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嘮家常#2024年,太原迎澤大街迎來又一次改造,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發覺即將亮相傳統蓮花造型的中華燈,和剛剛復建的仿古城樓搭配在一起,儼然就是70多年前的市容市貌,心中感嘆在歷史的前進中,有年代景物輪迴的奇妙。
只可惜,見證迎澤大街歷史滄桑的最後遺留文物,也就是五一廣場僅剩的幾盞中華燈,卻在前些年復建城樓後消失,再也回不來了,缺了老古董物件的加持,無論改造再精美,亮化再升級,花錢也買不到老古董,看不出歷史老街的味道。
從明朝洪武年間到民國年間,14世紀到20世紀中葉,解放前的五一廣場原址,是太原城牆新南門的所在地,最早叫太平門,後來改叫承恩門,閻錫山標榜起義功績,又改叫首義門,太原百姓叫新南門,解放戰役中被擊中殘破,建國後拆除老城樓變成五一廣場,太原百姓稱呼這一帶是南門外。
我的童年時光是在廣場玩耍度過的,和小夥伴瘋跑在老火車站外,追著賓士在正太鐵路上的火車軋釘子。上世紀50年代,先有五一廣場,後建起跨汾河迎澤大橋,將它們連線起來才誕生了迎澤大街,兩側路燈是清一色的中華燈,地面是大氣的多邊形底座,中間是粗大的黃色燈柱,頂端架起探向四周的寶蓮花瓣造型圓燈,路寬66米僅次於北京長安街,五一廣場是山西大地原點,三晉公路網零公里的座標起點。
起初,拆除老城樓後的五一廣場,沒有大型建築物只是塊寬闊平地,直到蓋起主席臺、標語柱、觀禮臺,成了三晉百姓逛省城的拍照地標打卡地,回家後掛在家裡顯眼之處,在每逢親戚朋前就拿出來,是很榮耀驕傲的時刻。
1976年打通五一廣場到新火車站段,將迎澤大街向東延伸,拆了老火車站和正太鐵路;到1996年打通汾河西岸的迎澤西大街前,兩側矗立的傳統中華寶蓮燈,始終沒有改變。這次大改造將路燈換成了簡約的高杆筒燈,替代了原來的中華燈,光照範圍更大,但在五一廣場上的路燈,依然保持使用40年的中華寶蓮燈,古樸笨重透著滄桑感,為體現歷史原貌,留住城市鄉愁記憶,沒有更換而是保留。
到2008年,迎澤大街再次大改造,這回首次換成探向路中的斜杆燈,為了平衡空中的重力差,埋在地下的混凝土基礎體積,要比過去增加一半,使用高強度螺栓,才能保持路燈平衡。走遍許多城市,很少見到這種斜杆路燈,在改革開放審美升級的年代,是對橫平豎直傳統的創新挑戰。但有的人頗有微詞,認為斜杆燈不正統,有栽倒失重的壓迫感,越看越覺得怪異。
尤其是每天進出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提出更換直上直下路燈的想法,但斜杆燈剛安裝沒幾年,換燈工程開銷不是小數目,擔心市民說沒到使命壽命就更換,扣上鋪張浪費的帽子,所以換燈一直擱淺,斜杆燈沿用至今。
另外的一個詬病是,斜杆燈伸向路中,光照集中在機動車道,靠近腳踏車道的末端,並沒有安裝路燈,受參天大樹遮擋,給腳踏車道、人行便道帶來的餘光很弱,原來的老便道燈拆除,更換為古香古色仿晉商大院窗欞的景觀燈,不承擔道路照明作用。市民詢問為何斜絕路燈照不到腳踏車道人行便道?管理人員回應,這斜杆燈壓根兒就不是給騎車人行人照的。因此,騎車人行人只能摸黑行進,大夥兒盼著早日換裝明亮的路燈。
在2021年迎澤大街東延中,新路燈拋棄了斜杆樣式,改為直上直下的簡約高杆燈。在2024年即將進行的迎澤大街改造中,從施工方案效果圖上,展示將安裝傳統的中華寶蓮燈,替代服役10餘年的斜杆燈,消除心存人們的不解。
其實,簡約高杆燈改為中華寶蓮燈,在府西街、府東街已有成功嘗試,當時省政府還未搬遷。迎澤大街兩側分佈有省委、省人大、電視臺、會堂、文化宮、長途汽車站、火車站等重要機構樞紐,中華寶蓮燈的出現。
從上世紀50年代建成到前幾年復建城樓拆除,迎澤大街最老的中華寶蓮燈,栽在五一廣場上點亮近70年,陪伴了幾代三晉百姓,作為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以文物身份得以保留,是唯一遺留至今的老設施。但在前幾年廣場蓋城樓的過程中,一同被拔掉移除消失,從廣場開始至今最後的見證消失了,讓人們無法感知看她的歷史滄桑。
2024年迎澤大街改造,將帶來新的中華寶蓮燈上位,卻難以彌補老中華寶蓮燈的價值地位。如果她還躺在倉庫裡,沒有當廢品賣掉回爐鍊鐵,真希望能復出迴歸本位重見天日。如今的新馬路,路牙子、路面、井蓋、便道磚都要更新,能找到舊物件寶貝實實在太難,應該珍惜留住傳給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