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平
張藝謀近年來難得的水準以上作品。倒不是電影本身多優秀,甚至在我看來劇本必要處還是省事了,其中的多個人物、多條線索表現不足;但勝在節奏比較流暢,廢筆少,比較生動地構建了一個“現實世界”。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服務於主題,最讓我敬佩與動容的主題——追求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法的出發點,也是普天下老百姓最樸素的願望。也許我們會認為達成它太難,甚至遙不可及,但絕不能放棄追求,因為正是為了追求這一點,人類社會才能進步發展。妥協永遠存在,但這並不代表正義與公平一文不值!法律需要冷靜客觀,但人不能沒有溫度沒有同情,因為法律是準則,是工具,它不能是唯一的目的。
老謀子混合檢察案件與家庭瑣事的安排屬於商業電影的上乘,服務了不同的觀眾群體,凸顯法的正義的同時還表現世態人情。讓冷酷的刑事案件包裹了一層溫情,加了笑料,也加了人物刻畫的弧光。
我想結尾的圓滿告破確實有些“機械降神”,但你絕不能說這是虛假的,這恰恰是現實給的底氣,因為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就有如此的案件得到了正義,刑法第二十條的正當防衛也不再是擺設,法律所優先保障的也不再只是秩序。
韓明的慷慨陳詞穿透了法的本質與正義的重量,是這部電影的精髓。現實固然充滿不正義和無奈,但我們絕不能失去希望和勇氣,會有人前仆後繼,會有人點燃黑夜。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年歲漸長,讀的書多了,看的事多了,我也漸漸理解了這句話。魯迅先生是無奈的,他所處的社會是黑暗的,是沒什麼希望的。可魯迅先生沒有放棄,中華民族沒有放棄,於是人民戰勝了壓迫與剝削,我們要的從來都是那四個字——公平正義!
現實縱然可以改變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渺小,但我們的理想與追求遠勝過現實。韓明可以在生活中謹小慎微,教條圓滑,但不代表他找不回初心與本色。
已然功成名就的張藝謀在如此年紀還有展示社會困境、探索現實人性的追求,確實配得上“國師”一號。張藝謀應該回到他最擅長的現實主義題材中去,而不是繼續被資本的商業大片左右。《第二十條》正好和《秋菊打官司》呼應上,電影就是這麼充滿魅力,兼具故事性和專業性,這才是張藝謀該乾的。
法律應當讓犯罪的成本加高,而絕不能讓行善的代價變大。
三個案件中公交司機案代表過去,校園霸凌案代表未來,而村霸欺凌案則代表現在,也覆蓋了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案件穿插得當,有條不紊。法律影響著整體的社會風氣和道德水平,同時社會中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也阻礙著法的前進。
法律和社會的進步永遠不是一兩個人的事,而是所有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共同責任,這也是電影中韓明所代表的多重身份。法律帶有滯後性,這更需要我們有決心有勇氣去做到這一點,畢竟法律服務的是我們自己——人民群眾。
比起某些無腦的閤家歡,彰顯公平正義的電影更讓人心情舒暢。比起一味地委曲求全,充滿勇氣的怒吼甚至犧牲才更配得上英雄二字。
二、溝通
應該說《紅毯先生》也是一出鬧劇,但它是不同於“瘋狂”系列的鬧劇,這種鬧劇卻更讓人心酸與悲哀。甯浩在電影裡影射了許多東西,但私以為這都只是輔料,命門還是直指這個時代。
人與人之間確實難以溝通,你所認為的正確在他人眼中可能並不正確,反之亦然。我們終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分裂與重合中體會到這一點。世界和人生都是混沌的,我們不過都是在追求脆弱的平衡,這裡沒有正確答案,或者說正如何勇在《鐘鼓樓》中唱的那樣:“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
結尾的劉偉馳晃晃悠悠地站在平衡車上,既是他嘗試理解社會的象徵,也是現實中無數熱愛電影、熱愛生活的人的隱喻。甯浩本可以選擇再拍一部“瘋狂”電影,絕對更吸引眼球,可他偏偏要拍不那麼討好的“優雅喜劇”,因為這是量身打造獻給他伯樂劉德華先生的電影,也是甯浩獻給這個表面聒噪,內裡萎縮的時代的作品。
他諷刺了娛樂圈亂象,諷刺了本末倒置的資本新生代演員,諷刺了胡作非為的資本家,諷刺了西方電影節帶有政治傲慢的評委,諷刺了當代容易被煽動缺乏思考的網民,最終諷刺了這個荒誕的時代……
大量的留白提升了藝術性,給了觀眾解讀的空間,或者說它本就要求你去解讀它,包括解讀自己如何看待電影。老實說,甯浩這部電影的節奏並不上乘,劇情也一言難盡,但其對電影的理解和思考確實一流,最關鍵的是對人與人距離的表達。
甯浩和劉德華在電影中解構了自己,解構了自己所代表的意象,他們既解構了影片中的名導,也解構了天王巨星。
名導和天王巨星都是上層人,佔有著大量的社會資源,他們看似光鮮亮麗,實則都如同“巨嬰”,被困在了無法解決的困境中,他們的自由是用更大的不自由換來的,堅持的理念不假,做的卻不一定真。他們有著人最高階的思想動力,也有著人最底層的情緒與慾望,最關鍵的是,作為時代頂部的人,他們最先感受到了時代賦予的責任,可他們選擇了拒絕,或者說逃避。
他們都在拒絕溝通,並且他們也知道大部分溝通是無效的,於是傲慢和誤解層層疊疊,漸漸形成了讓人嘆息的鐵壁。小到人與人,大到國與國,傲慢是拒絕溝通的原動力。你既然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他人便是錯的,於是溝通就不必要,慢慢的,你們之間的隔絕更甚,也就更無法溝通。
逃避也是拒絕溝通的助力,不溝通也就不必面對許多東西,至少明面上不必溝通,可以隱藏掩蓋自己的真面目,成為聚光燈下的“完人”。可說得愈少,情緒和話語就愈要在心中堆積,它們終會以另一種方式發洩,這就是逃避和傲慢的死迴圈。
影片中劉偉馳喜歡把自己關在小空間中,這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自我說服。那頭豬亦是他情緒的外化,或者乾脆就是他的代表,他雖然是聚光燈的焦點,卻貌似一直格格不入。
劉偉馳看似是天王巨星,高高在上,他確實不在乎身邊人的想法和情緒,可身邊的人乃至網路上的群體也從來不在乎他的情緒和想法。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實現自己拿獎的理想,功利也熱忱,可他還是無法放棄自己的傲慢與利己,他可以騙自己,卻不允許別人騙自己。他不願意溝通,甚至不願意和自己溝通。
溝通雖然有時沒那麼高效,但人與人之間不該沒有溝通,溝通不一定需要語言,溝通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重要的是資訊與情感的交流。我們不該以情緒去代替溝通。情緒無法成為人生的主宰與終端,生活的架構在於理解與堅定,你可以獨善其身,卻無法遠離世界,因為你與世界並不對立,你一直都在裡面。
在這個意義與價值被不斷消解且空位的時代裡,荒誕與混沌成為了現實,我們能做的只是——各安其命,各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