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巨量資金瘋狂湧入這兩座城!
今天一起拆解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
01
第一種邏輯:關於救市,2024年股市樓市,救市會更猛!
波濤洶湧的1月份,即將收尾了。
雖然局面仍未出現逆轉,樓市、股市、經濟,大家的感覺並沒有明顯好轉。
但有些事,過分著急除了平添焦慮之外,沒有任何用。
從開年至今,各種救市從沒停過。
先看樓市:
1月2日,央行宣佈重啟PSL,定向針對樓市放水;
1月27日,廣州取消120㎡以上限購,打響2024救市第一槍。
過去兩年,關於取消限購,尤其是一線城市限購的呼聲不斷,去年廣州已經區域性取消限購,這一次,是四大一線城市第一次出現變相取消限購的嘗試。
這意味著,2024年,部分一線城市和所有二線城市取消限購,指日可待!
再看股市:新年開局,大A先抑後揚,從2800保衛戰強制拉昇。
就拿上週來看,A股大起大落,V型反彈,上週五止步三連漲。
行業分層看,房地產、建築裝飾、石油石化、煤炭等漲幅比較領先。
救市資金的流入,國資委又發聲考慮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考核,引發新一輪國央企板塊買入熱,直接導致了中字頭和國企股的連續漲停。
表現搶眼的,還有上海本地股,幾度漲停!
過去一週,上海本地股直接大爆發。
24日,上海國企改革、上海自貿區板塊開盤延續漲勢,中華企業、上海鳳凰、上海物貿、長江投資、暢聯股份、華建集團、申達股份等競價漲停。
26日,大盤集體低開,上海本地股依然持續火熱,上海凱鑫、華建集團、浦東金橋、開開實業、暢聯股份、上海鳳凰等十餘股競價一字漲停。
其實就是因為一件事:浦東綜改。
1月23日,中辦國辦釋出《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26日上午,又專門召開了釋出會,讓浦東和上海成為資本市場最大的焦點。
1月28日,證監會再次釋出重大利好,全面暫停限售股融券出借。
2024年,註定是要拼命救經濟的一年,要想經濟溫和復甦,更多政策勢必要跟上,否則會更難。
02
第二種邏輯:國家戰略與經濟命脈。
有一種說法,過去五六年是國家宏觀意志最為集中爆發的幾年。
盤點一下集中在以下幾點:
雄安新區粵港澳一體化長三角一體化橫琴澳粵深度合作示範區黃河大戰略海南自貿港
每一個都有明確分工和角色擔當。未來20年內,國家主要戰略部署和主要經濟格局都在這裡。
把時間縮短,眼下5年內,聚焦在兩個方向:海南自貿港,上海自貿區。
這是離我們普通人、中小企業主、跨境生意等,關係最近、最可能吃到紅利的地方。
先說上海自貿區。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上海和深圳的爭議,未來究竟誰更強?誰更國際化?
在我看來,過去代表中國的對外視窗1.0,是珠三角的深圳;那麼現在2.0,更開放自由和國際化的,無疑將是長三角的上海。
2023年,即便外部環境如此嚴峻,上海仍然多項排名全球第一!
1. 上海金融市場的交易總額再創新高,排名全球第一。
2. 上海口岸貿易貨物貿易總額,保持全球城市排行第一。
3. 上海港的集裝箱吞吐量,連續第14年位列世界第一。
上週六,上海市人大會議上,市長透露了另一組資料:
去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9%;
上海實際使用外資突破了24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超過200億美元,實到外資再創新高。
你看,在這些關鍵領域,沒有誰能取代上海。
前兩天釋出的浦東綜改方案,將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和開放更加深化。
一是過去開放程度不夠的領域,這次要降低或直接取消外資的准入門檻;
二是推進金融雙向開放,儘快讓資本專案可以輕鬆兌換,本外地資金池與此前自貿區FT賬戶合二為一,建立多幣種的跨境資金池,提高跨境收付便利度,全面打通外貿堵點。
其實這幾年,上海有原油期貨等國際化金融產品,有“滬港通”“滬倫通”“互換通”等跨境互聯互通機制,有1700多家持牌金融機構,其中30%是外資金融機構。
從某種程度上看,上海的任務就是承接香港,又擁有香港沒法比的對內優勢。
全國緊盯的海南。
海南自貿港要做的,就是全面開放,承接包括東南亞各國在內世界貿易活動。
2023年海南GDP增速9.2%,在目前已公佈的12個省份裡增速第一。
海南面對的是東南亞的製造業,而現在東盟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我們第一大貿易國。
2023年,我們和東盟外貿總額高達9117億美元,排名第一。
而這些,封關後,大波紅利將湧向海南自貿港。
前兩天,一位食品公司高管說,用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30%免關稅政策後,進行牛肉加工可以節省9%的成本。
稅費最低、外貿自由度最高、跨境資金流動便利性最強……這些在一年後的海南,都會成為現實。
03
第三種邏輯: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
這兩年,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政策性傾斜。
經濟、就業、稅收,都離不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
宏觀上看,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這就是民營企業的“56789”。
前兩天,我梳理各城資料的時候發現,有些城市和省份,民營企業對GDP的貢獻率高達85%。
在這些維度上,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扛起了大半邊天!
但現在,民營企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比如2021年-2023年,連續三年的利潤下滑,跌掉20%以上。
這是2021年民營企業營收前20名單。
來源於澤平宏觀
前10強裡,大部分都在走下坡路。
尤其是京東、阿里、騰訊、碧桂園、位元組等,要麼大範圍裁員、要麼大幅降薪、要麼直接斷臂式砍掉業務線,要麼困於現金流緋聞纏身……
地方最看重的納稅方面。
2011年民企500強納稅總額還只有4000億元,2018年-2021年,這個數字就漲到了1.3-1.4萬億元,而且非常穩定。
這是2021年民營企業納稅前10明細:
這個表格看完,更感慨。
過去10強,5個都是房地產,融創、碧桂園、龍湖、新城、時代控股。
納稅十強裡,納稅總額4137.66億元,房地產佔了2652.97億元,佔比高達64%。
而現在,融創還在艱難自救,碧桂園去年上半年首度虧損,半年虧損四五百億;新城控股雖然沒虧損,去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了24.28%。
三年前,民營企業一路高歌,營收、利潤、納稅蹭蹭漲。
就拿樓市來說,2021年,恒大、融創、碧桂園單這三大民營房企就闖出2萬億市場,現在都化成了泡影……
經過這輪週期,不少民營企業舉步維艱,踏入業績下滑、利潤下降、虧損、甚至開始生死掙扎。
04
前段時間,《繁花》的熱播,重新掀起一波回憶殺,紙醉金迷的上海、艱難困苦的西北,都是真實的90年代。
不發達地區的人說《繁花》太假,90年代上海哪有那麼富?
發達地區說《山海情》拍的不真實,那時西北哪有那麼窮?
體感差距就是如此大。
抬頭看看,低頭瞄瞄,腳下亦然。
眼下和未來,浦東、上海,深圳和海南自貿港;網際網路大廠與房地產;經濟、就業與民營企業……
經濟週期決定人生財富命運,90年代給了一撥人初代紅利,給了一撥人破冰機會,也給了一撥人吃不完的苦。
眼下的2022-2025年又何嘗不是?時代的紅利與塵埃,該來的都會來,看你怎麼選。
來源:財聞要鑑、米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