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早飯後在湖東社群站乘858路公交,在東渡站下車後,步行到廈鼓碼頭。碼頭的遊客很多,買了8:50分的渡輪票,20分鐘後便度過窄窄的海峽,到達鼓浪嶼的內厝奧碼頭。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因島西南有一海蝕巖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便雅化為今名“鼓浪嶼”。鼓浪嶼位於思明區鼓浪嶼街道,面積1.88平方公里,與廈門島隔海相望。
出了碼頭,遊客們四散而去。我們也沒什麼行程路線和目的地,也就信馬由韁地沿著一條小路走去。
鼓浪嶼風景如畫,其小街小巷、小樓小屋各具特色,風情萬種。沿著小巷看門樓,看院牆,看古色古香的小院。可惜小樓小院大都“閉門謝客”,不讓進入。
來鼓浪嶼前也做過攻略,知道不少名人故居和著名建築,但一走進縱橫雜亂的小街裡,便暈頭轉向地不知了東西,即便使用“高德”導航也不知所以然。無奈中,沒了目標,走哪算哪,走哪看哪吧。
終於走累了,看累了,方才想起去日光巖看看。於是,穿龍山洞隧道,經三一教堂,沿著小街一路向上,彎彎曲曲地來到日光巖入口處。
日光巖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
登上百米高臺,高臺上是個圓圓的平臺,平臺周圍圍著鐵欄杆。日光巖是鼓浪嶼的最高峰,站在平臺上可俯瞰整個鼓浪嶼,遠及廈門。
天灰沉沉的,濃雲重重。沒了紅日,沒了藍天,視線也有所障礙。遠處的海灰灰的,與遠處灰灰的天黏合在一起,扯著灰灰的幔帳,籠罩著幔帳裡的灰灰世界。
隔岸的廈門,雙帆船高樓霧罩雲鎖,沿海樓房高低依稀,模糊不清。近處的海朦朦朧朧,海上的船朦朦朧朧,岸邊的岩石朦朦朧朧,鼓浪嶼的海岸線在灰灰的霧氣中彎曲摺疊,銜海連山地畫出了邊際線。山巒起伏,圓鼓各異,漸高漸低,天然成趣;山巒溝壑,盡皆覆綠,灰霧淡淡,綠色如茵;綠色叢中的屋宇紅瓦鱗次櫛比,如鮮花點點,茂密盛開。
站在高臺上,雖看不到紅日藍天下的美麗鼓浪嶼,但淡淡霧色籠罩下的鼓浪嶼卻給人了以神秘,並擴張了神秘中的想象,豐富了鼓浪嶼的浪漫。在高臺上繞了一圈,居高臨下地看盡鼓浪嶼景色,方才扶著欄杆而下。
順著山道,繞“鼓浪洞天 鷺江第一”巨石,出日光巖寺。出景區後,沿街而下,越黃家花園,過福音堂,走海上花園,穿花圃,再次遙望日光巖後,來到港仔後海濱浴場。
港仔後海濱浴場不大,淺淺的一灣海水,薄薄的一層沙灘,臥在群山環抱的鼓浪嶼中。由於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成了天然的海濱浴場。十多年前,我們逛鼓浪嶼,逛累了就是在這裡休息的。我們曾坐在沙灘上小憩,也曾在花壇前合影,我還無所事事地站在矮矮的棕櫚樹下拍了張留影照。
今再來,海水依舊,沙灘依舊,群山依舊,人卻沒了依舊。沒了以往的花壇,也沒了眾多同事,尋了半天也找不到那矮矮的棕櫚樹,只好在高高的樹下留下了憶舊的懷念。
離開港仔後海濱浴場,順著港仔後路走不多遠,站在了菽莊花園的大門前。大門白牆中開,四四方方,門頂懸著一塊“菽莊”金字的黑匾。
1895年,臺商林爾嘉攜眷內渡,寓居鼓浪嶼。1913年籌資建花園,以寄託對臺北板橋故園的懷念,並以其號“叔臧”諧音為園名菽莊。菽莊花園總面積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築物2451平方米。花園借山藏海,巧為佈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令人流連忘返。其中的壬秋閣、四十四橋、疊石、假山、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為廈門名園之最。
入菽莊花園大門,左拐再入圓門,順著小道走至海邊,踏上四十四橋。四十四橋是在海邊鋪架的石板橋,橋不寬,左曲右折,隨著海邊岩石凸凹而蜿蜒,營造出一幅幅秀麗景色。過“羨魚”,繞“海闊天空”,瞧“枕流漱石”,觀“長橋藏海”,立“千波亭”,走“千波渡月”,穿“渡月亭”,看“印心聽濤”,美景撲面,秀色入眼,滯步凝目,依依不捨。
走完四十四橋,踏上岸來,過“石屏招涼”後,踩著窄窄山道上的臺階慢慢攀援。在花草盛開的山道上曲折而行,走不多遠,來到一小平臺,平臺底端有一新穎別緻的小樓。小樓兩層,紅瓦白牆,紅瓦頂端立著一橫牌,橫牌白底黑字,“鼓浪嶼鋼琴博物館”昭然若揭,醒目耀眼。玻璃門頂的白牆上也鑲嵌著三個金字——“聽濤軒”。小樓右邊的綠叢中立著一座雕像,近前細看,是鋼琴博物館捐建者胡友義先生的雕像。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於2000年1月在菽莊花園的“聽濤軒”落成,佔地450平方米,分A、B兩廳。
推開博物館的玻璃門,輕輕地走了進去。小樓裡的空間低低的,但卻佈局合理雅緻,亮亮的小樓裡靜悄悄地,飄逸著安謐與清新。博物館裡擺滿了愛國華僑胡友義先生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鋼琴大小不一,形狀不一,色彩不一,強烈地散發著古色古香,悠揚地回想著玄妙的和音。徘徊其中,雖不懂鋼琴,不諳音樂,但眼前五彩繽紛的鋼琴也不由得你不躬身細瞧,唏噓感嘆。
博物館裡珍藏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古老的手搖鋼琴、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這些鋼琴在於無聲中潛移默化地給遊客帶來了濃厚的藝術薰陶和音樂啟迪。
出鋼琴博物館的A廳,沿著山道繼續攀援就走進了B廳。B廳也擺有不少鋼琴,也瀰漫著靜謐和清新。瞧罷B廳內的鋼琴,走出後門,門外可俯瞰鼓浪嶼的一片美景。大海帆船,沙灘椰林,港仔後海濱、四十四橋、日光巖等美景可盡收眼底。
十多年前,看完鋼琴博物館,我曾坐在短牆上拍過照。如今,美景依舊,短牆依舊,我固執地翹起老胳膊老腿,坐在短牆上,模仿著當年的樣子留下了歲月的對比照。
離開鋼琴博物館,順山而下,越“八角山亭”,來到“十二洞天”。
十二洞天是由多色的砂岩、亙巖、礫岩等壘疊成的高二十米的假山。假山分12個洞室,分別以12地支編列序號。洞室大小、形狀各異,小徑錯落、上下盤旋,曲折迷離,而且從洞中探出身來看鼓浪嶼景色,有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十二洞天下有一潭水,潭水中有一草亭。梅上十二洞天瞧景色去了,我卻來到草亭中,坐在條凳上看景。十多年前,我也曾坐在這裡看同事們攀爬十二洞天,今再來此處小憩,以往同事們山上的呼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
逛完十二洞天,瞧“頑石山房”,過“板橋蓮影”,經“壬秋詩閣”,走出菽莊花園。
逛完鼓浪嶼,到三丘田碼頭。遊船開船的時間尚早,坐在延平路的短牆上歇息。十多年前我同樣在等船的時候坐在這裡歇息,不知是誰無意中為我拍了一張背景有海有廈門高樓的照片。今再坐於此,好奇心大發,尋了尋背景,端坐好,讓梅再次為我拍了照。
開船的時間到了,排隊登船,於15點多返回廈鼓碼頭,而後乘43路公交回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