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瀋陽2月17日訊息(記者宗韶峰)數九的遼中,被零下十幾度的低溫環抱著,寒風吹過,冷得鑽心。
月光下,幾臺被稱為“磕頭機”的抽油機在野外格外顯眼。不遠處便是遼河油田高升採油廠作業二區坨36站。
在油田,偏遠的井站一般由一名職工長期駐守,可以帶家屬,這樣的井站被稱為“夫妻站”,坨36站便是其中之一。
凌晨四點,採油工張停川拎起管鉗、拿上手電、戴好安全帽,準備開始一天的巡井。聽見腳步聲的妻子吝海紅追了出來,“今天兒子帶著兒媳和大孫子回來一起過年,一定要注意安全,早點回來。”妻子再三囑咐道。
對於今年8月即將退休的張停川而言,這個春節註定意義非凡,這將是他在崗位上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
拎著7個大碗麵,一待就是21年
“2003年10月31日晚上七點半到的這裡。”對這個時間,吝海紅記憶猶新,“沒水沒電,到處是風沙,那會兒太苦了。我拎著7個大碗麵,吃了七天,也哭了七天。”
坨36站位於遼寧省瀋陽市遼中區牛心坨鎮,因為常年風大,這裡被當地人調侃“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軍人出身的張停川因責任心強、技術過硬,被派來駐守,夫妻倆迎著停不住的風,開始了21年堅守。
盯管線、查皮帶、擰盤根、檢視加熱爐,是張停川每天的工作日常。這些工作,白天張停川可以自己完成,可到了晚上,則需要夫妻二人配合,“一個打手電,一個檢查,遇到管線被凍住了,還要來回燒開水、提開水。”張停川說道。
正當記者跟隨夫妻二人巡井時,一臺“磕頭機”突然停擺,張停川瞬間焦急起來。在經過一番察看後,張停川斷定問題出在電上,於是,他趕忙透過電話向值班的同事求助。
不一會兒,同事趕了過來,好在只是繼電保護器跳閘,經過簡單處理,“磕頭機”重新啟動,張停川這才長舒了口氣。
這樣的工作,張停川重複了21年。每天巡完井回來,已是深夜,而第二天凌晨四點半,他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巡井。從四面漏風的小板房住起,夫妻倆四易其所,條件逐步改善,這樣的堅守,在七千多個日夜裡從沒有間斷過。
張停川夫妻倆住過的板房(央廣網記者宗韶峰攝)
對家人是虧欠,對工作是無悔
這個春節,遼河油田特意為張停川準備了一副特別的對聯——“駐站二十年加油增氣,巡井九萬里奉獻能源”。
張停川已經記不得自己到底走了多少裡。從最初的一口井到現在的十一口井,張停川負責的井數越來越多,每天,每口油井,他都要巡上四五趟,一趟下來就要5公里。
21年,張停川走遍了這裡的田埂與河堤,卻也錯過了很多與親情為伴的時光。兒子12歲時便被送到了寄宿學校,直到參軍入伍、參加工作、娶妻生子,張停川只和兒子一起吃過三次年夜飯,甚至兒子結婚的當天,他也只能來去匆匆。
妻子吝海紅也曾怪過張停川,“油井真的比家還重要嗎?”可軍人出身的張停川卻將那份愧疚深藏進心裡,“把孩子送進寄宿學校那天,我記得特別清楚,那麼小的孩子要自己獨立生活,我怎麼捨得?這麼多年,虧欠老人和孩子,但既然選擇了守井,就得守好它。”面對眼前這個並不善表達的東北漢子,妻子吝海紅也深深理解著他的這句話,“對親人他虧欠,對工作,他無怨無悔”。
上一次給兒子過生日還是兒子6歲時,這張合照,張停川一直珍藏著(央廣網記者宗韶峰攝)
帶你去看海,說到做到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包餃子,在崗的最後一個春節,熱鬧而溫馨。
聊起這21年的一幕一幕,張停川說:“當兵我自豪,保家衛國。退伍後我進油田,雖然做得微不足道,但全心全意。即將退休了,從內心裡說真捨不得。”
春節的意義就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央廣網記者宗韶峰攝)
聊起退休後的打算,一直想去天安門看看的張停川卻第一時間想到了想看大海的妻子,“一定第一時間帶你去看大海。”“我可留好證據了,一定說話算話。”吝海紅笑著對丈夫說道。
蒜薹炒肉、豆角燉排骨、水煮大蝦……夫妻倆的年夜飯從未這麼豐盛過。然而,在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前,張停川還要完成當天的最後一次巡井,與往昔不同的是,這次多了溫暖、期待與不捨。
遠處的村莊,煙火升騰,美好而絢爛。張停川循著手電光,繼續向前。
(來源:央廣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