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內容全部來自可靠資訊,並贅述在文章的結尾處,感謝大家與平臺的支援。
前言
“雙十一“買買買”是現代人的專利”?
這句話一出,未免有些瞧不起古人了,因為早在上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流行起了購物節,而且古代的勞動人民“剁起手”也是一點都不含糊。
穿越到古人的購物節
古代人的購物節雖然沒有店慶日、雙十一、雙十二這種一年到處是促銷活動的龐大規模,但是他們也有專屬的購物日。
一般都是每年的元旦、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五月端午以及九九重陽節等。
而且古人雖然沒有現在的手機,更沒有電商,不能做到隨時下單,但是他們卻是有著非常高階的集市系統。
雖然至今我們無法確定集市到底出自哪個時代,但是大約在殷商時期,集市的影子就已經有所顯現。
在《周易·繫辭下》中,從“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段話就可以看出,古代人在集市上,不僅可以買還可以賣。
大家能夠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販賣,然後交易得來自己需要的東西,然後彼此心滿意足的回家去。
而這句話中的“日中為市”,就指的是中午時分,也就是隻在下午才有的“半日集”,與我們現代鄉村的趕集活動非常的相似。
之後隨著古代商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到了商周以及唐宋時期,集市的規模也就開始加大,逐漸出現了“早市、鬼市、窮漢市”等多種型別。
但一般來說大家還是以早市、日中市和夜市三種為主。
早市一般都是以富商或是專門的生意人進行主導的,他們會用一些市面上稀少、或是普通人無法直接獲取的商品進行販賣。
午市則是以老百姓之間互相交易為主,而夜市就和現在一樣,都是一些小商販進行擺攤。
而且古代集市還有專門的二手貨交易市場,這類集市名叫“窮漢市”,一般都只販賣很便宜的商品,或是已經使用過的物件、衣物。
當然這類市場也都主要針對那些經濟條件很差的人。
古代集市吸引人的手段
缺乏資訊資源的古代,肯定不能像現如今這樣弄出各種打折活動,或是找一些大主播進行帶貨,但是他們依然有一套高超的營銷手段。
從先秦時期開始,商界就出現了類似廣告的手段,而當時最流行也是最好用的廣告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移動型的廣告模式,也被稱之為“行商”,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叫賣、吆喝,一些會“整活”的人,也會弄些樂器表演或者是才藝展示。
這種商家大多數都為“流動攤販”,他們基本上賣的也都是一些小商品,而那些稀缺貨或是無人可代替的手藝一般都在固定的店鋪裡,同樣這些店鋪也有自己的營銷手段。
這類人被稱為“坐賈”,比如說一些布店、飯店,他們不需要走街串巷的宣傳,一般情況下就是做個招牌,或是幌子就行了,這點從《清明上河圖》中就能看到,裡面很多商店門口都有著自己的招牌。
並且這些招牌也充滿了古人的智慧,他們有些人會將招牌做成空心的箱子,然後在夜晚的時候,在裡面插上蠟燭,整體看起來已經非常的接近現在的燈箱了。
古代商家的大促銷活動
營銷手段只能吸引人,但想要留住客人,那麼古代的商家必須會整點促銷手段才行。
其中很多方式先進到,直到現代我們的商家們基本都還在用,這也讓人不由的想到,是否真的有人能夠穿越時空。
就拿我們熟悉的來說,古代其實就有了“花唄支付”,他們稱之為“賒銷”,也就是用自己的信用,來先拿貨再付款。
其次還有飲食界的傳統手段“先嚐後買”,這種行為被稱為“撒暫”。
當然類似的還有,讓利銷售的“削價”,購買東西后能得到代金券的“紅票”,甚至是提供送貨上門的“送力”。
而其中最為有趣的營銷手段,就是“關撲”,這種活動帶著一絲博彩的意味,比較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幸運大轉盤,以及滿購多少可以抽獎。
這些獎勵其實也就是一些折扣,或是一些小商品,但是商家卻靠此僅僅抓住了顧客愛佔小便宜的心理,以及喜歡碰運氣的特性,所以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對這種玩法情有獨鍾。
並且,古代商家也喜歡給自己的店鋪弄點噱頭,雖然當時沒有現在的大眾點評,能夠讓顧客檢視分數,或是透過星級給酒店、飯店分類。
但是古代商家為了凸顯自己店鋪的與眾不同,以及“高貴”,也會在店鋪外掛上一些頭銜。
比如說常見的誰誰誰哪個有名的人物送的牌匾,或是類似於五星級酒店的“正店”門牌,這些正店就是也算官方的評價。
而在《清明上河圖》中,也能看到有商家掛有正店的招牌。
結語
千百年來,集市以及各種購物活動的地點和方式雖然在不停的改變,但是其形式從來都沒有過太大的差異。
畢竟其中內涵的核心,無非就是繁榮、分享和互相得到利益。
參考資料:
《易傳》剛柔思想的形成與易學詮釋典範的轉移.中國社會科學網 [引用日期2019-03-29]
《當時只道是尋常:傳統中的文化特質》田東江 著 中山大學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