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蘇俊傑和吳佳雯來說,幫助滯留在高速路上的旅客是件巧事。
2月4日是這對年輕夫妻新婚的第4天,按照當地習俗,他們要在前一天到吳佳雯的孃家湖北仙桃毛嘴鎮楊越村“回門”,本打算在當天就離開,但因為大雪路滑,便留宿了一晚。4日中午,他們突然發現,離家50米外那座許廣高速的高架橋上不太對勁。
原本車來車往的大橋安靜起來,橋上的護欄邊探出幾個腦袋。夫妻倆明白過來,這是雨雪天氣讓高速路上堵車了,有人滯留在上面。得知旅客們需要幫助,他們想盡辦法,為橋上的人送去熱水和食物。
附近的居民知道這事,也紛紛加入救援。載著物資的吊籃來來回回,送上去的是熱騰騰的食物,收回來的是道謝的錢和信。
看到感謝信的那刻,蘇俊傑和吳佳雯感動極了:“讀信的時候,淚水真的在眼眶裡面轉。”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蘇俊傑、吳佳雯的對話:
2月4日,在湖北仙桃毛嘴鎮楊越村附近,村民們自制吊籃,將物資送到橋上。 受訪者供圖
自發的善舉
新京報:你們是怎麼發現有旅客被困的?
蘇俊傑:這座橋很高,橋面離地面差不多15米,橋邊的護欄也很高,我們平時看不清橋面的情況,但這畢竟是高速路,所以平時來來往往的車非常多,晚上也常能聽見車經過的聲音,幾乎從不堵車。
2月4日那天中午,我們看見橋面上的護欄邊,有幾個人探出頭來。之前我們刷短影片看到了有人因為雨雪天氣,滯留在高速上,所以猜測他們也滯留了,但不知道他們究竟堵了多久、情況怎麼樣,他們也沒向我們喊話尋求幫助。
新京報:誰先喊的話?
吳佳雯:我的姐姐先在家門口試探性地小聲喊,問他們“要不要泡麵,要不要熱水”,沒想到對方回應了。我們一家人就走到橋旁邊喊話,後來找了個喇叭,問他們需要什麼。
最先答話的是橋上一個姐姐,她問我們可以煮點雞蛋嗎,車上有小孩,我就趕緊讓我媽媽煮了30個雞蛋。有人說已經十幾個小時沒喝熱水了,還有人說餓了,我和老公就去村裡的小賣部把能買的麵包全買過來了。
高速路上需要食物的人很多,小賣部的物資也很緊張,我和老公去村裡的3個小賣部,把10箱泡麵全買回來了,差不多130份,全是日期新鮮的。我非常看重這一點,你幫別人買東西是善舉,但萬一過期了,給別人吃了也不好。
2月4日,湖北仙桃毛嘴鎮楊越村村民與蘇俊傑一起用三輪車運送物資。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除了你們,還有誰參與了救援?
吳佳雯:附近的村民都自發來了,有人煮了粥、稀飯、麵條,帶著碗筷,把鍋端來橋下。家家戶戶都燒了熱水,給橋上的人灌滿杯子。我丈夫今年25歲,我23歲,是村民裡比較年輕的,一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也在現場幫忙搬東西,還有兩個十幾歲的小朋友也跟著家裡人忙前忙後,其他村的人也來幫忙。
“謝謝”
新京報:從小賣部到橋邊遠嗎?
吳佳雯:其實不算遠,只有5分鐘路程,但是雪下得比較厚,過了腳踝,路上有雪有冰,走起路打滑,三輪車也開不動,得後面有人推著走。雖然天挺冷的,但是人一直在跑、一直在動,就挺暖的。
新京報:你們怎麼把物資送到橋上?
吳佳雯:我們先在家裡找出來個提菜用的竹籃子,想著橋上的人可以拉著繩子把竹籃裡的物資拎上去,但繩子不好解決。
正發愁呢,橋上的人找著繩子了,他們把繩子的一端丟下來,我們系在竹籃子上,把物資陸續運上去。
2月4日,蘇俊傑將物資放入吊籃,送給橋上滯留的司機和乘客。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滯留的司機和乘客是否支付了費用?
吳佳雯:橋上的人主動要給我們錢,把錢放塑膠袋裡運下來,但我們一直沒收,也告訴他們別給錢了。這個東西無所謂的,我們希望給大家貢獻一點力量,所以不計較這些,有時候還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只能貢獻這麼一點。
不過前一批人離開之後,沒把錢收回去,我們只能收下,用這些錢買些飲料,送給之後那些滯留的人。
新京報:救助旅客的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吳佳雯:當時,橋上很多人不停衝我們喊:“謝謝,謝謝,謝謝。”最感動的是一位大哥衝我們喊,有個小女孩給我們送了一封感謝信。信上寫著:“在冰冷的冬天裡,是你們給了我溫暖。感謝您們,感恩遇見!!謝謝!最美的湖北人民。”
說實話,看到的第一瞬間,讀出來的時候,淚水真的會在眼眶裡面轉。當時我老公把它揣進貼身的衣兜裡,我們肯定會好好保留起來。
“緣分”
新京報:這場救助持續了多久?
吳佳雯:當時我們來不及看手機,估計三四個小時,到晚上五六點天快黑時結束。那時候幾乎不下雪了,高速路上的車已經在慢慢前行,村子裡停電了,我們也一直沒吃飯,就決定先休息,還有其他村子裡的人也在繼續救援。5號早上我們看見橋上不堵車了,只不過橋上車輛的車速很慢。
蘇俊傑和吳佳雯收到的感謝信。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後來你們和受助的人有沒有聯絡?
吳佳雯:有聯絡。平時我們就喜歡用短影片記錄生活,晚上我們又開直播分享,沒想到很多受到幫助的旅客看見之後,和我們留言互動。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高架橋都靠著村莊,但就在那天,就在那個地方,他們恰好停在了我們家門口,也是一種緣分,很開心真的幫到了他們。
大家都想回家,但是誰都沒想到能碰到這個事情,我們只是在他們回家的路上出把力。
新京報記者 左琳 熊麗欣
編輯 劉倩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