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站:亞洲最大交通樞紐
2024年2月2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站臺層的最後一塊混凝土澆築完成。
也就是說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已經順利完成了建築結構的主體工程,整體工程進入了裝置安裝和內部裝飾階段。預計該工程將於2024年底通車。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位於北京市通州區,靠近北運河和東六環,處於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空間結構的交匯點。佔地面積大約有70公頃,是亞洲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土方工程量約為1300萬方,相當於七個昆明湖的面積之和。總建築面積達到108.7萬平方米,相當於北京的三大火車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站的總建築面積之和。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效果圖
其中,設有兩座城際鐵路車站,分別是京唐(京濱)城際鐵路站和城際鐵路聯絡線站。另外,還將聯合多條地鐵線路,其中包括已建成的6號線,目前正在興建的地鐵平谷線,以及規劃中的M101線路。
除了鐵路和地鐵,交通樞紐還規劃有接駁場站、配套公共服務空間及市政配套設施,能夠實現高效的交通轉換和便利的公共服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專案的建設還考慮了綠色生態的環境設計,力求打造一個站城一體、產城融合的智慧交通樞紐。
城市副中心站的地下建設規模大約為128.3萬平方米,主站房覆蓋了約37.9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包括三層地下空間和8個站臺,支撐著14條鐵路線。
在交通高峰期,這個站房能夠承載最多8000名乘客,預期將顯著提升北京,以及周邊京津冀地區的交通執行效率和便利性。此外,該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預計將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它將透過提供便捷的交通網路,吸引更多商業投資和公共服務設施,從而激發周邊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社會進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的規劃,是要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商務區和示範區,實現城市與交通的融合。
到2025年,預計基礎設施將得到完善,吸引商務金融機構和企業總部入駐。預計到2035年,該區域將新創70,000個工作機會。
其中,商務金融領域將提供大約50,000個崗位,而城市服務和配套設施領域則會貢獻大約20,000個崗位。該地區以其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宜居的環境和充滿活力的創新氛圍,將建成一個國際一流的融合發展典範。
逆作法工藝克服施工挑戰
但同時,巨大的成就背後一定有著巨大的付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建設,一路遇到了數不清的困難。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採用了蓋挖逆作法工藝施工。這種方法與傳統的自下而上的建築方式不同,它首先完成樁基、地連牆、樁柱一體化施工,然後先施工頂板,逐層向下開挖。
雖然這種逆作法理念先進,但施工難度大,要求高,在施工過程中,工程團隊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例如自研混凝土自卸澆築,展現了高水平的工程技術能力。
與傳統的明挖法施工相比,逆作法能有效避免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的問題。鑑於專案臨近的居民區、京哈鐵路、東六環路及大運河等多種因素,採用逆向操作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
另外,在中鐵建設集團的施工區域內,有105根鋼管柱作為火車行車線上的“線間柱”。安裝這些柱子時,必須確保它們的位置和垂直度符合要求,以確保不會對鐵路行車安全造成影響。
透過與北京工業大學的博士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垂直度控制儀,能夠將垂直精度誤差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內。
隨著工程的深入,施工團隊遇到了多項挑戰,這個問題涉及到幾個方面:首先是運輸大量材料的困難,其次是施工現場空間狹小,然後是鋼筋工程體量龐大,最後還有吊裝安裝的困難。
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工程隊採用了BIM技術最佳化演算法,開發出了新型的鋼—土馬道協同集約化物料運輸體系。該系統既能確保施工過程中的通行需求,又能極大地降低必須保留的土方體積。
它透過預裝鋼板技術,將鋼結構與站房的主體結構有效結合,進而增強了整個運輸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在整個工程中,還面臨了地下埋著高壓燃氣管線和輸油管的挑戰,這要求專案團隊建造混凝土棧橋以進行管線的導改,同時確保隧道和其他結構的安全施工。
透過在隧道內設定混凝土支撐與鋼倒撐,確保了周邊土壤穩定。該專案特色在於隧道底部使用了預製模板,結合工廠化生產和現場快速組裝,有效縮減了施工週期。
此外,專案部採取的蓋挖逆作法不僅解決了施工中的多項難題,還透過使用混合了再生材料的回填土,實現了專案綠色建造的要求。
此前,03標段7a區的超長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工作順利完成,重新整理了大體積單次澆築的記錄,併為地上240米超高層地標性建築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副中心站引領全球最大地下樞紐發展
作為全球最大的地下交通樞紐之一,北京副中心站的預計客流,或將達到每日45萬人次。
該樞紐將連線北京的機場和環球影城主題公園,成為人們便捷出行的重要樞紐。這個中心不只是交通的連線點,更是城市生活的共享空間,體現了以交通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理念。
這類專案不僅重塑了城市的交通網路,還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在地下商業空間的開發方面。透過有效整合多種交通模式——包括地鐵、城際列車以及公交系統——這些樞紐成為了城市內部和周邊區域之間無縫連線的關鍵節點。
地下商業中心的興起,也是大型地下交通樞紐專案中的經濟價值體現。地下商場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當時這種模式被視為城市商業活動和零售業的新前沿。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地下商場沒扛過消費模式變化的“毒打”,慘淡收場。然而,隨著近年來地鐵的興建,地下商業中心再次興起。其只不過,如今的地下商業中心,與十多年前的地下商業街已經大為不同了。
如今的商業空間不僅為乘客提供了便捷的購物和餐飲服務,還吸引了大量的非乘車人流,成為了城市中重要的商業和社交場所。
從上海的陸家嘴地區可以看出地下商場經濟的發展與變化。陸家嘴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
例如,陸家嘴地下連廊系統,不僅為行人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方式,避免了地面交通的擁擠,還促進了地區內商業活動的發展。該地區的地下商場擁有超過300家店鋪,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和遊客。
這些地下空間不僅連線了多條地鐵線路,還集成了購物、餐飲、休閒等多種功能,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居民的生活質量。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大型地下交通樞紐及其附屬的商業設施,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它們透過最佳化交通流動、減少地面交通擁堵、提升空氣質量和促進經濟多元化,展現了一種向更環保、更高效、更宜居城市轉型的路徑。
特別是在應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挑戰方面,這種綜合交通和商業開發模式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