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一輩子殺了不少文人名士,比如邊讓、孔融、周不疑等等,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著名的楊修。
大家從歷史教科書中讀到的《楊修之死》大抵是這樣的:楊修喜歡耍小聰明,經常在曹操面前抖機靈,然後在漢中之戰時不知天高地厚地把曹操意欲撤軍的計劃抖了出來,徹底把曹操給惹毛了,所以把他給殺了。
但是,大家仔細去想一想,上述的邏輯真的成立嗎?一個大老闆真的會因為一個知名的下屬喜歡耍點小聰明就不顧影響地把他給殺了?如是,曹操早就把楊修給收拾了。
成年人的世界,喜好可以剋制,利益才不會謙讓。曹操殺楊修,一定是基於利益層面的考量,而不是情緒上的發洩。
那麼,具體的真相是什麼呢?咱就沿著楊修的一生來慢慢梳理吧!
楊修出身漢魏弘農楊氏 ,為人恭敬好學,博學多才。看到沒有,人家楊修不是什麼狂悖之徒,是恭敬好學的乖乖生哈。
楊修的家世其實跟著名的汝南袁家有得一拼,也是“四世三公”。從他曾祖父楊震到他爹楊彪,四代人都做到太尉。所以,在《後漢書》中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的記載。
像楊修這樣出身簪纓之家的世家子弟,仕途是早已經準備好了的。相當於我們現在提前佔有一個內部指標。
建安年間,楊修被舉孝廉(東漢入仕的兩個通道之一),被分配為一個郎中。
不久之後,年僅25歲的楊修就因為才名,被曹操所器重,將他調到了自己的內部辦公室上班了,崗位是丞相府主簿。大致相當於曹操的文秘或者辦公室文員。
大家不要小看丞相府主簿這樣的崗位,這種崗位含金量極高。在大老闆身邊工作,只要能透過大老闆的考核,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根據《世說新語·捷悟篇》的記載,楊修在曹老闆身邊工作期間,是非常喜歡耍小聰明、抖機靈的。比如著名的“門內加活便是闊”、還有“一人一口酥”等故事,均有記載。但《世說新語》本身就是一本《民間故事全集》,大家沒有必要太當真。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荊州,嚇得劉備倉惶南逃,孫權心驚膽顫,益州的劉璋也主動示好。
劉璋手下有一個不太得志計程車人叫張松,這貨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想跳槽到曹操的大公司裡去上班,所以就極力爭取了聯絡大使一職,代表劉璋去出使曹操了。相當於打著出差的名義去面試。
可是曹操骨子裡是驕傲的,儘管他一直積極打造禮賢下士的人設,但是骨子裡是看不上那些沽名釣譽且唯利是圖之輩的。眼見自己霸業將成,張松這樣的人並不是自己的必需品,所以就不大待見他。
張松這貨一身反骨,為了得到曹操的重視和禮遇,便開始展示絕活了。楊修把曹操寫的《太祖兵法》給他看了之後,他說曹操的兵書就是剽竊而來,還當眾背誦一遍以自證其言。
楊修一見張松的記憶力如此驚人,內心裡也有點惺惺相惜了。但遺憾的是,曹操最終還是沒有接納張松這個小人。
有這個小插曲可以看出,楊修確實有點惜才。但這並不是什麼大毛病,文人嘛,“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情懷,多多少少會有一點。
事實上,楊修在給曹操當主簿的時候,各項工作都是處理得井井有條的,很是符合曹操的心意。也正是因為楊修的出色表現,曹操身邊人都積極地拉攏甚至巴結他,包括曹操那兩個奪嫡的兒子曹丕和曹植。
後來,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的奪嫡之爭愈演愈烈,曹操的一些部下紛紛站隊,從而形成了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曹丕隊和曹植隊。著名的司馬懿、陳群便是曹丕隊的主力干將,而楊修和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等人則成了曹植的主要支持者。
站隊參與奪嫡之爭,這事就跟我們現在的風險投資一樣。投對了,就賺得盆滿缽滿;投錯了,則有可能血本無歸。但是,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這種事情,楊修他們有得選嗎?他們能真正做到置身事外嗎?曹操在世的時候,你裝糊塗可以 ,但曹操死了呢?而且,大家還要想一想,曹操為什麼會默許這種情況發生和發展呢?製造一種對立的局面,往往是篩選和清除異己者的常用手段。
楊修與丁儀、丁廙兄弟是當時曹植的主要智囊,曹植也對他們相當倚重,尤其是對楊修,幾乎是言聽計從。
也正是因為楊修等人的出謀劃策,曹植在奪嫡之爭中,一度佔據了上風。這就引起了曹丕的忌憚和恐懼,他便想請朝歌長吳質為自己出出主意。
但是,私下聯絡、合謀老爸的身邊人,這是職場大忌。曹丕便在接送吳質的時候,讓人把吳質藏在廢簏車裡。
結果這樣一招瞞天過海,卻被楊修發現了。楊修就直接把這事告訴了曹操,言下之意,曹丕有點不講規矩,為了競爭上位成功,啥事都可以做。
曹丕得知訊息,內心裡十分害怕。畢竟他爹那性格他也是知道的,若他真的要拿這事做文章,自己的希望可能就要就此破滅了。於是,趕緊問吳質怎麼辦?
吳質是個老江湖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那一套已經玩得相當溜了。你楊修不是喜歡告黑狀嗎?我讓你坐實誣告之罪,看你以後說話還有多少可信度?於是便讓曹丕第二天貨真價實地把簏放在絹車裡進出,讓楊修再去告狀,然後坐等曹操派人來證實就可以了。
結果,曹操和楊修都中計了,曹操開始有點不太相信楊修了,他覺得楊修為了幫助曹植上位,有點不擇手段了。這要是變成張松那樣的人,可就麻煩了。
另外,楊修為了幫助曹植更好地應對父親曹操,經常預判曹操的預判,把曹操可能要問的問題,都作答好,交給曹植的身邊人,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我們現在考試中的猜題、押題。
關鍵是楊修確實太聰明,每次押題、猜題都是八九不離十,這就讓原本也很聰明的曹操起了疑心,詢問之下,才知道背後都是楊修搗的鬼。所以,內心之中對楊修的感情也就變得更加複雜了,你都能把我的心思摸得這麼精確了,以後我在你面前就跟個透明人似的,這未免有點太尷尬了吧!
時間來到了219年的漢中之戰,這一年已經是曹操生命的倒數第二個年頭了,而且曹操親征漢中的主要目的也並不是要拼盡全力從劉備手裡奪回漢中,而是要把張郃等人率領的那支漢中兵團接應回來,他打劉備,其實也就是抱著“來都來了,就試著打打看,萬一有意外收穫呢”的態度去打的。而劉備對漢中的態度是志在必得的,所以曹操是一下子拿回到定軍山因險拒守的劉備沒啥辦法的。
久攻不下,曹操便想要撤軍了,但正在思考以什麼方式和理由撤軍會顯得更加體面點,這個時候,正好軍中來請示口令,曹操便傳口令“雞肋”,下屬雖然不明白曹老闆是啥意思,但也按照命令執行了。
但是,楊修一聽,便開始收拾自己的行李了,別人奇怪地問他這是何意?楊修解釋道:“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老闆大機率是要退兵了。”
不久之後,曹操果然退兵了。
回去之後,曹操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恐為後患,於是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等罪名下令將楊修收捕處死。楊修時年45歲。
上述便是楊修之死的基本過程,按照楊修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自己是因曹植而死的,而且是早就該死了,所以他在臨終前對故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可世人在看待楊修之死的時候,總是會往恃才傲物、口不擇言、自作聰明等方面去想。很多人甚至因此衍生了諸如要韜光養晦、要善於藏拙、要裝瘋賣傻、要不輕易摻和領導家事等感悟和總結。
但是,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曹操也算是雄才大略的領導人了,他真的會因為楊修喜歡抖機靈、曾經支援過曹植這些原因就殺掉楊修嗎?其實這世間真正牽涉到生與死的愛和恨、恩與怨又豈會這麼簡單,倘若真是如此,曹操早就可以殺了楊修了,至少在曹丕奪嫡勝出的時候就可以殺掉楊修了,或者平時楊修某次不注意的抖機靈時,也可以殺掉楊修。
咱們要真正搞懂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必須要搞懂那個時代的主旋律,要了解曹操和楊修等人的恩怨本質。如果僅僅把楊修之死的原因歸結於他參與了奪嫡之爭等,那就太膚淺了,比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最開始也是曹植的支持者,人家後來不是活得好好的?
漢末那個時代,其實是士族集團背後攪動風雲的時代。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圍繞“士族集團”這幾個字而鋪展開來的。比如曹操集團的崛起,就是因為曹操成功融資了潁川士族集團。士族集團在那個時代,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廣泛討論的資本的力量。
作為一個像曹操那樣的創業型老闆,他在崛起之前,是必須要依賴於資本的扶持的。所以,前期的曹操對於士族名士幾乎都是相當友好的,比如他招納荀彧、戲志才、郭嘉、許攸等等,那態度,相當的舔狗。這個是他的子房(張良)、那個是他的冠軍拼圖,反正只要自己不覺得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但是, 從人性邏輯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之前對某種東西依賴越深,其崛起之後對其的忌憚和壓制也就會越劇烈。
這些是教科書中不會告訴大家的。比如曹操對袁紹的態度,官渡之戰中,大家看曹操把袁紹說成啥樣了?外寬內忌、好謀無斷、見小利而忘義、謀大事而惜身……簡直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二百五。那好,請問袁紹既然如此爛泥扶不上牆,你曹操跟著人家袁紹混了幾十年又是為什麼呢?人家死後,你到人家墳頭去哭祭又是為了什麼呢?
文化人那張嘴,很多時候都是張口就來的,專挑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說。
曹操聯合潁川士族艱苦創業、當上北方霸主之後,他的位置變了,心態也變了。他已經不願意和荀彧等士族大佬商量著來了,他要做說一不二的真正霸主,或者直接說,他要天下徹底姓操,而不是他曹家人一輩子掛靠在漢室招牌之下生存和發展。
經歷赤壁之戰大敗的曹操,其實就徹底地變了,他覺得自己在有生之年一統江山再逼迫漢獻帝禪讓的機會已經很渺茫了。餘生已經不長,他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他要抓緊生命的尾巴去追求自我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誰敢成為我的攔路虎,我就敢弄死誰。
他發動關中之戰,其實就是用來給自己加九錫做鋪墊的,他要靠著巨大的功績強行把自己推到外臣所不應該達到的位置——稱公、稱王、甚至稱帝。
作為聯合創始人,潁川士族自然不希望曹操自此走上一條獨裁之路,所以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族集團便開始奮力反抗了。可曹操今非昔比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他並不懼怕控制了文官系統的潁川士族,所以他毅然決然地逼死了潁川士族大佬荀彧。此事的時間定格在212年,這一年,便是曹操公然和他的小股東們翻臉的一年。
翻臉後,曹操對於士族集團的態度其實很明確,兩條路:要麼成為我們曹家的奴才,要麼你們給我滾蛋。
針對士族集團根基極深的人才控制,曹操推出了著名的“唯才是舉”。啥叫“唯才是舉”?我曹操說這是個人才,他就是個人才,我曹操說這個人可以用,這個人就可以用。別用你們士族集團那套體系和標準來約束我、掣肘我了。“唯才是舉”是曹操與士族集團的戰鬥升級,他是要藉此打造自己的人才陣地和人事旗幟。
作為一個老闆,晚年的曹操是相當強硬的。基本上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曹操一輩子殺了很多士族名士,但都是從政治利益的角度出發的,而不是一些情緒上的一時喜好。比如前面提到的張松,他非常明顯地反感這個人,張松也遠比楊修要猖狂得多,曹操就沒有把他怎麼樣吧?比如官渡之戰投降過來的許攸,如果不是他得寸進尺處處進行政治對映,曹操也不至於殺了他吧,之前已經忍了他好多次了。比如名士孔融,如果不是孔融仗著他們孔家那塊招牌死死地捍衛著漢室正統,曹操其實也不一定會殺了他……所以說,大家如果覺得曹操僅僅是因為楊修喜歡抖機靈就殺了他,那是不夠深刻的。
另外,曹丕和曹植兩兄弟奪嫡,這種局面是曹操一手造成的,也就是他默許的。曹操其實是不會藉此去搞政治清算的。支援他哪個兒子其實都是支援他們曹家,他心裡是可以接受那些分別站隊的人的。只要這些人行為不是太出格,比如故意挑唆他們兩個兒子自相殘殺。所以說楊修之死是因為他支援了曹植而惹禍上身,也是子虛烏有的。畢竟,曹丕奪嫡勝出好幾年後,曹操才殺了楊修的,要殺早就殺了。
那麼,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可能跟他殺兒子曹衝的好友周不疑是一個原因。楊家作為士族集團的大佬,對他曹家一直不太感冒,楊修他爹楊修在建安初年就因為和曹操不太對付差點被殺。而楊修又太聰明能幹,跟自己的指定接班人曹丕又不是一條線上的人,這實在是後患無窮呀!假設曹操是讓曹植接班,還真的不會殺楊修。講白了,曹操殺楊修是幫兒子曹丕在清除政治障礙。
講了這麼多,其實是希望大家明白一個最淺顯的道理:成年人在重大利益面前,一般不會把個人情緒和喜好看得太重。只有那些啥也不是的人天天在說一些“寶寶不開心”的廢話,你對別人不重要的時候,你開不開心會變得很重要嗎?比如劉備,他就真的喜歡曹操看不上的張松嗎?不可能,劉備的道德標準比曹操高很多。但是他當時的處境不寬鬆,他沒有資格挑食,必須要裝作很享受的樣子把張松這塊粗糧先吃下去填飽肚子。
楊修死後,曹操去試探楊修他爹楊彪的態度,我把你兒子殺了,你們楊家還跟我硬氣不?還跟我犟不?楊彪怎麼回答他的?楊彪說:“我慚愧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到老了還要有老牛舐犢的感情。”曹操聽後臉色大變,因為楊彪的意思很明顯,你要殺我的兒子我阻止不了你,但我楊彪不是金日磾那樣殺子來討好主上的人,我是一個舐犢情深的老父親,我們楊家絕不會輕易屈服的。
曹操去世後,曹丕接班,曾多次徵辟楊彪入朝當太尉,但是楊彪依然不太給面子。包括曹丕特許他可以拄柺杖戴鹿皮冠上朝,他也沒有接受,還是隻穿著布單衣和皮弁入見。
漢末計程車族文人,其實有風骨的並不多,像司馬懿、陳宮、張松等等更是臭大街了,像楊修這樣的人,其實已是中上之人了。可遺憾的是,世人都在取笑楊修太得瑟,而看不到其精神上的可貴之處。
笑貧不笑娼,或許便是如此吧!
楊修被殺,楊彪那個倔強老頭決不妥協,導致曾經東漢的頂級豪門弘農楊家在經歷曹魏一朝後,到了西晉已經變成了一個二流士族,西晉初年的外戚、權臣楊駿便是他們的後代。大家不要錯誤地理解了司馬炎娶楊豔、楊芷兩姐妹為妻的背後含義。其實司馬炎在成年娶妻的時候,在司馬家的咖位並不高,頂級豪門的姑娘是不會優先給他選的,而是留給聲望和功勞更大的司馬師一脈的。門當戶對,就是如此現實。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大多數人在介紹歷史的愛恨情仇時,只是會羅列出簡單的因果,而不會把中間複雜的轉化邏輯呈現給大家。所以,大家經常會看到一些簡單而又荒唐的歷史故事,比如楊修愛耍小聰明,結果把老闆曹操給惹毛了,被咔嚓了。進而對映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某一句話沒說得讓大老闆滿意,大老闆就一定會讓自己生不如死。朋友們,一般的大老闆沒這麼無聊,也沒有這麼閒工夫、小心眼。
愛與恨、恩與怨的本質,其實是圍繞著利益而不是情緒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