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內篇》共七篇,《北冥有魚》節選自內篇中的《逍遙遊》。《逍遙遊》是一篇神文,像這樣的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我們首先驚訝於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在莊子的筆下,“鯤”不知有幾千裡之大,一變而為“鵬”,鵬的背不知幾千裡,羽翼遮天蔽日,奮起南飛,擊水三千,扶搖九萬。何等宏大!
文章起筆氣勢非凡,作者大筆揮灑,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浩渺無垠、咆哮奔湧的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裡”長的巨鯤。這條魚的巨大,已經夠令人驚奇的了。瞬間,“不知其幾千裡”的巨鯤化為“不知其幾千裡”的巨鵬。“怒而飛”,遮天蔽日“徙於南冥”,這是何等雄奇壯闊的景象。作者一開篇,就以奇異的想象、誇張的筆法,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了鯤的自由變化和鵬的展翅翱翔的畫面,把讀者帶人一種雄奇深邃、好似絕對逍遙的境界。
接著,作者又引用《齊諧》這部書的記載,繼續對大鵬的形象極力渲染,同時又補出其能夠高飛的原因:“以六月息者也。”補出的這句話很重要,它說明大鵬向南飛行,需要乘著六月的大風,也就是說,大鵬的飛行是有條件的,是有所憑藉的。它雖然能夠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實還要藉助風的力量,受到風的制約。如果沒有大風,大鵬是不可能飛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鵬其實並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莊子的對比手法是很有特點的。他發揮想像,將大與小推想到極致,從而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是莊子從“以息”,即有所憑藉這一思路出發,由鵬“去以六月息”推而廣之,聯想到天空中的其他東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霧氣(野馬)、飛塵(塵埃),空中的其他活動之物(包括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與鯤、鵬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但它們要能夠動起來,依然要有所憑藉。先說大,次說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小的事物,說明這一現象的普遍性。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此數句寫鵬飛在九萬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見不到天的極頂,再向下看,見不到地面。作者從側面極力形容鵬飛之高,又讓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幾千裡”的鵬在不知有多少個“九萬里”的天空中飛翔,只不過是一個小點罷了。
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見遊氣奔騰,微塵浮動來形容,接著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來比說,說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經過這樣一番描寫、形容和打比方,無形中聯絡了普通人的生活經驗,調動了人們的聯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於理解和想像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理解和想像了。
莊子追求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一種天地間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但他這篇文章卻寫得十分漂亮,代表著他非凡的文學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於離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寫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寫得奇幻無比而又形象逼真。這篇千古妙文,不講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轉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揮灑,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飄逸、灑脫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