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是唐長安城最大的一處皇宮,在陝西西安城北的龍首原上。因位於太極宮東北,又名“東內”。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太宗李世民為供其父李淵避暑,於長安宮城東北角禁苑內修建永安宮,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萊宮。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改名含元宮,長安元年(公元701年)複名大明宮。自高宗以後,大明宮成為帝王居住與朝會的主要場所。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光啟元年(公元885年)與幹寧三年(公元896年)連遭兵火,遂成廢墟。
大明宮宮城平面呈南北向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寬北窄,城垣周長7公里餘,面積約3.2平方公里。城垣為夯土版築,底寬10.5米,牆基寬13.5米。城角處向外加寬2米多,東北城角向內外各加寬2米多。城門和城角內外均砌磚面。共有九個城門,南面正中有丹鳳門,西有建福門,東有望仙門;北面正中有玄武門,西有青霄門,東有銀漢門;東面一門,名左銀臺門;西面二門,南為右銀臺門,北為九仙門。丹鳳門前為丁字形大街,向南的丹鳳街,寬約176米。
宮城內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把宮內分為三個區。依據其功能,可分前朝與內廷兩部分。前朝包括前二區,南北中軸線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