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一提到“三門峽大壩”都會痛斥這項國之重器,甚至許多人直接表示“應該把它炸掉!它到底做錯了什麼?”並且讓西安居民如此憎恨的三門峽大壩,它應該是敗筆還是壯舉呢?
一、黃河水患頻頻,水利樞紐建在三門峽。
眾所周知,我國的黃河水患十分頻繁,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專家們提出了在黃河上修建水利樞紐的設想。而作為黃河上游的重要水利樞紐,三門峽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了大家的首選。1953年,經過細緻的考察和大量的論證,最終專家們一致認為在三門峽修建水利樞紐的方案最為合適,而且這一方案也得到了毛澤東等人的高度認可。
於是我國的第一大水壩——三門峽水壩於1957年正式竣工並投入使用。根據有關資料顯示,這座水壩一旦完工就可以蓄存達360億立方米的水量,這不僅是之前大家所使用的三座水庫的容量之和,而且這一水量更是我國其他水庫的接近兩倍。而且修建三門峽水壩之後,黃河下游地區的大水患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此外,三門峽大壩水庫還可以支援周邊地區7500萬畝的耕地進行灌溉,實現了一壩多能的良好效果,進而為周邊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大量的水庫水也為當地提供了清潔的飲用水,滋潤了大批當地的百姓。另外,三門峽水庫大壩還可以避免大規模的洪水災害,實現了對黃河的有效防控。基於以上眾多利大於弊的原因,大多數人都認為三門峽大壩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二、三門峽大壩成就了三峽移植了三峽之禍。
儘管三門峽水壩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黃河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但是與此同時,它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災難性後果。就在水壩修建完成後不久,黃河下游地區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現象,這些根本無法擋住的沙子和泥沙迅速衝擊並淹沒了原本還算比較平整的農田。
特別是在雨季來臨的時候,大量的水流帶來的衝擊力就更大了,不僅繼續加劇了當地的水土流失現象,還讓大批農作物和糧食無法得以收穫。更為嚴重的是,這些衝擊力還會引起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將居民和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置於險境。
而且,由於這些衝擊力太大,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田不堪重負,無法種植作物,導致當地百姓在經濟上雪上加霜。其實其中也有專家提出了警告,他們表示,如果不採取相應的措施將衝擊力進行減緩,那麼黃河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只會不斷惡化。
但是這些警告卻被視而不見,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某些領導幹部對大壩的片面迷信和看法。而且,三門峽大壩作為一個重要的水利樞紐,它更是嚴重影響到了黃河的下游水域和生態環境,甚至還牽連到了長江黃河兩大母親河的關聯。
三、為什麼有人說三門峽大壩是一項敗筆?
對於三門峽大壩,網路上的爭議可謂是一波三折,有人認為它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而有人卻說它是一場災難。就在大家意見分歧的同時,三門峽大壩的出現卻進一步加重了黃河下游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儘管三門峽大壩建成之後,相關部門也緊急出臺了減緩和改善措施,但這些舉措卻並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
由於當地地區的土壤比較鬆軟,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在背後搗亂,終於在1963年,三門峽大壩的影響出現了最為嚴重的情況。當年,由於大壩水域不斷積累的泥沙太多,加上有些不法分子在大壩附近妄自封閉,導致這些泥沙根本無法釋放,最終堆積到了渭河的河床中,將其抬高了接近五米的高度。
渭河的河床高度之所以變得如此之高,主要還是因為它的自身特性,一旦河床過高,就很容易出現水患現象,到時候關中地區的百姓只能舉家逃命。除此之外,渭河的水量還是相當的大的,而且它的支流也很多,如果真的發生了水患,那麼周邊地區的損失想必是不小的。就在大家面臨著水患的風險時,有關部門緊急出臺了應對措施,他們利用大量的炸藥在三門峽大壩的底部炸出了兩個大洞,也就是後來的排沙口。而在此之後,他們還使用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專門的監測體系,確保黃河下游地區不會再次遭受到此類災難的侵襲。
筆者認為。
三門峽大壩作為我國的第一座大壩,它不僅極大地改善了黃河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還為後來的三峽大壩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但與此同時,它也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水土流失等問題搬來了一把大板凳,為此,我們也應該從它身上吸取教訓,不斷完善和改進我們的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