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盡頭,是世界著名旅遊景點莫高窟的所在地敦煌。這裡既有中國古代文明的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有令人稱奇千年不幹的月牙泉、鳴沙山。
沿著敦煌市向西七公里,有一座崛起的新城,它就是青海油田的生活基地——七里鎮。
自1956年青海石油管理局建成,青海石油人一直在位於柴達木盆地荒無人煙的戈壁灘生產、生活,八十年代隨著青海油田的持續開發,大量石油人及家屬湧入柴達木盆地支援油田建設。由於柴達木盆地海拔2800米左右,氣候常年乾燥缺氧,自然條件惡劣,在此形勢下,油田發展急需一個大型基地來滿足科研、教育、生活等保障。由於距離青海省的經濟中心西寧、格爾木等城市較遠,因此便選擇了與青海油田僅一山之隔的甘肅省敦煌市作為油田職工家屬的生活後勤基地。
從1984年開始,在敦煌以西七公里的荒灘上,開始建設青海石油人新的家園。經過多年的建設,昔日戈壁荒灘一改千年舊貌,曾經貧瘠的荒灘之地上如今建起了千幢樓房,一棟棟櫛比挺拔,各個小區內綠樹環繞,乾淨整潔。基地內部的道路筆直寬闊,整個基地內建有多所幼兒園、學校,同樣還建成了生活配套的油田醫院、商場、市場、休閒公園、影院、職工活動場館、游泳館等等。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如今的七里鎮已經成為一座大型綜合性石油城,成為青海油田機關、科研、教育、醫療、輪休、文化、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生產生活基地。對於敦煌市一個常住人口不到二十萬的縣級市,七里鎮的常住人口達到了六萬。
為了給長期工作生活在高原的員工家屬創造一個天藍地綠、生活方便的戈壁石油城,滿足大家基本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青海油田在敦煌基地建設15分鐘生活服務圈。目前,敦煌基地建成便民醫療服務站5個、便民大藥房2個、菜籃子供應點 10個,覆蓋率達到100%。圖書館、文化宮、電影院、老年活動站、開放式體育健身場所等覆蓋率達到70%。居民步行不超過15分鐘便可享受就醫、健身、閱讀、娛樂等服務。
這是一個嶄新的石油城,這是老一輩石油人留給後輩的家,油城內一個個整齊部署的小區,有著屬於他們的石油人獨特的名字“躍進小區”,“東坪小區”,“英東小區”,“昆北小區”……他們對應的是青海油田一個個油區的名稱。同樣,基地的道路也是按照石油來命名的,有大慶路,柴達木路,玉門路,崑崙路,都是油味十足。
敦煌市七里鎮成了青海石油人的家,第三代第四代的油田子弟在這裡出生長大,很多孩子已經把這裡當做了故鄉。五十年代進入柴達木盆地的第一代老石油人漸漸逝去,第二代出生成長在柴達木盆地的石油人也慢慢退休,環繞七里鎮建成的13公里的防護林大道成了他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這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防護林,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為油城遮風擋雨。
13公里的防護林,這是兩代石油人歷經三十多年種植的,它是用經過處理的生活汙水澆灌成長的,給油城人帶來濃濃的綠色,沿著防護林修建的平坦大道休閒散步,春季避風,夏季擋暑,秋季可以賞景。
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的戈壁灘,站在防護林外面,至今依然可以欣賞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荒原景色 。而防護林包圍的裡面,如今這是一座藍天白雲、高樓鱗次,綠樹婆娑、鳥語花香,具有現代氣息的新興石油城。
三十多年的時間青海石油人逐漸打造出一個“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奼紫嫣紅,冬季松柏長青”的新油城。敦煌基地防護林帶也被國家林業部列入“國家重點公益林監護區”,如今已建成“環林帶健身長廊”,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讚賞,今天的敦煌石油基地儼然已由昔日不毛之地的戈壁荒漠蛻變成綠洲油城,成為敦煌西戈壁上的“一顆翡翠”。
這裡就是敦煌七里鎮,這裡就是青海高原石油人的家——沿著河西走廊的盡頭,向西七公里。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