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武漢以後,中國抗日戰爭逐漸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經過近16個月的戰略進攻,日軍已推進到包頭、風陵渡、開封、信陽、合肥、岳陽、蕪湖、杭州一線,並佔領和控制了珠江口、長江下游沿岸,以及華北、華中主要鐵路沿線等經濟較發達地區。但是,由於中國人民堅持團結抗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大量地消耗了日本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使其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的弱點逐漸暴露。到1938年底,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上的兵力已達到24個師團,在中國東北有關東軍8個師團,國內只留有1個師團。到這時,日軍在戰爭中的傷亡已達44.7萬多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佔領了武漢,經過武漢會戰尤其是經過徐州會戰,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大捷,中國國軍粉碎了小日本南北迴合的陰謀遲滯日本鬼子進攻勢頭,再加上武漢保衛戰尤其是萬家嶺大捷更是重創了小日本,中日之間鬥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1938年武漢會戰後,雖然日軍最終佔領了武漢,但是戰線的拉長使得日軍的推進不再像之前那麼順利,華北等地這些日軍的後方,八路軍也逐步發起游擊戰、運動戰打擊日軍,所以抗戰逐步進入了一個相持的階段,所以整個抗戰最初一年多中國是防禦為主,之後絕大部分時間是相持,反攻只有區域性地區後來出現過。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日本軍國主義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叛國投敵;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抗戰逐漸消極,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對此,中國共產黨給予了堅決的回擊和無情的揭露。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為了克服困難,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終於度過了最困難時期。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佔領武漢,對國民黨採取了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策略。汪精衛公開投敵叛變,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了位國民政府,蔣介石加緊和共產黨的摩擦,製造事端,加緊反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抗日,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標誌著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因為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戰線從東北到廣州,由於戰線太長,日本國小人力物力有限,再加上中國人民的抵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牽制了敵人,所以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佔領了武漢使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軍進攻中國武漢市,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最終失利,日軍佔領武漢。中國軍隊雖然被迫撤離武漢,但經過這一戰,極大消耗了日軍力量,使中國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
佔領武漢後中國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
1938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武漢以後,中國抗日戰爭逐漸轉入戰略相持階段。面對戰爭轉向長期化的形勢,日本侵略者在繼續堅持滅亡中國的總方針下,對其侵華的戰略和策略進行了一些調整。
在軍事上,日軍基本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性進攻,採取以保守佔領區為主的方針,逐漸將其注意力集中於打擊和消滅八路軍、新四軍。
在政治上,把以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的方針,轉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企圖誘使國民黨政府妥協投降。
1938年10月21日和25日,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全國抗日戰爭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抗戰初期,國民黨抗日比較積極,國民黨正面戰場先後進行了平津、淞滬、晉北、徐州以及保衛武漢等戰役,並取得了消滅日軍1萬餘人的臺兒莊戰役的重大勝利。
但是,從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的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國民黨軍隊丟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國土。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喪失一些地方雖屬不可避免,然而日軍能如此迅速地推進,是由於蔣介石集團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