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是目前手機影像的焦點,那自然是長焦,高階手機沒有長焦,都不好意思出門打招呼,甚至直接被剝奪高階手機的資格,不過話說引數不等於體驗,所以對於手機長焦這個事情,大家不要看到長焦就激動。
先說說如何簡單判斷長焦的硬體能力,首先需要關注三個最基本的引數,首先就是感測器,其次就是光圈,最後就是原生焦段,當然這三個最基本的引數不止適用於長焦,其它鏡頭你也可以拿過去用。
感測器這幾年的進步很大,對焦什麼的都不用擔心了,大家主要關心尺寸,一般來說感測器尺寸越大,可以帶來更好的解析力,可以具有更好的ISZ變焦效果,同時它還會對等效進光量產生影響,尺寸越大的感測器在這方面往往會具有優勢,所以大底感測器的確是優選。
光圈對於手機影像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影響進光量,也就是說就算底小一點,如果光圈夠大,也是可以獲得同樣乃至更高的單位進光量,帶來更好的夜景表現。譬如之前有廠家用個IMX798的主攝,在那邊宣傳超越1英寸,其實就是指透過更大的光圈來實現更高的進光量。
而在實際使用中,你會發現有時候晚上你在預設模式下,明明選擇了長焦拍攝,但結果是主攝ISZ變焦實現,這就是因為手機認為這個場景下,長焦進光量小了,拍出來的畫面可能漆黑一團,因此選擇了主攝ISZ,先保證能夠拍到,至於拍得好不好只能靠後。
原生焦段一般也會標註,焦段越長拍得越遠,而且長焦在其原生焦段下的畫面素質是最高的,所以你如果想要拍得更遠,而且希望畫質更加有保障,那麼最好選擇具有更高原生焦段的手機,特別是那種感測器是2x2 OCL的長焦,不要太相信它的ISZ能力。
透過相關介紹,不難看出大感測器和大光圈是優選,至於焦段的事情,如果只能選1個,大部分使用者3倍或者4倍左右就行了,除了上面三個可以看到或者查到的引數,有些東西往往沒有那麼容易查到,或者經常被忽視,那就是鏡頭的素質和演算法的最佳化。
其中演算法的最佳化就不用說了,同樣的硬體,不同的演算法可以做出天差地別。鏡頭的素質倒是往往被忽視,很多人只看到引數裡面說的是OV64B潛望長焦,光圈也差不多,就覺得大家的硬體差不多,其實這裡面的成本差異可以做得很大。
就像vivo X100 Pro的那個潛望長焦也是OV64B,而且實際使用面積還裁切到了1/2.5英寸左右,比沒有裁切的OV64B潛望長焦看上去還弱點,但vivo X100 Pro的成本其實更高,這個其實大家看vivo的相關宣傳也應該知道,什麼鍍膜啊,蔡司APO啊,都是證明。
總的來說,決定手機影像的三要素就是感測器、鏡頭素質和演算法,目前廠家的中低端產品宣傳中往往會偏向感測器,演算法這個東西雖然也有宣傳,但這個東西大家要記住等級森嚴這個詞,別指望中低端手機獲得旗艦的演算法,想要最好的影像演算法,選擇高階旗艦不會錯。
鏡頭這塊倒是會把光圈和焦段標識出來,如果是高階貨,還會說鏡頭有多少鏡片,有沒有采用玻璃鏡頭,鍍膜之類的也會說,但這也不能涵蓋鏡頭素質的全部,不過敢於大肆宣傳自己鏡頭的機器,和同價位不宣傳這方面的機器相比,不敢說領先,但也不會差就是了。當然如果你希望用最簡單的辦法,獲得更好的長焦能力,用網友的說法就是看價格最簡單,想要最好的直接加錢上旗艦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