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尋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夏威夷的早年活動足跡,我把起始點選在了檀香山唐人街入口處的“孫逸仙博士紀念公園(Dr. Sun Yat-sen Memorial Park)”。這是唐人街入口一座不大的街心公園,中央矗立著孫先生十三歲等身銅像,描繪他初到檀島時的情景:身著唐裝,腳蹬灑鞋,頭戴瓜皮小帽,後面拖著一條小辮子。
夏威夷群島地處太平洋中部,由十九個主要島嶼組成,加上週邊的島礁總數有137個之多。如今夏威夷人口約為140餘萬,其中亞裔移民及後代超半數高達62%,白人約24%,夏威夷毛利島民約11%,其餘為少量的黑人、美國本土印第安人等。
夏威夷盛產檀香木,十九世紀初西方商船將這些木材販運至澳門等地,華人習慣上將Honolulu稱作“檀香山”,將Hawaii群島統稱為“檀島”。
華人大量湧入夏威夷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美國人開始在島上開發甘蔗種植園和製糖業需要引入大量外來勞工,至十九世紀末大約有五萬名簽約華工來到夏威夷工作,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廣東香山縣人。
孫文,號逸仙,化名中山,英文名Sun Yat-sen,1862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大都鄉翠亨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父親孫達成早年在澳門鞋店學徒,後返鄉務農娶妻生子,育有三子三女,孫中山排名第五。孫達成平日在田間勞作,亦承攬為鄉親補鞋、打更等零活,但仍然無法養活一家老小。宋慶齡在談到孫中山早年生活時曾說,孫文在十五歲之前都沒有穿過鞋子,無論冬夏都是打著赤腳。
為了擺脫家庭貧困,1871年孫文的長兄孫眉剛滿十七歲,隨舅父楊文納漂洋過海到夏威夷尋找更好的生活。孫眉起初落腳瓦胡島的Honolulu,與同鄉鄭強一起到華人菜園打零工,後來轉到當地人的牧場工作,學到養牛技術和管理牧場的知識。在有了一些積蓄後,他與鄭強一起在檀香山開設了一家移民中介,從家鄉招募出國尋找機會的老鄉。
幾年下來手頭寬裕之後,孫眉決定接全家人前來夏威夷生活,父親孫達成以住不慣為由拒絕,母親答應帶幼子孫文前往。1879年5月21日,孫文隨母從澳門登上了孫眉從英國輪船公司租用的一艘運送華人的客輪,帶隊人為孫眉的生意夥伴鄭強,那一年孫文只有十三歲。
孫文初到檀香山時在大哥孫眉的商店裡當店員,孫眉比孫文年長12歲,孫眉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覺得必須送小弟去讀書才能有前途,於是這年九月份開學時他把孫文送入檀香山英國聖公會開設的寄宿學校——伊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讀書。
孫文幼年在家鄉時曾入村內私塾讀書,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但對英文則一竅不通,學校內幾乎沒有華人學生,他既聽不懂英語也不懂當地人的夏威夷話。在克服了重重障礙之後,他憑藉天資聰穎和勤奮努力,成績後來突飛猛進,修完了英語、英國曆史、算術、代數、幾何學、生理學、拉丁文與繪圖等全部課程。1882年畢業時英語語法考試成績名列第二,獲得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King David Kalākaua)親自頒發的一本中文書籍作為獎品。
正是在伊奧蘭尼書院讀書期間,孫文初次接觸到《聖經》,他還閱讀了華盛頓、林肯的傳記,夏威夷當時是一個實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王國,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們尊重法律的法治精神,使他萌生了推翻滿清政府,以西方先進社會制度改造中國的想法。
孫文從伊奧蘭尼書院畢業後,進入美國基督教公理會設立的普納荷學校(Punahou School)修讀高中課程,並寄望將來升入美國的大學深造。普納荷學校位於夏威夷大學校園西側,傍晚我經過校園時學校已經閉門謝客,無法入內參觀,但從外面看上去整座學校非常漂亮。
孫文入學後,深受身為牧師的老師芙蘭·諦文(Frank Damon)器重,諦文讚賞並鼓勵孫文改造中國的想法,兩人結為終身好友,諦文後來資助了孫文的許多革命活動。
孫文入讀普納荷學校後,對基督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平時研讀《聖經》和參加學校的早禱、晚禱活動,還堅持在週日到市中心的聖安德魯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Andrew)做禮拜,並打算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
孫文從基督教義中悟到許多人間道理,這對日後形成“平等、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和主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孫文離經叛道的苗頭令大哥深感憂慮,孫眉覺得小弟無論如何不得背離祖宗,孫母因生活不習慣早已回到了老家,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他斷絕資助並致信父親,求其出面把孫文召回老家由父母嚴加管教。
1883年7月,孫文只得從普納荷學校退學,在兄長安排下乘船離開檀香山,經香港返回老家翠亨村。
不過,孫文回到村裡並不安分,8月他就串通同村好友陸皓東一起搞事,兩人砸毀了村中北帝廟的神像,引發村民憤怒後兩人逃往香港躲避。
孫文在香港被美國基督教公理會的傳教牧師喜嘉理(Rev. Charles Robert Hager)收留,9月秋季開學時被送入聖公會開設的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讀書。一個月後,孫文在教會宿舍裡意外與檀香山時的老師芙蘭·諦文重逢。1884年4月,孫文轉入香港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學習,5月4日在喜嘉理牧師主持下受洗,正式加入了基督教,取教名“日新”,英文拼寫為Yat-sen,後又以諧音改為“逸仙”,這日後成為他的常用名。
孫眉從父親的來信裡知道孫文的所作所為,希望再做一次努力勸阻小弟懸崖勒馬。孫眉早在1881年就從檀香山搬到了生意機會更多的毛伊島,他在卡胡盧伊(Kahului,Maui)開了一家更大的雜貨店,急召孫文立即回到夏威夷來工作。
此前,孫眉已經將自己生意一半的股份贈給了孫文,他希望小弟回來與他一同打理生意。1884年11月孫文來到毛伊島,孫眉苦勸小弟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要參與有殺頭風險的政治活動,既然你已移民海外,何必再去管中國人的事情?而且你解救中國人的想法未必能得到人家的認可。結果雙方爆發激烈爭吵,孫文堅持要回到香港繼續求學,孫眉以不提供返程路線相逼,雙方不歡而散,孫文交還全部股份並辦妥了股權登記轉移手續,徑自從毛伊島坐船回到了檀香山。
大凡領袖之人必有超常的能力,孫眉卡脖子的辦法併為奏效,孫文回到檀香山找到了伊奧蘭尼書院的老同學鍾工宇,鍾在一家裁縫店打工,一個月工資僅有$5美元,他將當月工資全給了孫文,並挑了店內幾件衣服相贈,但這仍然只是杯水車薪。
於是,孫文又跑去普納荷學校找到老師芙蘭·諦文求援,諦文向身邊朋友籌得$300美元,幫學生買好了去香港的船票。1884年5月孫文登船回香港復課,但因停學過久無法拿到皇仁書院的畢業文憑,1886年7月從學校肄業。
1886年9月,孫文持喜嘉理牧師的介紹信進入美國長老會在廣州設立的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1887年10月3日轉往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在香港新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學醫。
1887年冬,父親孫達成病重,孫文回鄉侍奉湯藥,孫眉聞訊亦自檀香山歸來,兄弟盡釋前嫌,此後數年孫眉資助了孫文全部學習費用,直至1892年7月孫文從華人西醫書院畢業並取得行醫執照。起初孫文在澳門鏡湖醫院行醫,後在廣州設醫館,並於澳門、廣州兩地設立藥局,一時名聲鵲起。
孫文躊躇滿志,並不滿足於歲月靜好的安逸生活,學醫和行醫使他開闊了眼界,他廣結有識之士議論時政,準備實施更大的政治抱負。他在翠亨村新居里寫就《上李鴻章書》,洋洋灑灑八千餘字,主張仿效西方,發展工農業,改革教育和選拔人才,實施國家體制變革。
1894年初,孫文與同村好友陸皓東赴上海活動,設法透過熟人聯絡李鴻章手下幕僚,尋找面見朝廷重臣李鴻章的機會。6月孫、陸二人攜推薦信抵津求見李鴻章,但此時李大人被即將爆發的“甲午戰爭”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接見這位無名晚輩。
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割地求和告終,天下知識分子一時譁然,孫文等人意識到清廷已經腐朽至無可救藥,決計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政府,建立一個新的共和國。若要起事成功則必須召集同志成立革命團體,籌募足夠經費購置武器和軍需物品等,但這在清朝政府控制周密的中國本土不可能實現,他唯一可以想到的理想之地就是夏威夷。
1894年10月,孫文第三次回到檀香山,透過自己的同學和親友在當地華人中建立組織,籌募經費,圖謀發動推翻大清國政府的暴力革命,有關孫中山在檀香山的革命活動,另文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