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成都哪個古鎮好耍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估計就是黃龍溪古鎮。
黃龍溪古鎮作為“天府第一名鎮”聲名在外,誇的人多,罵的人也不少。
無論如何,在成都的諸多古鎮中,黃龍溪還是說一不二的門面擔當。1月5日,央視主持人撒貝南、朱廣權現身黃龍溪古鎮錄製新年特別節目,今年過年就能在電視上看到黃龍溪古鎮了。
到黃龍溪古鎮走一走,就能發現誇的、罵的各有道理,因為黃龍溪的美和商業化是並存的。
過了古色古香的牌坊,就是川西民俗特色街。一個個門戶豎在路中間,這牆垣還原了從前川西民居屋頭前的龍門子。
“龍門子”是一個家庭出入的門戶,從龍門子的樣式、結構和所用材料也可看出這家的貧富和審美趣味。整體看來,川西民居的“龍門子”風格偏向樸素、秀雅。
這天上午太陽露臉,柔和的、暖黃的陽光打下來,整條街的顏值瞬間上了一個檔次。
右邊的連廊內,懸掛著寫著諸葛亮詩文的絹布。再往前走一段,就到了諸葛亭。
蜀漢時期,諸葛亮備戰南征,曾在此屯兵牧馬。據記載“時常戰鼓齊鳴,喊聲震天,戰船、水塞綿延百里”。黃龍溪從這時開始與諸葛亮結下了不解之緣。
有些樹的樹葉掉光,只剩下光禿禿、彎彎曲曲的樹幹。順應時節變化,乳燕投林、落葉歸根,這是屬於冬天的蕭瑟、疏離的美。
快到龍潭廣場的幾棵樹上綴滿了許願牌,真是沉甸甸的“愛”啊。
街上有賣花環的嬢嬢,三塊一個,價錢不貴,有不少遊客買來戴在頭上,鮮嫩多彩的花兒總能給人帶來好心情。
龍潭廣場是一個下沉式廣場,中間有一尊大鼎。現在是冬季,池子中沒什麼水,若是夏季,就會蓄滿水,噴泉也噴得又高又遠。
石壁上有龍生九子、黃龍吐水兩大主題景觀。設計源於諸葛武侯沉鼎配龍的歷史傳說。據《黃龍甘露碑》記載:建安24年,鹿溪河流入錦江,溪水濁江水清,呈現黃龍吉兆,被蜀漢政權作為登基稱帝的輿論策源地。
諸葛亮偕八百群臣聯合上書,勸劉備登基,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諸葛亮親筆隸書題字:沉龍形鼎於黃龍溪江中,作為劉備登基祭典。
龍潭廣場左邊就是西寨門。
據載,古鎮北宋時已是川西商旅重鎮,加之黃龍溪地當三縣之交,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了維繫集鎮的治安和秩序,防患火災,保場鎮一方平安,古鎮是選出場鎮的東、南、西、北街頭巷口都修楹門或楹樓。
西寨門以清代楹門傳承下來的紅砂石臺基為基礎,石柱頭架起寨門主體,形成通廊式的過道,左右依附休息廊亭;二層為青瓦木架、雕花門窗、翹脊飛簷的全木結構歇山式建築,“幹閬”遺風,隱現期間。
從西寨門往下走,是古鎮的標誌性景觀“龍頸飛瀑”,當然了,現在是冬天,也是沒有水的。
夏日,靈水會自上而下,由龍潭廣場傾瀉過來。水流產生落差,分層疊進,水花跳躍,各具情態,將勃勃生機和靈氣一路傳遞下去。
順著河道一路下去,能看到水碾和龍骨車這些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復原物,讓人感嘆祖先的智慧。
鎮龍街中段有個黃龍古城(原三縣古城)景區,老遠就放著喇叭大聲宣傳,有種回到縣城的感覺。
往裡面走了兩步,赫然只見城牆上擺了幾尊兵馬俑,不禁腹誹,這古城怕是不古哦!
介紹上說黃龍古城由三院一府一館一城牆組成,由於要收費十元,也就沒有進去參觀,參觀過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說說怎麼樣。
有人說黃龍溪古鎮令人失望,滿街義烏小商品,一切商業化古鎮有的元素這裡都有,鬼屋、射箭、套圈、藍染、珍珠開蚌、打銀……
鎮龍街上確實如此,兩邊的各色店鋪讓人眼花繚亂,和古樸秀麗的傳統建築頗有些不搭。
但是接著下走過五孔橋,到了三縣衙門歷史文化街區,就是新的觀感了。
三縣衙門歷史文化街區為清初所建,街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街市格局、建築風貌、環境生態和民俗風情都具有濃郁的川西水運小鎮特色。
街區包括正街、復興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新街和魚巷等七條主要街巷,格局肌理和空間形態儲存完好,歷史資源點相對集中。
順著繼續往下走,老建築的數量逐漸增多,賣臘肉特產的店前面圍了不少人。
最後能到達東寨門,東寨門外面就是寬闊清澈的錦江。剛巧遇上川江號子表演,幾個人麻利地換好服裝,張口就是極具節奏、讓人聽了充滿力量的歌聲。
站在江邊曬太陽的人馬上就圍了過來,百年前的川江號子深深地吸引大家,即使如今人力船工、縴夫幾乎消失,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讓人十分感動。
沿著錦江河岸分佈著很多茶館,天氣好的時候,在河邊曬太陽、喝茶、搓麻將、打牌,簡直不能更安逸!
與錦江平行的正街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寺廟和幾顆200多年樹齡的黃葛樹。
我們先去了古龍寺,這是黃龍溪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位於正街南首,坐南向北。
寺門很低矮,高個的人得彎腰透過,避免撞頭。我們猜想上面應該是個戲臺,進到內部一看果然是。
匾額上寫著“佛智無量”,金尊彌勒佛在屋簷頂笑看世間。
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彌陀殿等。
古佛寺大殿供奉黃龍祖師,殿前一側立千佛鐵塔。傳說1800年前,黃龍祖師來此普化百姓脫離苦海,曾於院中手植兩棵黃葛樹,至今已盤根錯節,樹冠蒼然。
馳名一方的三縣衙門也位於古佛寺內。三縣衙門緣起於清代,是為協調華陽、仁壽、彭山三縣古佛堰水利而設立的跨地域的特殊管理機構。
民國時期,該機構設局立法,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民間開始有“三縣衙門”的說法。
出了古佛寺往左轉是魚鰍巷,直走100米左右就是唐家大院,又稱唐家燒房,已有300多年曆史。
唐氏為清初湖廣填川時的客家移民,在清初古鎮開建場鎮的過程中,唐與賀、喬三家投巨資首建新場,後開燒房釀酒為業,逐漸成為黃龍溪鎮上名氣最大的酒坊。
現存建築佔地約3畝,兩個天井呈“前店後家”的“日”字形建造格局,俗稱“騎馬庭”。大院青瓦蓋頂,雕花門窗,為七柱穿鬥木建築結構,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風格。
可惜如今年久失修,去的當日並未對外開放,透過牆上的窗格看到裡面一片荒蕪,不由嘆息。
正街往北走,有開了幾十年的復興老茶館,和從前的樣貌沒有太大區別,撲面而來的是歷史和古樸氣息。
走了沒多遠就是潮音寺,潮音寺不大,只一進院子。大殿的牌匾上金光大字寫著“慈航普渡”,有人虔誠上香。
院內有顆種植於1982年的橘子樹,如今已結了不少果子,黃澄澄的甚為可愛。
黃龍溪當鋪和電視劇裡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銀錢鋪、賬房、牆上貼著的各色標語……
再往前走不了幾步,就到了正街的盡頭。而鎮江寺就坐落於正街最北端,鎮江寺很大一塊地都在維修,大殿猶在,卻也成了危房,貼起“請勿靠近”的標語。
這幅落拓樣子,是因為2020年8月16日發了洪水,水漫上來很高,鎮江寺又緊挨著錦江,受災嚴重。
門口處,東方持國天王造像的腳被泡壞了。按照標記的最高水位線,能淹沒半個成年人,可見當時水患確實嚴重。
不過現在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鎮江寺已經逐步恢復重建工作,相信要不了多久寺廟就會和大家重新相見。
許多人逛黃龍溪古鎮,都錯過了黃龍溪廊橋。其實從鎮江寺右邊下到江邊,再往北走一段,就能到達蔚為壯觀的廊橋了。
黃龍溪廊橋橫亙於錦江之上。雖然是2011年建造的仿古建築,但367米長、18米寬的規模,加上飛簷翹角、彩繪木雕,極富古韻。依舊成了黃龍溪古鎮的熱門景點。
漫步廊橋之上,觀錦江盛景。不遠處傳來幾個嬢嬢的歌聲,她們的裝備很齊全,音響、麥克風、手機支架……
實話講,這歌聲不能算好聽,但聽了讓人開心,因為歌聲中迸發出的鮮活的生命力是如此真切。
到了這個年紀,他們終於不用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好聽又怎樣,本來也不是專業歌手,圖個開心罷了。
這處已經遠離古鎮,遠離喧囂與店鋪,老人們在此處自娛自樂,散步、唱歌、運動,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了吧。
這就是黃龍溪古鎮,繁華與寧謐共存,商業與古樸同在。有時候轉過一條街,完全就是兩個世界、兩種生活,一個世界喧囂熱鬧,一個世界冷清安靜。
-End-
✉
編輯 | 小鎮君
攝影 | 小鎮君
-原創文章禁止搬運,請聯絡轉載-
瞭解更多小鎮資訊,歡迎關注大城小鎮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