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被人指著腦門兒辱罵,這種如同過街老鼠一般的日子,他整整過了八年,直到父親回到英國,才暫時得已脫離。
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哪怕到了英國,自己依然不被歡迎,因為身體裡流淌的那一半中國血液,他備受歧視,哪怕是英國國籍,也依然沒有被當作同胞對待。
他無力改變周圍的環境,也無法接受他人的歧視,久而久之,也開始痛恨起自己的身份,連帶著對中國也充滿敵視。
有目標的人往往成長得更快,可惜伴隨馬繼業成長而增加的,還有他對中國的仇恨,這種仇恨甚至讓他視自己的母親為恥,一生多部著作,卻從來沒有哪一句提到過郜小姐。
也正是這麼一個滿懷仇恨的人,在長大以後來到了中國,平靜地利用自己憎惡的血統騙取想要的資訊,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間諜。
當然於他而言,那些禍國殃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受到重用,畢竟他認定的母國只有英國。
但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他的所作所為實在過分,哪怕他在英國取得再高的榮譽,也會被釘在恥辱柱上,供後人警惕和自省。
結語
我們永遠不能拋開時代背景去論人物錯對,就像長期受到壓迫的百姓對混血兒的厭惡,就像李鴻章對待太平軍叛將的處理方式,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
哪怕因此陰差陽錯地造就了禍害——馬繼業,使得我國的文化和領土問題都受到了極大影響,但我們要做的,是銘記歷史而不是空口白牙地進行假設,畢竟歷史無法改變,而未來還可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