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灌陽。
位於桂林東北部,於西漢文帝十二年前已建縣,稱觀陽縣,隋大業十三年改稱灌陽縣。典型喀斯特地貌,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莊”之說。這裡還是廣西開辦縣學最早的縣,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輩出。
一起來看看灌陽被列入前3批中國傳統村落的最美10大古村落,你最喜歡哪幾個?
1 灌陽縣洞井瑤族鄉洞井村
洞井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原稱桂月村,位於洞井瑤族鄉街道中心,是洞井瑤族鄉的三個古村落之一。這裡以前是湘桂古道,因此而歷代繁榮。
洞井古民居沿著古道兩邊佈局,青牆黛瓦,弄裡小巷,溪流繞村,古村建築群兼具徽派風格與瑤民桂北民居特徵。古宅的設定也頗具匠心,因水路古道而分的兩邊宅居各有特點。
東片民宅向西面對古道和水路而設,而西片的民宅多背水而向西,包括村中祠堂也是背道背水而立。西片古民宅多是高牆大屋,門頭宣昂,氣派十足,疑是連成一個整體,相互通達。
2 灌陽縣水車鄉官莊村
官莊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宋朝末年擔任零陵郡尹何遠通為避戰禍,舉家遷至水車一帶居住,後來人丁繁衍,逐漸成一村落。
明清時代,村裡的人以何氏為主,雖居僻壤,卻不時有人才脫穎而出,文治武功,均有建樹。有多人出仕為官,其中最出名是清朝道光年間的何慶恩,在四川多縣擔任知縣,因極富才情,為官清廉,甚得民心,最後官至五品。村口的兩處旗杆夾石,見證了村子人才輩出的七百多年歲月。石基座上銘刻著官莊何氏族上歷代科考中舉的人員名單,這在現存的古村落裡也算得是難得的氣派了。
官莊老村古民居建築群,從整體風格來看,具有典型的桂北民居風格。建築群中既有庭院式的也有單體的。小砌牆、古青磚、小青瓦、馬頭牆、高脊堞瓦飛簷、磚木石雕及屋樓疊院、曲徑迴廊等和諧的組合在一起,氣勢恢宏、寬敞明亮。
3 灌陽縣新街鄉江口村
江口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江口村村內房屋錯落有致,起伏不一,小橋、流水、古道交相輝映,是灕江畫派寫生的最佳處所。
桂劇創始人唐景崧的故居,就位於江口村老街,故居建築雄偉,工藝精細,是灌陽縣唯一一座儲存較完整的名人故居。故居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磚木穿鬥式結構。
一公里長的老街,兩邊明清時的商鋪青磚碧瓦、飛簷畫棟、,馬頭牆翹首,古樹石橋、鵝卵石鋪就的街道,透視出舊時的繁榮景象。
4 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
月嶺村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第6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於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文市鎮,村內依山傍水,村落群山形如犀牛橫臥,抬頭望月,故名“望月嶺”,後改稱“月嶺”,是廣西儲存較為完整的湘南式古民居聚落之一。
月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月嶺古民居三面環山,背依灌江,樹木蔥籠瓜果飄香,在其周圍既有許多自然景觀又儲存有眾多的人文古蹟和古代建築。有建於清道光十四年至十九年的孝義可風牌坊;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步月亭"和"文昌閣"等古建築以及"步月仙橋""步月岩""白駒巖"等自然景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月嶺古村依山就勢而建,房舍依著地形由高向低排列,由東南向北,東路依次為多福堂、翠德堂、錫嘏堂、文明堂,西路依次為繼美堂、宏遠堂,每個堂院內,有大小房屋十幾棟,總體佈局合理,緊湊有序。
月嶺村各戶自成體系,全村又互相連通。此外,各堂都有自己的院牆,可以實現各自封閉。站在青磚碧瓦、雕樑畫柱、古樸典雅的湘南式庭院中,細細品味,宛如臨摹一幅中國傳統寫意畫。
5 灌陽縣水車鄉伍家灣村
灌陽縣水車鄉伍家灣村,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
伍家灣伍氏先祖名伍天雄,系江西省吉安市太和縣人,後定居全州。伍家灣伍姓始祖伍全甫系全州伍姓的分支。伍全甫曾隨軍遠征交趾(今越南),後奉命定居灌陽,在伍家灣一帶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從1369年開村算起,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
伍家灣比較特別的,是一個村裡有五個宗祠,都是伍氏宗祠,其中一個是總祠,其它四個是分祠。總祠的前面,立了一根石制巨筆,巨筆高4.5米,粗0.5米,為整塊巨石雕制而成。寄託著伍氏先祖們希望子孫後輩們多讀書,出仕為官,光宗耀祖,報效國家的理想。
該村傳統建築均用清一色磚瓦石料建成,斗拱飛簷,雕樑畫棟,儲存完整。村內外有青石巷道、伍氏宗祠、良田公祠、古青石棧道、廻龍亭,古色古香。村莊規劃整齊有序,除宗祠、民居之外,村內外還有水塘、水井、古樹、等,彰顯出伍氏宗族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品味。
6 灌陽縣灌陽鎮孔家村
孔家村地處灌陽之東,孔子後裔居住地,自古被譽為風水寶地。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村落先民的原籍系山東省曲阜翠仙村,始遷祖孔克善,系孔子傳五十五世孔思忠的第五子。先民於明朝洪武初年隨堂兄孔克成任荊門刺史後,遊學粵西,卜居灌陽縣秀江屯,也就是如今的孔家屯,距今已有650多年曆史。現今480多人以孔姓為主,是桂林市轄區內唯一的孔子後人群居地。
孔家村依山坡之勢而建,有著規劃整齊、儲存完好的古民居群。古民居群內,有縱向的石板路,也有橫向的巷道,把各個房屋、院落串聯起來。古民居建於嘉慶年間,其設計佈局按山東孔府式樣裝修。全村三條大門,大屋、小屋共三十餘座,依次有序排列,有風水牆、馬頭牆、花牆、有傳統的街巷十餘條等。
古民居群內,天井走廊、堂屋、巷道、用青石板和小卵石鋪成,路路相通,牆壁飛簷不僅雕龍畫鳳,還繪有各種花蟲鳥獸,雄偉壯觀。
此外,村口還有一個高大古樸的炮樓。炮樓佔地面積並不寬,僅十來個平方,高度卻有十五六米,在村落裡尤為醒目。這裡曾是舊時村民作為觀察哨所之用,地處村口要衝,登高望遠,便於發現匪情,及時報警防備。
7 灌陽縣灌陽鎮仁義村委會唐家屯
灌陽縣灌陽鎮仁義村委會唐家屯,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灌陽縣文市昭儀村舉人唐世賓[明萬曆癸卯科(公元1603年)]離任四川渠縣知縣回鄉後擇居於此,始成村落,迄今已有400多年。
“池如新月堤如帶,山似屏風水似城”,這裡風光秀麗人文古樸。村中一條條四縱四橫的“石丁字路”和形態各異的傳統古民居,無聲記載了唐氏族人從明萬曆以來近400年的歷史。
走進村莊,千年古樟和古銀杏交相輝映,古建築群房宅整肅,巷道平整,河堤、祠宇、古井規劃整齊有序,佈局合理,蔚為壯觀。古村落裡青磚黑瓦,飛簷翹角,古建築群縱橫交錯,其中有保留百年以上明清時期古民居80多座。
8 灌陽縣文市鎮達溪村
灌陽縣文市鎮達溪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達溪原名達石,後以村旁一條小溪而更名達溪,南宋初期開始建村至今已880多年。宋紹興二年(1132年)為避兵災,蔣氏始祖嫩九攜妻帶子從湖南道州(今道縣)之龍村遷於蔣家嶺歷數傳再遷於龍川之是溪(現名達溪山)。
走進村落,湘南風格古建築群井然有序,鋪設青石巷道,保留有清朝時期開挖的一條自西向東水渠。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古橋下溪水緩緩流過民居似玉帶環繞,村旁古樹參天,風光尤其秀麗古樸。
達溪老村儲存了數十座明清時期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大多是湘南古建築風格。從高空俯看古民居,其屋頂式樣有:過山頂、硬山頂,山牆造型主要有臺階形、人字形、蜈蚣形,建築形制有門樓、風水樓、過道樓和三進四進大量古建築。古宅院落之間,均有青石板或江卵石鋪成寬0.8-1.5米不等的里弄。
此外村落古橋眾多,別具一番風景。其中佔鰲橋值得尋訪,為一拱石古橋,全用青石方料築成,位於村西0.5公里處,用大方石錯縫砌成,通長17.8米,寬3.95米,高3.85米,拱跨6.6米,橋面略弧拱。另外含山橋、迎祿橋等古石橋等也保留完好。
9 灌陽縣文市鎮巖口村
灌陽縣文市鎮巖口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這個古老的村落,村口風光,極其具有特色。石拱門、石城牆、石涼亭、小石山、古樟樹,組成一幅雅緻的風景畫。入村,便感覺如入世外桃源。
村落內的紅軍巖遺址,滿帶紅色記憶,尤其值得尋訪。1934年中央紅軍路過桂巖,駐紮在巖口屯,在此巖召集村民,作宣傳教育等活動。
10 灌陽縣水車鄉夏雲村
灌陽縣水車鄉夏雲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相傳明洪武初年,撥軍灌陽紮營,其中一處名為大營,另大營下方也扎有少量兵員得名下營,後演變為下雲,今人稱之為夏雲村。村落內古屋眾多、錯落有致,帶著濃郁的古風。
這裡地守灌江兩個渡口,大概正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紅軍長征有了不解之緣。村落裡也有了濃郁的紅色記憶。五馬山邊的夏雲渡,紅軍曾在此渡江。
紅三軍團第六師第十六團,曾在夏雲設立指揮部。其後在泡江將防務交給紅八軍團第二十一師第六十二團後,順利渡過湘江。這是過湘江唯一沒有減員的部隊。村落保留至今的一古老大宅院,也是當時的紅軍戰地救護所。
古村記編輯自網路
更多古村古鎮檢視“古村記”小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