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臺上隨手一刷,常能見到年輕人在杭州逛菜場打卡。相較於其他城市,杭州的菜場也更積極地擁抱年輕人。
元旦改造後開業的文二菜市裡有米其林推薦麵館、奶茶店、花店,西餐館、共享廚房、沿河集市正在裝修;紅石板農貿市場的“菜場咖啡”,每天能賣出100杯;政苑農貿市場裡開出牛肉火鍋店,不提供蔬菜,食客自己在菜場買了鮮菜來涮;翰林農貿市場的鄰里食堂每天中午排長隊,吃了飯順便把菜買了……有的菜場還組建了專門的策劃團隊,成員幾乎都是90後、00後。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逛了幾天菜場,和不少經營戶、管理者聊了聊,他們說:
“逛菜場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我們想吸引年輕人客群”;
“受社群生鮮小店的衝擊比較大,空攤率上升,不變不行”;
“商場都在往綜合體轉型,不只賣商品,菜場也不能只賣菜”……
02:12
杭州菜場也營銷,年輕人愛到菜場打卡了。影片拍攝、剪輯:澎湃新聞記者 鍾常宇(02:12)
當菜場成為年輕人的“治癒地”
工作日中午,小陽(化名)沒點外賣,而是和同事去了公司附近的文二菜市——菜場沿街有一家去年登上“米其林必吃推薦榜”的麵館,她點了一碗片兒川。
人多,要排隊,同事在隔壁乾果店稱了一斤剛出鍋的糖炒栗子,曬著太陽邊剝邊等。
吃完麵,兩人逛了圈菜場——和印象裡遍地水漬的菜場完全不一樣,屋頂通透,灑下陽光,每個攤位都是花崗岩臺子,紅的番茄、綠的菠菜、黃的玉米,用統一的竹筐盛著。
文二菜市外景。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圖
手打的魚圓2元一粒,買五送一,再買把青菜,晚上回家,幾分鐘就能燒一碗青是青、白是白的魚圓湯。
蔬菜攤裡有一種長得像芋艿的“果子”,她好奇地拿起來看。
“小姑娘認得是啥伐?這是茨菰,和芋艿一樣長在水裡的,最近感冒的多,這個能潤肺止咳。”老闆介紹,茨菰要削皮、切片、浸泡,再燉肉,“燒燒麻煩,你下班燒晚飯的話來不及,喏,冬筍方便點,我幫你剝好殼,回去一炒就好。”
小陽拎著魚圓和冬筍回公司,路上和同事閒聊:媽媽從老家寄來醬肉,一直嫌麻煩沒蒸,晚上蒸上,和男朋友認真吃頓飯。
午休這一圈逛下來,她感覺“像充了會兒電”,“很奇怪,突然想家了,還好馬上過年了。”
“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曾祺眼中的菜場,聚攏一捧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
很多年輕人對菜場的記憶和童年、鄉愁連結。一餐飯,可以用外賣對付,也可以是揀選食材、討價還價、煮飯調羹的儀式。從奔波中逃逸,去品嚐日常生活的樸素和動人,或許是吸引他們回到菜場的深層心理。
開啟社交媒體,不時能刷到年輕人打卡菜場、記錄買菜做飯,甚至專程去其他城市探菜場的照片、影片,小紅書去年推出的“菜市場漫遊指南”話題,瀏覽量已超過6000萬。“菜場滿足了年輕人對‘小確幸’的追逐。”有網友說,逛一趟菜市成本不高,情緒價值很高,能喚起生活的熱情,感受到安穩、妥帖。
“我們注意到這種變化,在改造初期就定下三個目標:有杭州特色、有煙火氣、吸引年輕客群。”文二菜市的徐經理告訴澎湃新聞,市場一期開張近一個月,光顧的年輕人比例明顯提高。
有菜場組建90後、00後的策劃團隊
文二菜市的前身是杭州零售菜場中單層面積最大的文二路農貿市場,有200多經營戶。去年10月市場改造施工,今年元旦一期改造完成,89戶經營戶迴歸。
“二期預計4月完成,除原有商戶外還將引入網紅西餐館、沿河集市、共享廚房。”徐經理說,既透過提質不提價留住老客戶,也引入更多業態,增加新客群,改造後的菜市不僅是買菜的地方,也是居民喝咖啡、會客的鄰里中心和提升幸福感的載體。
距文二菜市不遠的紅石板農貿市場裡,開著杭州最早的菜場咖啡店。2019年菜場改造時,90後阿黎把咖啡店選在這裡,左邊是肉鋪,右邊是家餃子店,5平方米小店一開4年多,“租金便宜,我就想著試試看。如今客源穩定,有專門來喝咖啡的,也有買菜時坐一坐的,加上外賣,日均能賣100杯。”
紅石板農貿市場裡的“菜場咖啡”。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圖
城西的政苑農貿市場去年底開出一家黃牛肉火鍋店,60多元可以點雙人套餐,含鍋底、牛肉,店裡不賣蔬菜,顧客去隔壁攤位直接買,交給後廚免費切洗後上桌。
翰林農貿市場的鄰里食堂開業沒多久,每天50多個菜品,最低的3元,葷菜10元左右。中午、傍晚原來不太有人逛菜場,因為食堂的引流,人多了不少。中午多是附近的上班族,衝著食堂的衛生、實惠而來。晚上六七點是年輕人下班回家時間,食堂專門推出夜間優惠;菜場方還鼓勵商戶延遲營業,將新鮮蔬菜打包成淨菜,方便年輕人採購。
西湖邊的東山弄菜場正在改造,到月底再開業時,餐廳、小吃店、奶茶店、咖啡店、蛋糕房都將進場,從農貿市場升級成市集,不僅面向居民,也想成為遊客走進杭州地域文化的視窗。
還有在軟體上升級的。去年杭州亞運會期間,杭州古蕩農貿市場因為“西瓜南瓜大冬瓜,杭州亞運頂呱呱”“南瓜白菜花椰菜,杭州亞運放光彩”等標語出圈。澎湃新聞了解到,菜場專門組建了策劃團隊,成員幾乎都是90後、00後,玩出“七夕節蔬菜花束”、“菜場求婚”等案例。
一位杭州農貿市場的資深管理者總結了菜場的一系列改變:環境升級與設計創新,確保乾淨整潔,設計風格簡約,最佳化空間佈局;業態多元,引入更多特色小吃、咖啡館,打造綜合性社群生活中心,提供即食、半成品食材;數字化轉型,使用電子智慧價籤、自助結算系統等;提升互動體驗與社交功能,定期舉辦烹飪課程,構建交流空間,增進鄰里關係。
避免停留在表面的“網紅化改造”
“因為地理位置好、周圍小區多,我們在改造前沒有經營壓力,攤位出租率在98%以上。提升改造主要是政府提的方向,當然也是順應民生需求。既然改造,我們就根據市場動向作出年輕化調整。”文二菜市負責人表示,去年杭州西湖區實施以“一菜(買菜)一早(早餐)”為品牌的特色示範農貿市場改造提升行動,文二菜市、東山弄菜場都是試點。
政苑農貿市場裡開出牛肉火鍋店。潮新聞 圖
一些菜場是主動求變,另一些菜場的改造則是因應市場變化。杭州農貿市場行業協會2021年作過一次抽樣調查,農貿市場空置攤位率為13.6%,遠高於2019年的7%。澎湃新聞注意到,杭州菜場空攤率升高的幾年正是生鮮電商快速擴張期。2016年到2022年,國內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由623億元升至3638億元。“相比生鮮電商,對菜場影響更大的是社群生鮮店,有的菜場周圍就有十幾家生鮮店。”杭州農貿市場協會前任秘書長許柏齡表示,面臨市場衝擊,菜場必須作出調整。
“吸引年輕人群體是一個方向,但也要避免停留在表面的‘網紅化改造’。”許柏齡認為,菜場最基礎的功能是民生,保持價格優勢、吸引覆蓋區域內的客戶群才是根本,“據我所知,有些菜場改造後確實吸引到年輕人,但留不住他們消費。”
2019年就進行業態調整的紅石板農貿市場負責人施先生也表示,當時設計師進行的改造確實顏值很高,但部分設施不太實用,“菜場成功與否,最終要透過質量的把控、價格的制定、客戶群的維護,落實到一菜一蔬上。”
“我們進行改造,目的不是年輕人一窩蜂打卡——這是附加效應,最重要的是想為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居民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形成客戶增加-攤主收入增加-提供更低價優質產品的迴圈。”文二菜市的徐經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