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黃山
黃山,古稱黟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地處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北部,地跨歙縣、休寧縣、黟縣和黃山區、徽州區,東起黃獅嶺,西至小嶺腳,北始二龍橋,南達湯口鎮,地跨東經118°01′至118°17′、北緯30°01′至30°18′,山境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總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及歷史遺存、書畫、文學、傳說、名人“五勝”著稱於世,有“天下第一奇山”“天開圖畫”“松海雲川”之稱。
黃山境內分為溫泉、雲谷、玉屏、北海、松谷、釣橋、浮溪、洋湖、福固九個管理區,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其中“蓮花”“光明頂”“天都”為黃山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黃山境內有大量的文化遺存,如古蹬道、古楹聯、古橋、古亭、古寺、古塔等,另有現存摩崖石刻300餘處,孕育了中國山水畫“黃山畫派”;黃山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4.7%,植被覆蓋率達93.6%,已知脊椎動物達300餘種,鳥類170餘種;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之名。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蹟於一體,兼有花崗岩造型石、花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典型地質景觀;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巖體節理稠密,多柱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有“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黃山經歷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結構。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髮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岩洞穴與孔道。
黃山是錢塘江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南坡有流向錢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和流向鄱陽湖流域的昌江水系、樂安江水系;北坡有直接入長江的青弋江、秋浦河兩大水系,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狀展布著眾多的山澗溝谷,其中大谷36條,形成36源,匯入24溪水,以桃花、雲門二峰為界。黃山高差大,山水迸瀉,形成飛瀑,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龍瀑”等。另有已命名的潭20處,泉15處,池9處。
第二: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山脈,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巖及片麻狀花崗岩。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巖。
從新生代燕山期約7000萬年以前,華山山脈的地殼繼續上升,而渭河地帶相反向下凹陷。這種內動力地殼作用,時快時慢,時斷時續,顯現出東西一線上並列著許多平整的三角形或梯形面,形成了秦嶺北麓的大斷層。這些大致平行的東西向斷層,將山地割切成若干長條形斷塊。斷塊在彼此相互上升下降活動中,多呈北翹、南俯的嶺谷相間的地形。同時,也出現了許多與東西向斜交的斷層,使原長條形斷塊被切成多段。各段地發生前後錯動,形成複雜運動。加之雨水、陽光、冰凍、流水等各種外力作用的相互影響,花崗岩才直接露出空間。
華山花崗岩有較多而明顯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節理和斷層。其他的還有南北走向,北30度西向的、北10度東向的、北50度東向的。此外還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縱橫的斷層和節理,將完整的花崗岩體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巖塊,在縱橫河流的切割活動中,風化剝蝕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峰和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岩石。
東、西、南三峰呈鼎形相依,為華山主峰。中峰、北峰相輔,周圍各小峰環衛而立,宛如青蓮層層花瓣,形成華山挺拔峻秀的特殊魅力。
第三:廬山
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里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
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中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蹟遍佈。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
古人云“匡廬奇秀甲天下”,自司馬遷將廬山載入《史記》後,歷代詩人墨客相繼慕名而來,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陸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名篇佳作。等一批文化名人,在廬山進行了大量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蘇軾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繪了廬山的景色,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第四:武夷山
武夷山,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
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絡,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標準。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遊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後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有高懸崖壁數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處;有朱熹、遊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35處;有堪稱為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的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宮觀寺廟及遺址60餘處。
第五:長白山
長白山景區,位於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池北區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毗鄰,坐落於長白山北坡,距長白山34公里,距雙目峰中朝邊境65公里,區域面積52.42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長白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長白山在《山海經》稱不鹹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遼金已有長白山之名。
主峰長白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景區是擁有“神山、聖水、奇林、仙果”等盛譽的旅遊勝地,也是滿族的發祥地,在清代有“聖地”之譽,皇帝須親自或委派大臣到吉林烏拉(今吉林市)望祭長白山。
長白山景區處於東亞大陸邊緣,瀕臨太平洋的強烈褶皺帶。在2億年至7500萬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經過多次地殼變遷活動,形成古老的岩層。中生代經歷上億年的風雨侵蝕,形成一系列山間盆地。到了新生代,變成了一片波狀起伏的具有殘丘散佈的準平原。景區地貌為典型的火山地貌。隨海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臺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錐體三大部分構成。在廣闊的玄武岩臺地和玄武岩高原上是火山錐體——長白山主峰。玄武岩高原(又稱山麓傾斜高原)介於玄武岩臺地和火山錐體之間,是比較明顯的傾斜地帶,地面坡度一般在10度左右,海拔約在1000~1800米之間,是陡峻的火山錐體向玄武岩臺地的過渡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