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Co.店員給消費者發來的“顧客維護表”。
近日,南京一消費者在大眾點評貼出投訴評論,稱在江蘇南京金鷹世界商場的MAX&Co.服裝品牌店消費後,收到銷售人員錯誤傳送的“顧客維護表”,當中也包括了對這位女士的評價。“實力一般”“喜歡還價”“男人不給力”“很胖”等等,這些詞語被店員用在了對門店消費顧客的評價上。
MAX&Co.是奢侈品牌Max Mara旗下的副牌,MAX&Co.品牌定位面向年輕時尚的都市女性群體。我不想說消費者資料保護,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我想說的是,某種意義上,這個風波呈現出技術與人類之間的微妙互動。
企業普遍存在客戶管理系統,在營銷中會使用使用者畫像,這都是正常的。對顧客打標籤、做描述是為了做精細化服務,也方便做資料分析,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這個工作對於電商或者網路服務,都是在使用中自動生成的,但對於線下餐飲、服裝店,就需要店員手動輸入。這就會出現人的素質和系統的匹配問題。
很多好的服務感受,都必須依靠這樣的客戶管理系統,但這就意味著顧客要留下自己的資訊。比如,酒店會給剛好過生日的客戶送一個生日蛋糕。可收集了資訊,就有洩露的風險,這就要求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尤其是萬一洩露了怎麼辦?那麼,保險的做法是,即便描述顧客,也避免使用貶損性、歧視性的說法。
“實力一般”“喜歡還價”“男人不給力”“很胖”等描述,都是非常口語化的,用的也是社會上流行的詞彙,自然也帶有褒貶之意。但如果換成“價格敏感顧客”“傾向於更多的協商價格”“男性同伴態度曖昧”“體重偏高”等中性化的描繪,即便洩露,問題也小得多。
引入這種系統,肯定是要做培訓的,系統供應商會派人來教店員使用。或許培訓師沒有教店員使用中性化的描述,以避免風險。或者培訓師教過,但培訓師無法短時間內提升店員的語言能力,即便教過也執行不了。最後,各種口語化的、貶損性的描述就流出來,繼而損害到品牌聲譽。
其實這類內部描述洩露引發的風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22年的時候,就有網友爆料稱海底撈在會員系統裡私下給顧客貼標籤,其中主要包含體貌特徵和個性需求等,流出的標籤裡包含“20-30歲,瓜子臉,白皮膚,長髮”“1.68米左右,戴眼鏡,長頭髮,圓臉型,25歲左右”。雖然也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但或許是因為巧合、或許是海底撈培訓到位,流出的描述中,都沒有貶損性評價,事情引發的反感就小得多。
所以,當一個客戶管理系統收集更多的顧客資料的時候,就要求有更高的店員素質,當店員素質跟不上系統要求,就會帶來更大風險。Max Mara雖然是奢侈品牌,但在店員素質上,似乎和普通服裝店也沒有太大區別。
這並非Max Mara集團第一次在保護消費者資訊資料上翻車。早在2021年的央視“3·15”晚會中,就有記者揭露其品牌位於上海港匯恆隆的門店,使用監控攝像頭進行人臉識別。在消費者不知情、未授權的情況下,蒐集了大量人臉資訊,涉嫌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Max Mara的管理層激進地使用技術,完全沒有考慮到消費者隱私,歸根到底,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技術不匹配。
相比之下,真正的技術大咖、專業部門,反而呈現出更高層次的認知。比如,馬斯克對AI的憂慮,國外教育監管部門、中國教育部都限制校園人臉識別,這種擔憂才匹配對技術的認知。為技術確定邊界,讓技術造福人類,而不是侵犯人類,需要成為社會共識。
文l劉遠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