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的微博,可以看成是張一鳴的“認知地圖”,記錄了他十幾年來的心得。這裡摘錄5條,每一條對我都挺有啟發。
01
“牛逼的人找方法,傻逼的人找藉口”
這條語錄,話糙理不糙。
你可以觀察一下,一個人的能力強弱,就是體現在習慣找方法,還是習慣找藉口。
“找方法”和“找藉口”看起來是兩種行為模式,但其實是兩種思維模式。
習慣找方法的人,把注意力錨定在“做成”上,因此思維更開放,更積極。
從腦科學上講,由此可以啟用腦神經迴路,形成更為敏捷的思考能力,也因此更容易找到好方法。
習慣找藉口的人呢,是把注意力錨定在“失敗”上的,因此思維更狹隘,更消極。
這類人,遇到困難,就會分泌一種叫做“皮質醇”的激素,這玩意是情緒低落,恐懼退縮的元兇,也會讓大腦自動關閉一些腦區。
不是有句話說麼,愛找藉口的人,都是發現困難的天才。
這其實都是“皮質醇”惹的禍,你越逃避,越找藉口,越是會餵養這玩意,讓你次次都想逃避。
最終形成惡性迴圈。
你想擺脫,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而不是“藉口”上。
02
“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安全感”
周遭環境從來都不會讓人絕對的安全。
如果你覺得安全了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你每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
而真正的歸屬感,在於你的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把控,因為你最大的對手永遠是自己。
前段時間,接待了一個來面試的,30多歲,以前在內地某國有銀行。
他說,剛剛畢業時,有兩個選擇,另一個就是來深圳某家通訊企業。
但為了更穩定點,他選擇了某銀行。
一開始確實還可以,待遇很好,但是這幾年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人工智慧、機器代人這些技術的發展實在太快了。
他明顯感覺到銀行業正在擺脫對人力的依賴。
而且,銀行的待遇發生了變化,指標卻越來越多。
他們這波離職的人還建了一個微信群,大家分散到各行各業,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幾年的經驗,出來後還沒一個應屆畢業生有競爭力......”
你看就是這樣,穩定的東西往往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環境一旦變化,越穩定反而越脆弱。
所以,年輕時真的不要太追求安逸和穩定,儘量選擇一些有挑戰的事情來做,去培養自己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種能力才是你真正能掌握的東西。
03
“做個理性人,很多事情就不必做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態度有其意義”
現實中,很多管理者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無論對人還是對事兒都太理性,這看起來沒啥,但是問題挺大。
因為低層次的管理是管事兒,高層次的管理是管人,更高級別的管理是管人性。
人性就是七情六慾,沒啥理性可講。
我去一家企業輔導時,看到他們領導在教育員工,說:“這麼簡單的道理,說這麼多遍你們怎麼都不懂呢?”
員工出去後,我問那領導:“你覺得這麼簡單的道理員工會不懂嗎?”
那領導似乎也悟到了點什麼。
大家都是成年人,什麼道理不懂啊,如果對方表示不懂,只能說明對方不想懂,不樂意懂。
你講一萬遍道理也是沒用的,人家在情緒上是不接受的。
聰明一點的管理者,都懂得先去處理員工的情緒,再去處理具體的事兒。
不通透的領導則是相反的,就喜歡一板一眼的和你擺事實,講道理。
還動不動展示一下自己的語言邏輯,不是123,就是“總分總”,其實員工都快膩歪死了。
所以,作為管理者,對事兒嚴謹一點,講究邏輯,這沒錯。
但是對人,還是要會調動別人的情緒。
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人是感性動物。
04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做表裡不一的人成本越來越高,
齷齪的人會越來越倒黴”
“不裝”不僅僅是品行的問題,更是經濟問題,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點。
這段話讓我想起一件事,20年前陝西某村莊的辣椒,因為品相好,走火大江南北,甚至很多外商都來購買。
村民們也都紛紛轉型來種辣椒,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很多人開始在辣椒裡做手腳。
在辣椒麵裡摻紅磚粉,在辣椒裡塞填充物。
為了讓幹辣椒更重,就澆開水,曬乾後再賣......
這些玩法竟然奏效,銷量不降反升,於是更多的人參與,大家都賺錢賺得很開心。
但是沒多久,採購者們發現了問題,都不來了,大批的辣椒沒人要,只能爛在手裡。
村民們都哭了……
甚至直到現在,很多食品廠還有要求,禁止採購那個區域的辣椒。
發現沒,很多賺錢的方式是在給自己挖坑。
很多人靠膽子,靠資訊差、靠不正當手段,完成了原始積累,這是事實。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進入到了一個“好人賺錢的時代”。
一是,如今資訊太透明瞭,流動得太快。
無論是善和惡一旦被傳播出去,都是幾何倍數的放大,“善”的福報更大,而“惡”的後果也是成倍的。
只要腦子沒問題,就應該知道“做惡”是件很不划算的事兒。
二是,我們已經從“增量市場”時代進入到了“存量市場”時代。
你去看看十幾年前,營銷圈的熱詞都是這類的:“份額增長”、“藍海市場”、“裂變”......
說明大家都在搶增量市場。
但是現在呢?都是變成了這類的:“復購率”、“終身價值”、“NPS(客戶推薦係數)”......
這說明啥,要在存量裡做文章了,伺候好老客戶,才能在“存量裡找增量”。
在這種背景下,你必須要當個“好人”,把口碑做好,把服務做好,老老實實,別抖機靈。
你當然也可以不做“好人”,但是你的“存量”很快會變成好人的“增量”。
好人有好報,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嗎?
05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分享”
最近在讀一些佛學經典,看到一句話:我們分享出去的東西,其實都是在供養自己。
如果放到幾年前,我會覺得是一句雞湯,現在卻很認可。
前段時間,我接到一個諮詢專案。
負責人是我的一位讀者,他說經常“白嫖”我的文章。
我有一篇文章,講到過一個“營銷理論”,他印象很深。
所以,公司現在有個營銷專案,他首先就想到了我。
事實上,那個“營銷理論”並非我的原創,我只是分享而已。
這件事也給我帶來一個小啟發:人的記憶是透過聯想來完成的,如果你分享的是好東西,別人在想到這個好東西時,也自然會想到你。
因此,我現在做直播時,會分享我看過的好書,我還會推薦好的公眾號或者影片號。
按說這些號主和我是競爭關係,但是人家做得好,就值得分享,也因為我分享了,觀眾才覺得我的直播有價值。
其實,很多東西都值得我們分享,一篇好的文章,一個好的理念,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由衷的讚美 ......
在分享這些好東西時,你內心也在重構,變得豁達和舒暢。
你應該遇到過那種如沐春風的人,他們的內心往往就是豁達和舒暢的。
06
說在最後
以上5條,是從張一鳴微博中隨手摘出來的,做了些解讀,對或不對,都是我真實思想的記錄。
其實張一鳴231條微博,都是一些基礎的原則,如果你想找到石破天驚的秘籍,可能會失望了。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恰恰是因為不遵守這些基本的原則,總想尋一條秘密通道。
他們希望省錢、省時、省力的達成目標。
然而,物理學中有個“守恆定律”,現實中也挺應驗。
前期你或許可以偷懶取巧,但是越到後期,你越會發現,曾經偷的懶、取的巧,會耗費你更多的錢、時、力,最終達到一種“守恆”狀態。
所以,我們要對那些基礎的原則保持敬畏,抵禦誘惑,長期堅守,就像張一鳴的一條微博:
堅持原則很多時候是經濟的,可以看做是一種短期浮虧,但長期受益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