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閒來無事,在電腦上翻起了以前的老照片。前年秋天,我和家人去西寧遊玩時在一些景點拍攝的幾張照片喚起了我的記憶。當年遊玩時的情感猶在,心裡不免有了衝動,於是以《西寧行記》為題,寫了幾篇作文,與文友們同享。#我的家鄉在西寧##西寧頭條##青海西寧頭條##西寧生活記錄##青海西寧#
再訪原子城
這是我第二次來原子城。
第一次來原子城是在12年前的一個夏日,那是在西寧忙完公事於中午飯後急匆匆趕往原子城的。由於當晚還要趕回西寧,半天的時間裡要參觀景點還要往返250多公里的路程,時間十分緊張。因此,我在參觀了原子城紀念館一處景點後,便戀戀不捨地伴著夜色返回了西寧。
原子城是現在的叫法,其名源於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與試爆。它位於青海湖的東北角、西寧以西100多公里處。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這裡名叫金銀灘,是一片綠色無垠的大草原。六十年代初,金銀灘從地圖上消失,成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秘密基地國營221廠的所在地。1987年,國家停止原子彈研製,撤銷221廠把這裡移交給青海省政府管理,1993年這裡定名為西海鎮,成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2001年,這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國家四A級景區。可能是情感和聲名的原因,人們稱這裡為原子城。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我喜歡原子城這個名稱,它是我國"兩彈精神"的發源地。我們耳熟能詳的錢學森、鄧稼先、王淦昌、郭懷成、程開甲等“兩彈元勳”的名子是今天原子城之名的奠基者,他們和這塊土地一起為共和國今天之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十多年後第二次走訪了這塊閃耀著紅色印記、踐行著“兩彈精神”的土地。
八月下旬的青海,秋色盡染,寒意已濃。車從湟源縣城出發向北駛出40多公里,便進入了金銀灘。水洗一般的藍天上,飄逸著幾朵白雲;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散佈著成群的犛牛和白羊。望著車窗外如此秀美的自然風光,你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歌中的歌詞。歌詞寫的就是這裡,在這個誕生了如此美妙情歌的地方,不僅有一位好姑娘,還有這美麗的金銀灘,更有那讓人神往已久的“兩彈精神”高地“原子城”。
我們這茬人對紅色很是鍾愛,對紅色歷史更是熟悉。由於疫情趨緊的原因,原子城的各個景點沒有開放,好在我以前去過原子城紀念館,加之多年來紅色教育的薰陶,我們對原子城的歷史及其偉績,對基地當年的研製工作及人們的生活狀況比較熟悉,所以在不能走進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國營221廠每一個分廠參觀的情況下,我們驅車繞著西海鎮的每一條大街和221廠的每一個分廠遺址巡禮一圈。四分廠、六分廠、七分廠、爆轟試驗場、專家樓、家屬住宅等這些昔日被隱秘在綠草之中、被世人視為神秘之地的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各個單元,如以前一樣依然分散在西海鎮的邊邊角角。與之前不同的是,如今這裡少了以往的嚴謹與神秘,多了幾份靜謐與安然,多了人們喜愛的鮮花和城市的繁華。
如今,人們渴望走近它,重溫那段神秘的不為人知的歲月。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幹部和工人們,離開優越的生活環境,告別家人,來到這裡,用青春和汗水唱響了一曲曲艱苦創業的凱歌。
作為核武器試驗禁區,金銀灘是有政治和生命風險的。那風雨飄搖的政治環境,天寒地凍的地理環境,艱苦卓絕的生活環境,不僅造就了共和國的鎮國利器,造就了共和國的兩彈精神,而且造就了一代偉人和許許多多的功臣。如今,這一切已成為過往,被歷史的時光定格在這美麗的草原之城。
眼前的斷壁殘垣,神秘的地下掩體,以及牆上發黃的標語口號,無不提醒著人們國營221廠曾真實存在。
我覺得我們應該記住這些時刻:
1958年7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批准了在青海海晏縣金銀灘建設核武器實驗基地工程的選址報告。
1958年11月,代號為221的中國核武器實驗基地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大批的建設者和科研工作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彙集在金銀灘草原。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87年,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作出撤銷國營221廠的決定。
1993年,國營221廠退役,基地整體移交青海省地方管理。國營221廠基地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主動退役的核武器研製基地。曾經一度在地圖上消失的金銀灘,以他光彩誘人的紅色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現在,原子城已經成為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紅色教育基地。
車子離開原子城向祁連縣城方向駛去。望著遠在天際線邊的祁連雪山,呼吸著金銀灘草原上的溼潤空氣,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