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隻在河面上長大的小鳥。
滔滔波浪是她的催眠曲,搖晃的繩索就是她的搖籃。
在城裡小孩排隊等著家長接送的時候,不滿十歲的女孩,隻身一人飛渡怒江。
16年後,她長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她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選擇。
小女孩飛渡怒江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霧,照亮這座沉睡的山谷時,餘燕恰已經背上書包,準備就緒。
她居住的小村莊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這裡的居民每天都要越過一條寬闊而湍急的河流去對岸的學校上課。
由於橋樑尚未建成,村民們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製作粗獷的繩索,橫跨在河面上,成為連線兩岸的臨時通道。
餘燕恰熟練地將繩索固定在腰間,調整好自己的姿勢,然後勇敢地一躍而起,開始了她獨特的過江之旅。
她的動作輕盈而穩健,彷彿在空中舞動一般,令人歎為觀止。 在繩索上,她需要保持平衡,避免被湍急的江流吞噬。
她必須全神貫注,時刻留意腳下和周圍的環境變化。有時候,風會突然吹起,讓繩索搖晃不定,如果落地時撞上山石,後果不堪設想。
有時河水暴漲,水流變得更加洶湧。但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餘燕恰都會拉著這根繩索回家,因為她並沒有其他的選擇。
怒江地區的發展滯後,地理環境的險惡,如果你要上學,要外出工作,要去醫院看病,就得渡過洶湧的怒江。這裡的居民不得不依賴溜索,來完成日常的出行。
對於餘燕恰來說,溜索不僅僅是一種交通方式,更是她通往知識殿堂的橋樑。只有透過這種方式,她才能抵達對岸的學校,接受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張照片改變人生
2007年,記者們來到女孩的家鄉馬吉鄉布臘村進行採訪。洶湧的怒江水阻擋了她們前進的腳步。
而導遊告訴他們,想要進到山裡的村莊,只能透過這個繩索過河。這可把記者戴琳燕給嚇壞了。
她發現這個繩索的安全繩十分簡單。一颳風人就隨著風搖晃,十分的嚇人。導遊卻告訴她,她們全村人都是這樣的,就連七八歲的小孩都敢坐。
正說著幾個上小學的孩子來了,果然一個個熟練的套上繩子就滑走了。有時慣性不夠,還要用手拽著繩索往前走。
目睹此情此景的記者們,無不感到震撼。他們記錄下這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瞬間,甚至有兩個男記者還親自體驗了繩索。
體驗過後,溜索所帶來的風險也逐漸凸顯出來。每一次過江,都可能是一場生死考驗。他們回去之後,馬上把拍攝的素材寫成了一篇新聞。
當地居民仍然堅持使用溜索,因為他們深知,教育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線索。所有的家長們就這樣的教育孩子,不敢滑繩索,你就不能上學。
儘管心中充滿恐懼,但所有小孩都要過這一關。每當她站在繩索前,凝視著腳下翻滾的江水,她都告誡自己,只有克服恐懼,才能走向未來。
經過記者的報道,餘燕恰的故事逐漸傳遍了全國。這個勇敢的小女孩,為了上學每天需要跋山涉水,她的堅韌和毅力感動了無數人。
社會各界人士紛紛伸出援手,為這些勇敢的孩子們提供幫助。 江蘇電視臺作為媒體界的領頭羊,率先發起了這場愛心公益活動。
他們聯合了國內20多家媒體,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為愛搭橋”的慈善晚會。晚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為布臘村的孩子們籌集善款,解決他們的出行難題。
在政府的鼎力支援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個由專業團隊組成的工作小組來到了馬吉鄉。他們用公益募得的善款修建了一座堅固的橋樑。
這座橋橫跨在湍急的河流上,成為了餘燕恰和她的同學們上學路上的重要通道。這座橋樑不僅解決了孩子們的出行問題,還大大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村民們紛紛表示,這座橋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溫暖,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餘燕恰和她的同學們知道,這是她們走過的一座充滿愛心的橋樑.
好心人的助學金不僅解決了餘燕恰的學費問題,還為她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讓她能夠安心學習。
去而復返的小鳥們
餘燕恰從小就對上學抱有強烈的渴望。自從村裡建起了新的公路橋,她可以步行上下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學校裡,她受到了老師的悉心指導,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不僅在各種考試和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更展現出了自己的上進心和理想。
餘燕恰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她倍加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勤奮努力。她期待著有一天能夠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這個過程中,她始終銘記著那些曾經幫助過她的人,她堅信,總有一天,她會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這個事件不僅改變了小燕一個人的命運。政府的大力投入,使得許多繩索村莊有了嶄新的公路橋,村民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進入大學後,餘燕恰選擇了昆明醫科大學醫學院。在大學期間,她潛心學習醫學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志願服務經歷。
明明可以選擇去市裡醫院的她,還是毫不猶豫的回到怒江。她始終記得自己能有今天是來自社會的愛心。
她清楚的記得,小時候的他們,村裡連一個衛生院都沒有。只有一兩位村醫會划著繩索進山看病。若是經不起繩索顛簸的重症或者疾病,就九死一生了。
而她回報家鄉的最好方式,就是成材以後回到家鄉。如果每個都能回家,這樣老家才不會越來越的凋零。
隨著政府政策的扶持,很多人早就搬出了大山。她的精神感染了身邊的許多人,許多兒時的夥伴也被她的事蹟所感動,紛紛選擇回鄉工作。
那些年一起溜索的女同學們,餘春花成了衛生院的護士,餘麗芳成了縣裡環保單位的工作人員。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怒江的生態環境。
當年那些順著繩索和鐵橋飛出去的小鳥們,如今竟然一個一個又飛回來了。怒江的故事讓我想到了涼山彝族的懸崖村。
懸崖之上天梯難登
幾百年前一群彝族人為了躲避戰亂,跑進了涼山深處。當時的古人為了與世隔絕,竟然爬上了一千多米的懸崖。
多年來村民們想要上學和就醫,只能上下爬兩遍這條天梯。
政府扶貧政策,先是把所有木頭梯子,換成了安全的金屬梯子。願意搬遷的人已經住到了山下。不願意離開的人,上下山也更容易。
如今懸崖村的村民已經過上了全新的生活。政府為他們在山下修建了免費的安置房,配置由學校。
懸崖村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旅遊景點。很多村民利用自己善於爬山的優勢,回山上開起了小賣鋪和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