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國學泰斗,百年史學大家,今天我們來總結一下民國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三句話。一位真正的學貫中西,純粹的知識分子。一生不信仰任何主義,不加入任何黨派。只為學術,為知識的大師透過自己的三句經典的話,我們來品味其中的思想和純粹。
首次提出這句話是陳寅恪先生在1929年《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首次提出自己的治學思想。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自殺給了陳寅恪很大的觸動。他寫下這句話並且一生都在捍衛這句話,他甚至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陳寅恪在未來的幾十年也踐行著自己的獨立思想,他一生不做國民黨的官,也一生不做共產黨的官,他不信仰任何主義,沒有加入任何黨派。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這句話是陳寅恪先生在給清華大學國學院學生上課的時候講的,他在1925回國後在清華大學擔任多年的教授。博學多聞是他最大的標籤,民國狂人劉文典懟天懟地懟老蔣,卻獨獨對陳寅恪最為尊敬。他曾說“陳先生厲害嘍,連突厥語都會講。算得上真正的教授!”在1925年,陳寅恪應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相邀,回國即任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他國外遊學數年,會多國語言,學貫中西,在清華大學講課不僅學生來聽,連外系的教授也來聽。
陳寅恪先生講課從來不拾人牙慧,他的博學也讓他的課上從來都是坐的滿滿的。外系的學生教授都來聽課,他的課不拘泥於課本,不會重複別人講過的內容,也讓所有學生耳目一新,他的課上總是收穫最多。
這句話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時所說。在1953年中共成立歷史研究委員會,因陳寅恪在歷史方面研究深入且名氣很大,就讓陳寅恪先生擔任相應職務,但是陳寅恪拒絕了。於是北大教授汪籛帶著郭沫若的親筆信登門拜訪,這個北大的教授汪籛也就是陳寅恪之前的學生,如今學生來勸老師,還帶著當時大紅大紫的郭沫若的親筆信,這在任何人來看都是無法拒絕的理由了,可在陳寅恪看來,他做學問不是為了升官發財。他是一位學問的探索者,他一生都只做純粹的學問,把學到的知識教給學生。他對汪籛說,“我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來研究學術。我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就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經不是我的學生了。”
但因此也得罪了身居高位的郭沫若。以至於後來在1958年反右傾的運動中郭沫若指名批判陳寅恪,於是陳寅恪被打成右派,後面鬱鬱而終。他的女兒都住在海外,還在2017年專程回國去昆明西南聯大舊址去探尋父親的腳步。這該是多麼的傷心,她們的父親在教學這條路上走了幾十年,卻無法善終。這位純粹的學術大家,史學泰斗,就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這三句話能給現在的我們什麼啟發呢?我相信大多數學者,教育家,專家都不合格。現在真正追求學術的知識分子少之又少,不要說獨立精神了,人都沒辦法獨立,談何精神?大學教授上頭有院長,有校長。想拿專案要跟領導搞好關係。學術論文第一作者是可以商量著來的,領導優先。領導先進了,你個人才能先進。博士生畢業難之又難,先給導師打兩年工,再談其它的。這些就造成了特別不好的社會現象,個人不獨立,精神不自由,談何教書育人?這樣的環境下又怎能教出來一位有思想,有良知的學者?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