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繁花》帶火了不少地方美食:上海小吃排骨年糕「從來都不是生意」;粵菜經典幹炒牛河充當著廚師功力的「試金石」;魏總請客 88 只「霸王別姬」,其實是淮揚菜名饌甲魚燉雞湯;阿寶與雪芝在大暖鍋邊吃熱氣羊肉,是北方涮羊肉在江南一帶的習慣叫法……而在霓虹閃耀、人聲鼎沸的黃河路上,配角小江西正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擺脫服務員的身份,翻身當老闆娘。
光有野心顯然遠遠不夠,對於餐廳菜系的調子,老闆娘得有自己的想法。玲子從日本回來,開創出上海本幫菜與日本懷石料理的融合菜;深圳來的李李從善如流,聘用香港名廚做最正宗的港式粵菜 —— 如果小江西有得選,她會在黃河路開一家江西菜館嗎?或者說,江西的名菜與小吃,能不能滿足黃河路的胃口?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 以江西小吃代表之一瓦罐煨湯為例,它甚至沒能從全國範圍內「商場」如戰場的各個美食廣場中突圍。
難以突圍,並非是瓦罐湯的滋味不迷人。對於愛喝湯的人來說,如果來到南昌,當地特色美食瓦罐湯一定不能錯過;而對於既愛喝湯又愛嗦粉的人來說,南昌簡直就是天堂了 —— 南昌人的早晨,常以一碗調料簡單的拌粉加一缽瓦罐湯開啟;夜半則換成鑊氣十足的炒粉,佐以萬年不變的瓦罐湯。
瓦罐湯裡有什麼內容?肉餅和雞蛋的經典組合常藏身一罐;排骨搭配蓮藕、海帶、山藥又自成一缽,還有那些蟲草烏雞湯、豬腰子湯、墨魚豬肚湯、老鴨燉山茶菇湯、雪梨肉餅湯等等,食材無限排列組合,讓瓦罐湯輕鬆就有上百種選擇。早餐喝湯,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慾,更能為隔夜空乏的身體提供所需營養和水分;宵夜喝湯,既是撫慰疲憊身心的養生湯,也是增強飽腹感,避免過度進食的妙方。
瓦罐湯是「煨」成的,這種沿襲千年、小火慢熟的烹飪方式,象徵著一種慢節奏的生活態度,也道破了傳統瓦罐湯的精髓。具體來說,各色食材處理好,分裝在一個個巴掌大小的土質陶器裡,陶土質地透氣、吸油,出湯鮮而不膩。調味、以淨水沒過食材,再以錫紙封口。把小瓦罐送進大瓦缸的「肚子」裡,層層排列整齊(一米多高的大瓦缸,能放下百來只小罐罐)。摒棄明火,以燒旺的木炭放入缸底,溫度上來之後蓋好缸口,僅以底部開口控制溫度,先維持 160℃ 左右煨 2 ~ 3 小時,再降溫到 120℃ 左右煨 2 個鐘頭,剩下的時間裡文火慢煨,不到 8 個小時絕不開封。
8 小時,整整 480 分鐘,股市已完成一天的交易,短影片創組者的最新發布已衝上熱搜,而在大瓦缸裡的小瓦罐中,食材的風味由此得到充分釋放。這份時間和人工的付出,堪稱奢侈,因此如今許多店鋪已經捨棄了傳統的瓦缸煨,改用明火蒸燉或電蒸箱加熱,一個小時便能出湯。相較於傳統方式,蒸燉出的湯汁較為清澈,食材沒那麼軟爛,保留著微微彈牙的口感,最重要的是,出品快、省時間。
地方風味大都可以追溯起源,瓦罐湯的發源故事也有好些個版本。一說它是北宋嘉佑年間風流才子的靈光一現;又有故事追溯到明末崇禎年間翰林大學士湯斌的用膳習慣;甚至有人從戰國末年著成的《呂氏春秋》裡找到商代伊尹煨湯的「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安在瓦罐湯頭上。眾說紛紜之下,我們已難判真偽,但可以確定的是,瓦罐湯屬於南昌。它誕生在這裡,毫不意外。一是南昌靠近陶瓷之都景德鎮,烹飪瓦罐湯所用的土質陶器得來全不費工夫;二是「凡味之本,水為最始」,南昌周邊水網密佈、水質上乘,為一盅好湯鋪好了底色。
走在南昌街頭,空氣裡瀰漫的氣味一半來自拌粉,一半來自瓦罐煨湯。一項關於「哪道菜最能代表江西美食」的網路投票中,瓦罐湯加拌粉的組合獨佔 40% 比重,以壓倒性優勢遙遙領先。哪個南昌細伢子(小孩子)不是喝著瓦罐湯長大?對於走出家鄉的南昌人來說,瓦罐湯,是童年的記憶和氤氳的鄉愁。他們可能也不明白,物美價廉的瓦罐湯為什麼沒有跟著走出來。
高鐵站候車大廳、商場的美食廣場、街邊的連鎖小吃店,常常可見重慶酸辣粉、四川冒菜、湖南米粉、新疆大盤雞、黃燜雞米飯、鴨血粉絲湯等地方小吃,其中,南昌瓦罐湯卻並不常見。根據大眾點評網資料,即使有開店,關於瓦罐湯的熱度和評論也明顯低於其他地方小吃。為什麼瓦罐湯出了江西就風頭不再?其實不光瓦罐湯,整個江西菜都難以「出圈」。
如果以贛菜為圓心畫一個圈,就會發現外圍的鄰居們個個能打:徽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 —— 八大菜系裡佔了 5 個。而贛菜,不要說八大菜系,十二大菜系裡都沒有列位。要被冠以「菜系」之稱,一定得有自己專屬的臉譜:徽菜重火工、川菜善用麻辣、粵菜清鮮、閩菜善山珍海味、淮揚菜講究用料和刀工……相比之下,贛菜的「面孔」顯得模糊難判。易中天在《大話方言》裡說到贛語特徵不明顯,曾拿江西菜來類比:「不南不北,不東不西,沒什麼特色。」
當然這種「四不像」,其實也是一種特色。換句話說,江西菜就是「既南又北,既東又西」。「吳頭楚尾,粵戶閩庭」是對江西曾經地理位置重要性的高度總結。連結東西南北的地域屬性,使江西菜受到了四方風味的影響。鄱陽湖沿岸的上饒與浙江相鄰,古時就屬吳越之地,烹飪裡自帶吳菜的鮮甜;婺源是古徽州的一部分,繼承了徽菜的重色、重味、重油;作為「湘贛通衢」「江西西大門」的萍鄉則與湖南接壤,受湘菜薰染,以薰、臘見長;而到了與福建和廣東相連的贛南,我們能從客家圍屋裡看到福建永定土樓的影子,從贛州話裡聽出粵語的神韻,客家菜和粵菜的口味都能在此地尋得。至於南昌菜,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江西菜 —— 地理位置上,是「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口味則是「嘉疏精稻擅味於八方,金鐵蓧蕩資給予四境」。你可以說這是風格多樣,也可以說這是派系林立,甚至可以說是被高度分化、割裂,總之,我們很難找到統一的詞彙來定義它,這就導致江西菜縱使廣博,卻沒有記憶點。
川菜、湘菜、東北菜以鮮明的特色開道,在 1990 年代旅遊熱和離鄉打工潮的推波助瀾下,迅速走遍大江南北;以菜系進階,淮揚菜、魯菜、徽菜、粵菜、閩菜成了高階宴請的排頭兵。而贛菜,似乎還停留在價格實惠,以及辣得不講道理的刻板印象上。從大眾點評網收錄的全國傳統菜系人均消費價格來看:按照地域分類,江浙菜、魯菜和粵菜穩穩佔據第一梯隊;緊隨其後的第二梯隊裡有北京菜和豫菜;傳統辣味激戰區四強川菜、雲貴菜、湖北菜、湘菜則位列第三梯隊;而價格最低的幾種地域菜系型別,分別是臺灣菜、江西菜、東北菜、新疆菜、西北菜 —— 這些地域菜系的定位,日常中多屬於快餐小吃與中餐館之間的過渡品類,其特徵即以某代表性菜品命名,比如以「瓦罐湯」命名的江西菜館就佔據了近半數。
和江西菜面臨的重重包圍一樣,瓦罐湯也有自己的突圍困境。河南的開封驢肉湯、吉林的人參雞湯、遼寧的小市羊湯、黑龍江的鯽魚湯、內蒙古的全羊湯……往北去,一隻小小瓦罐在大碗湯和大盤菜的襯托下,如同湯界的「南方小土豆」,略顯袖珍。南昌人喝湯的飲食習俗到了北方也不對路。在東北,人們通常並不將湯當作正經菜品,即便喝湯也是在飯後,並且喝的不光是湯,湯裡的大塊排骨、整雞燉人參才是重點。突然面臨小小一隻罐罐,湯汁少,肉也少,實在是「不得勁」。
既然愛喝湯的人在南方,那麼往南去呢?這裡的競爭已然白熱化 —— 廣東人搬出老火靚湯,湯盅裡有鮮貨乾貨、山珍海鮮,甚至還有食補藥材,近些年「胡椒豬肚湯」和「港式花膠雞湯」已成功「出圈」。福建人打出一張王牌佛跳牆。佛跳牆也是用文火煨成的,區別在於將魚翅、鴨肺、刺參、鴿蛋、肥母雞、花冬菇、豬蹄筋等食材匯聚於膛,佐以高湯和福建老酒,再加上一個極具傳播價值的好名字,佛跳牆得以在高階餐飲裡一騎絕塵。
留給瓦罐湯的中高階餐飲業空間似乎已經不多了,那麼下沉可以求生嗎?在連鎖快餐、餐飲小吃業,像傳統南昌早餐這樣米粉加瓦罐湯的組合,能否擠出自己的地盤?情況顯然也不太樂觀。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以「煨」這種慢烹飪方式作為主打產品的運營模式,與已經進入中央廚房和預製菜通道的連鎖快餐所追求的「快」背道而馳。如果捨棄煨法,採用蒸燉,快速出品,的確能保證效率,但也就失去了瓦罐湯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 在沙縣小吃、老鄉雞這樣的餐飲連鎖大戶裡,已經有類似瓦罐湯的競品,「湯水 + 主食」的組合產品線也已經相當成熟。
寶總有這麼一句臺詞:「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只有自己,衝得太快,逃得太慢,肯定是要吃癟的。」瓦罐湯本身沒有錯,它在南昌這片土地上依然沸騰,但在更廣闊的的市場裡,過去,瓦罐湯顯然「衝得太慢」。好在,市場永遠在變化,當瓦罐湯適應了這種變化,也就找到了突圍的路徑。市場無情,但機會無限。
參考文獻:
《中外飲食文化》,何宏
《中國食辣史》,曹雨
《在中國,到底哪裡的人最愛喝湯》,華夏風物
《大話方言》,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