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紅崖山水庫嗎?
這個讓24萬人耗費40年才修建完成的巨大水庫,其蓄水量相當於10個西湖,號稱是亞洲最大沙漠水庫。1958年,紅崖山水庫開始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設。
但是誰知道等到紅崖山水庫修建完成之後,卻在當地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本該是一個利民的民生工程,可為什麼修建完成之後,卻一直飽受爭議呢?
為什麼當初要建設紅崖山水庫?
不管後來的爭議如何,首先紅崖山作為當地唯一的一項地表水調蓄工程,其建設初衷就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最後一道生命防線。
早些年的時候,我國的西北地區深受沙患影響,再加上當地的村落身處兩座沙漠的包圍圈中,更是讓本就匱乏的水資源,變得更加的稀少了。
嚴重的時候,就連當地民眾的生活用水都沒有辦法保障。
水資源的缺乏,不僅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甚至還反過來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
因為缺乏灌溉用水,當地的農業和工業都不發達,絲毫看不到發展的希望。
因此,從當地人民的角度來看,既是為了生活的便利,也是為了經濟的發展,當地人民迫切的想要修建一個水庫。
但是上個世紀前半葉的中國,一直都處於動盪之中,水庫的建設雖然一直被當地群眾放在心上,但是迫於環境也只能一拖再拖。
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修建水庫的事情,才重新被提上了日程。
而我國當時的經濟實力那叫一個一窮二白,跟現在的經濟實力雄厚的中國是完全不能比,因此也無法給當地的民眾提供任何的幫助,想要修建水庫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那麼這麼一個面積巨大的紅崖山水庫,要怎樣修建呢?
在當時那個無法提供太多重型工程機械的時代,當地民眾不得不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用手工製成的工具,一鏟子一鏟子挖出來的。
為了日後的幸福生活,當地民眾自帶乾糧和工具,在工地上不分晝夜的忙活著,前前後後總共用到了24萬人,歷經40年的時間,才終於將這座儲水量相當於10個西湖的巨大水庫,給修建完成。
皇天不負有心人,當地人的辛苦付出最終也沒有白費,當水庫建成之後,當地貧窮落後的現狀也在通水之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有保障了;其次,就是在水庫的作用下,當地的農業也有了巨大發展。
不僅如此,紅崖山水庫的美名經過傳播之後,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無形中又為村裡帶來了一項旅遊收入。
可以說,就是在紅崖山水庫的作用下,當地人民才脫貧成功,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紅崖山水庫飽受爭議的原因是什麼?
從上述的講述中,可能很多人都在想,這講的不都是紅崖山水庫的優點嗎,又給當地提供了中充足的水資源,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那為什麼紅崖山水庫還會飽受爭議呢?
從當地的角度來看紅崖山水庫修建的事情,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水庫攔截的下游來說,卻是一個滅頂之災。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直接導致了青土湖的消亡。
紅崖山水庫的修建,讓青土湖的補水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不僅摧毀了當地的地下水系,還導致了這一地區的沙漠化。
除了給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之外,對於當地民眾來說,水庫的成功修建之後,也並不是萬事大吉了。
前文講到,當地的村落身處兩座沙漠的包圍圈中,周圍根本就沒什麼植被,這樣就讓水庫中表層水分的蒸發變得毫無遮擋。
再加上沙漠的氣候炎熱,本來蒸發就大,於是在紅崖山水庫歷經千辛萬苦修建成功的第一年,就直接面臨著乾涸的風險。
費勁了千辛萬苦,耗費了整整40年的人力物力,結果剛建成之後的第一年,就差點沒水了。這說出去簡直令人笑話。
為了及時不久紅崖山水庫對下游造成的傷害,同時也是為了解決水庫中蒸發量大的問題,在2016年的時候,國家特意將紅崖山水庫作為是十三五重點水利供水工程。
前前後後一共投資了上百億元,對於當地的環境進行了漫長的治理和保護。
終於,經過了多年的補救工作之後,現如今的紅崖山水庫的周圍,不僅有著茂密的植被,而且乾涸的青土湖,也重新煥發了生機。
只能說,雖然過程是曲折的,但是好歹結局是好的。
紅崖山水庫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有人會說,耗費了幾十年的光陰,修建了一個使用效果並不理想的水庫,並且還給下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怎麼看,怎麼都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真不知道修建這座水庫能有什麼意義。
但是從當時修建水庫的民眾的角度出發,修建這座水庫卻是他們迫不得已的選擇,是能夠救命的唯一一線生機。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在當時的那個條件中,過不了多久,民勤縣就要變成一座空城。
為了守衛自己的家園,民勤縣的人民和艱苦卓絕的環境進行了不屈的抗爭。既然沒有水,那我就自己建造水庫,從別的地方調水。
既然身處沙漠之中,處處都是光禿禿、黃沙遍地的場景,那我就植樹造林,將沙漠改造成綠洲。
可以說,紅崖山水庫的建造,恰好能夠體現當地人民敢於抗爭、守護家園的決心和勇氣,而這種精神才是在這其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儘管它的修建過程充滿了曲折,但是就如同是前進發展的道路一樣,儘管曲折,但是前途仍舊是向著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