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晶片領域,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定律,叫做摩爾定律。
由英特爾創始人摩爾提出,他說當價格保持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到24個月翻一番,效能也將提升一倍。
或者也可以說,晶片的效能大約每兩年翻一倍,價格下降為之前的一半。
過去的幾十年間,晶片產業的發展規律基本上就是如此,但當晶片工藝進入28nm之後,摩爾定律是不是還繼續有效,就一直引來無數的爭議。
一些人認為摩爾定律是繼續有效的,因為28nm之後,晶片工藝還在持續的進步,越來越小,進入了14nm、10nm……甚至是3nm,未來還有2nm、1nm等。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進入28nm之後,電晶體微縮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電晶體密度變化較小了,更關鍵的是升級更先進製程本該帶來的單位電晶體成本下降的“經濟效益”也開始消失,什麼每兩年成本降一半的說法,已經不存在了。
比如臺積電從16nm進入10nm,成本沒怎麼降,電晶體密度也沒提升1倍,從10nm進入7nm,從7nm進入5nm,從5nm進入3nm,均是如此。
第一代升級的時間也許花了2年,但電晶體密度沒提升一倍,成本沒有下降一半,甚至連工藝製程都是假的,如果從柵極、金屬半間距、線寬等來看,基本沒有太多改變。
有機構分析了晶圓廠的成本,得出一個結論,事實上在2012年的28nm工藝節點之後,電晶體的平均成本已經不再下降,摩爾定律實際已死。
國內的很多專家認為,嚴格的來講,從28nm之後,晶片工藝的推進,更多的是架構和工藝的提升,實現了“和先進晶片一樣的能效和效能”。
所以我們不必過度的追求什麼5nm、3nm這些工藝,且現在的半導體也開始不再過於熱衷於追求最先進的製程工藝,我們更需要的是大力發展Chiplet、先進封裝技術,讓14nm也能夠現7nm,甚至5nm的效能和功耗,從而更好地平衡效能、功耗、成本等等。
同時也認為,從這一條路出發,我們完全有大把的時間來追上臺積電等企業,因為它們已經實際上已經是原地踏步,沒什麼進步了,而未來一旦當我們的晶片工藝再微縮時,我們的優勢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