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叨叨小科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有水的地方才有人聚居,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沿岸是文明孕育的搖籃,但是很難相信卻也是現實——在中國西北廣袤荒蕪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棲息著一個不為人知的部落,它就是達裡雅布依。
它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源於崑崙山的克里雅河,曾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關於達裡雅布依,它最初還有著另一個名字,叫做“通古孜巴斯特”,意思是“野豬活動的地方”,19世紀八九十年代 , 正是中華民族邊疆危機爆發的時刻,各個國家以探險考古之名深入中國邊疆之地。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1896年來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發現了一片叫做“通古孜巴斯特”的幽深之地,它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一直以來都未被人們發現。
說到斯文·赫定,他無愧於是19世紀的一位卓有貢獻的探險家,且不說他在遙遠的中國發現了史書上千年未有記載的達裡雅布依,他來到新疆後,穿過塔克拉瑪干,接連發現了喀拉墩古城、樓蘭古城,並留下了《穿越亞洲》的地理鉅著。
達裡雅布依翻譯過來其實就是“飄移不定的河流沿岸“,因此當地人又稱它為“大河沿”,達裡雅布依是克里雅河流孕育的土地,它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南邊緣。
克里雅河一直以來都是注入塔克拉瑪干的,2000 多年前,克里雅河還是和中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相通的,所以,水運暢通之處城市和村莊便誕生。
這裡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直到塔里木河斷流,達裡雅布依便再難和外界溝通交流,最終便湮沒於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了,因此,達裡雅布依也被稱為“沙漠腹地“、”塔克拉瑪干的肚臍“和”死亡之海的中心“……
達裡雅布依的存在之罕見與奇妙,由其地理環境便可窺知,它所棲存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地區交界處,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
這裡環境之多變,氣候之極端,地理條件之惡劣使得這片區域充滿了挑戰和謎團,地處亞熱帶乾旱區,極度乾燥和缺乏降水,是其氣候的顯著特徵,這裡年均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全年有1/3是風沙日,最低溫度會下降至-20℃以下。
這裡地勢低窪,有無數的連綿不斷的沙丘,沙礫坡地和鹽鹼地,同時,狂風肆虐、沙塵暴等天氣現象少見多怪,這樣嚴峻的條件讓人很難想象生命要如何存活。
但是奇蹟就是這樣發生了,誰能想到,縱使風沙肆虐,綠洲還是悄悄在塔克拉瑪干裡生根。
克里雅河從崑崙山奔騰而下,當它流動到塔克拉瑪干後,逐漸在其腹地澆灌出一片帶狀綠洲,從而為這片區域提供了天然屏障,北邊的風沙就再難抵達侵襲。
這裡的人們在河畔生衍了數年,關於他們的來歷有許多種猜測,有人覺得他們祖祖輩輩就生長在這片沙漠之中,有人說他們來自於西藏阿里古格後來遷徙到這裡的後人,甚至也有人說他們就是滅亡的樓蘭國的遺民……
說起樓蘭我們都不陌生,《鬼吹燈》的精絕古城、神秘魅力的樓蘭美女……樓蘭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中心,是古代西域的一個重要王國,其繁榮甚至超過了大秦王朝。
總之,不管關於達裡雅布依人的傳說有多少種,在長此以往的與世隔絕的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首先體現在他們的房屋建造上,沙漠的資源非常匱乏,克里雅人不可能像我們一樣修建木建築,更別說鋼筋混凝土的堅固樓房,沒有這些原材料,那又該怎麼辦呢?
克里雅人因地制宜,使用沙漠中特有的灌木紅柳枝和胡楊木,用編織的方法建造當地特有的房屋,這種建築也被稱為 “笆子房”。
修建房屋時,先用紅柳定好框架,用胡楊木做支撐柱,緊接著開始編織牆體,用河底的泥土和草灰混合在一起敷在牆體上 ,最後再將厚厚的蘆葦鋪在屋頂,這樣不僅起到了加固的作用,還可以防風防沙防寒。
另外,在飲食方面克里雅人也和我們有許多不同,他們的主食叫做庫買其,這是一種用炭火和沙燒出來的大餅,從模樣來看,它和新疆的饢非常相似。
庫買其即用麵皮中包裹著羊肉等肉類,再放到沙土堆砌的火炕,用一層油紙和沙灰覆蓋在上面,點火燒製一段時間,拿出來撣去庫買其面上的灰層,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這種美食的一大特點就是不用任何廚具,只要有沙,有火,有食材,便可以輕易的烹飪出了。這對於常年放牧的遊牧民族再方便不過了。
達裡雅布依人數年來飼養山羊、綿羊、駱駝和毛驢等畜牧業養殖為生,極端高溫和乾旱造成了沙漠地帶過高的農業生產成本,大規模的農業經濟很難維持,只有放牧能夠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和土地。
因此,當地居民只能以放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為自己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計來源。
他們需要趕著羊群去到更遠的地方,所以往往沒有完善的條件去充分準備吃食,同時也考慮到沙漠本身物資就匱乏,所以庫買其這種方便的食物就逐漸流行並佔據主導了。
同時由於放牧需要大範圍的牧場和自由的遷徙,沙漠地區的人口便得以分散,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和部落結構,這裡的村落每戶之間相隔很遠,只有在哪家婚慶節事之時才得以彼此走動。
今年來,隨著全面脫貧的展開,政府對重度貧困地區達裡雅布依展現出高度關注,沒有電、沒有通訊、沒有交通,原始的住宅和生活方式過於古老和與社會脫節,國家撥取大量扶貧資金為克里雅人打造新鄉,開展整體搬遷,最終在2019年10月份全部完成。
新鄉最靠近和田縣,這裡就是一座新建的縣城,為克里雅人民帶來新生,學校、醫院、客運站、旅遊接待中心等設施都設定全備,做飯也再不像以前只能用火和沙灰,而是用上了國家接的天然氣,做飯、洗澡、洗衣等問題都迎刃而解。
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問題的解決,過去的達裡雅布依離縣城足足有兩百多公里遠,而且這段路途中還有數不清的沙丘阻隔,車輛很難到達。
搬到新鄉後,不僅暢通的道路修建了,大家去縣城的時間成本大大減少了,百姓的生活便捷了不少。
接下來的一步,就是考慮如何帶領百姓走出貧困,實現致富了,綜合考慮本地的自然條件,政府選取畜牧養殖、大芸種植和旅遊業來作為克里雅人民的支撐產業。
首先畜牧業就不必多說,數千年來,克里雅人民早就積累出豐富的經驗,這裡又地區遼闊,人口密度低,土地資源有巨大的優勢。
大芸是一種存在於紅柳樹根中的一種極為寶貴的中藥材,當地百姓可以利用大芸獲取更多的紅利,後期也可以透過建設一系列相關產業鏈發展特色農產品。
最後,充分利用和挖掘當地的悠久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旅遊業的活力激發……達裡雅布依人民在這三中行業中逐步積累自己的財富,日子過得越來越風生水起。
但是,這些年來達裡雅布依地區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一方面,人口數量增長過快,隨之而來對植被的需求和畜牧規模不斷擴大。
紅柳、胡楊等沙漠植被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亂砍濫伐現象不斷滋生,荒漠化變成一道迫在眉睫的難題。
同時,為了一味的經濟收益,人們不顧生態效益挖掘了大量大芸等植物,使植被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大打折扣……
總之,在今天如何均衡達裡雅布依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不得不引起必要重視的問題。不僅是出於扶貧扶困的百年目標,更是對古絲綢之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這裡曾經承載著古代商業、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歷史使命。
古絲綢之路貫穿亞歐大陸,連線了東西方各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了中國、中亞國家、中東國家等地區的文化交融地,它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蹟和文化遺產。
保護達裡雅布依就是保護古絲路的遺址,保護古絲綢之路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對人類文明的瑰寶的珍愛。
既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責任,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保護自然環境,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共同需要。
唯有共同努力,才能護佑這條承載著人類文明歷史的重要通道,讓古絲綢之路的意義繼續閃耀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斯文·赫定
百度百科——塔克拉瑪干沙漠
百度百科——達裡雅布依村
中國日報網——新疆于田:種植“沙漠人參”摘掉農戶貧困戶帽子
中國青年報——路通了,我們的生活和城裡人沒什麼區別
中國日報網——新疆和田:達裡雅布依村的幸福生活
新疆人文地理——新疆人文地理丨秘境之旅——達裡雅布依
環球網——達裡雅布依——中國最後的“原始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