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養鸚鵡,竟然也會生病住院?近期,我市接診了多名因飼養鸚鵡和家禽,而感染了“鸚鵡熱”的患者。為此,蘇州呼吸科專家提醒市民,接觸鳥類及禽類要做好防護措施,如果持續發熱,服藥後症狀依然沒有減輕,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多名市民數日高燒不退
醫生抽絲剝繭揪出“鸚鵡熱”
39歲的市民吳女士近一週以來持續高熱,在家門口的社群醫院檢查後,被初步診斷為病毒感染,在進行了抗病毒、服用退燒藥物治療後,症狀依然沒有得到緩解,體溫還是維持在39攝氏度以上。在社群醫院醫生的推薦下,吳女士來到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治療。該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陶濤接診後,仔細查看了她近期的檢查資料,並結合她的病史,懷疑她可能患上“鸚鵡熱”。經過支氣管鏡檢查,吳女士最終確診。原來,她是一名養鳥愛好者,兩個月前,她購買了兩隻鸚鵡在家飼養,經常讓鸚鵡在家中飛來飛去,前段時間,一隻鸚鵡出現了拉肚子等症狀,吳女士一直悉心護理病鸚鵡,為它處理鳥糞、打掃鳥籠,沒有做過防護措施。
無獨有偶,市民張先生近日也因與鸚鵡間接“親密接觸”,不慎感染了“鸚鵡熱”。前兩天,一隻鸚鵡飛到他的家中,並把糞便排在了其院子中晾曬的被子上。張先生也沒太在意,把曬乾的糞便擦掉後,晚上繼續使用被子。誰知沒過多久,他就出現了高熱、乏力、肌肉痠痛等症狀,在社群醫院就診後,他的症狀一直得不到好轉,於是趕忙轉到市五院就診。呼吸科醫生確診他為“鸚鵡熱”,併為其進行了對症治療,目前,他的症狀已經得到明顯好轉。
除了與鸚鵡接觸不慎感染之外,雞、鴨、鵝等家禽,也會造成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前兩天,家住相城區的家禽養殖戶黃先生也出現了持續高熱、乏力等症狀,來到市五院就診後,呼吸科醫生為其進行了檢查,診斷他也感染了“鸚鵡熱”。目前經過治療,黃先生的體溫已經恢復正常,精神也好多了。
鳥類、禽類均會成為傳染源
持續高熱不退及時就醫排查
“‘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透過排出衣原體的鳥類及其汙染物引起人類感染。”陶濤介紹,除了鸚鵡可以攜帶鸚鵡熱衣原體之外,雞、鴨、鵝、鴿子等禽類也可能會成為傳染源,該病主要在禽類之間傳播,偶爾傳染給人類,人際間傳播十分少見。患者發病時的症狀與呼吸道疾病的症狀很相似,會有發熱、疲憊無力、肌肉痠痛、食慾欠佳等症狀,病情嚴重的,可能會出現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併發心肌炎、肺水腫等。
臨床上,多數患者對於“鸚鵡熱”缺乏正確的認知,加之該病的臨床症狀不典型,很容易被誤診為感冒、病毒感染等,為此,陶濤提醒市民,尤其是家禽養殖戶、養鳥愛好者,如果持續高熱不退,需要排查“鸚鵡熱”,在就診時要主動向醫生告知與禽類相關的接觸史,以便及時確診。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預防“鸚鵡熱”呢?陶濤表示,市民首先應做好個人防護,去正規的寵物店購買有健康證的寵物鳥,做好檢疫措施,不買來歷不明的鳥,定期為鳥籠做清洗、消毒工作,整個清潔過程中應該戴上口罩和手套,接觸後應及時消毒雙手,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家中的陽臺欄杆、空調外機都有可能被鳥類汙染,市民在清掃時,應注意佩戴口罩、手套等;患有基礎疾病、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要儘可能減少鳥禽飼養;儘量避免自己宰殺活禽,食用禽類時,也要注意高溫煮熟、煮透,避免病菌傳播;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乏力、頭痛,服藥後症狀依然沒有減輕,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治療時機。(蘇報融媒記者 李靜 文/攝)
編輯: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