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itywalk到citywork,大學生李冉在寒假旅行中做起兼職,積攢旅遊經費。
從黑龍江一路南下去上海,這是19歲的李冉計劃好的一趟寒假旅行。2023年12月,在黑龍江高校念大一的李冉,放假後開啟了在上海的遊玩體驗,她帶著上一個暑假兼職攢的錢,沒做太多攻略,跟著博主推薦打卡,開始了一段隨性的citywalk。
李冉 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在上海沒多久,錢就所剩無幾。她轉念一想,不如就地找個工作,打工賺點錢,既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能為下一次出行計劃存下錢。
快速找到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成為李冉的目標。她想起以前在一家火鍋店吃飯時看到過招聘兼職的資訊,就嘗試著申請了一份工作。面試通過後,1月4日李冉進入火鍋店實習。
3月3日開學前,李冉還有一段旅程。她計劃在火鍋店工作到2月24日,第二天啟程去江西,已經約好了旅行搭子、做好了攻略,要去景德鎮和婺源走一趟,然後沿著鐵路線,北上武漢,一路玩回河南,再陪陪家人,開學前從鄭州飛哈爾濱,迴歸校園生活。
她也開始期待暑假的旅行,護照和港澳通行證都辦了,李冉說,暑假想去雲南和印度尼西亞。
努力賺錢,為下次旅行做準備
對李冉來說,漫無目的的旅行就像一次冒險,嘉定、閔行等城市近郊她也去過,“除了崇明島都去過了”。當經費花完,留下來打工也是臨時起意,“沒有那麼多想法,很多想法是後面才有的”。
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非常重要。她快速搜尋並篩選招聘資訊,排除掉電子廠、電商倉庫這些包吃住的工作,“不想進廠”,只申請了火鍋店的招聘。
李冉很清楚,自己來火鍋店工作就是來賺錢的,無論多難學多辛苦,她都要堅持下去。門店8點50分開始工作,李冉就定好早上7點40分的鬧鐘。起初她還有形象包袱,化個妝再去上班,但隨著工作越來越忙碌,每天早上按掉鬧鐘,她也不再化妝,只想有更多睡覺的時間。
李冉工作環境。
早上到店後,李冉需要打掃衛生,清洗相關用品、擺臺等。10點左右是員工用餐時間,她儘可能要在午市高峰期前做好準備工作。
上午11點陸續有客人進店,李冉就跟著門迎小姐姐對接顧客,進行餐前、餐中、餐後的服務,為顧客準備好餐具、為戴眼鏡的客人提供眼鏡布,為長髮的客人準備頭繩,為客人提供水果、圍裙,服務客人點菜。上菜後,為顧客加湯、撇浮沫……
從1月4日入職,李冉跟著火鍋店的幾位師傅手把手學習,“我比較笨,但師傅不放棄我,一遍遍教我。”一個多月後,李冉已經能獨自負責3到5桌顧客的用餐,如果遇到難搞的顧客,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就師傅解決,“沒有技巧,真誠才是必殺技,讓顧客開心就完了。”
中午用餐高峰期結束後,如果不值班,李冉下午1點多能換下來休息;如果繼續值班,就要到3點20分下工,簡單吃個飯,回宿舍休息。下午5點再回門店上班。回到宿舍晚上10點多,李冉洗洗後躺下也要晚上11點多了,有時候刷刷社交軟體,有時候要完成寒假作業。
李冉在火鍋店工作。
充實的工作讓她沒有太多時間刷手機,也沒有時間消費,賺的錢都能攢下來。2024年1月份,李冉工作了22天,休了4天,掙了5000多元。每天看著自己的工資在增加,李冉心裡特別有成就感,2月24日是她在火鍋店工作的最後一天,“2月工作了20天,加上補貼跟上個月賺的差不多”。
打工攢出遊經費,已成為生活方式
今年春節李冉留在火鍋店過年,除夕這天,門店組織員工們一起吃年夜飯,春節儀式感滿滿。春節補貼也是李冉想留下的原因,她說:“過年堅守的補貼挺香的,我來這裡的目的是賺錢,如果能附加情緒價值,就更好不過了。”
這段火鍋店打工經歷,讓李冉學到了很多學校裡經歷不到的事。
2月7日晚上,李冉接待了一家五口的家庭用餐,一對夫妻帶著父母和孩子來用餐,她從系統中看出了這是老顧客,也想起了上一次服務這家顧客的經歷,“一般顧客點腦花,我們會準備幹碟、花生碎,但這家老先生喜歡腦花蘸醋解膩,這次沒問我就直接準備了醋給顧客,老先生沒認出我,但他很開心我記得他的習慣”。
在火鍋店做服務工作,李冉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顧客,“有好的有不好的,就像一個硬幣有兩面,我們給顧客提供服務,顧客也會溫暖我們。”
對李冉來說,兼職打工積攢出遊的經費,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旅行本身就是意義,“可以沒有好吃的沒有好玩的,我喜歡每個地方給我的感受”。
李冉這次過年不回家,媽媽也支援,但無法提供更多物質作為支撐,媽媽常說:“你想去任何地方你就去吧,我給不了你太多,但我能給你一張回家的車票。”
母女間平和的相處方式,也是李冉勇敢面對世界的力量,有時候在外遇到煩惱和委屈,她也會向媽媽訴苦,“賺錢好難,社會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好”。
比如,她會跟媽媽傾訴,在火鍋店打工,尤其在一線服務,有一整套服務流程,每一項服務在顧客進店時都要介紹。對於新手來說,桌號蠻難的。桌號多,位置不同,需要先在心裡記下位置,然後一次把顧客帶對。
媽媽便鼓勵李冉:“本來我還挺不放心你的,看到你一天一天進步很大,學到很多新東西,比我厲害多了。”
李冉也順著媽媽的話打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