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舸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每句成語的背後,都是一段流傳千古的典故,它們共同組成了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帶給人們啟迪與智慧。
“懸樑刺股”、“囊螢映雪”、“聞雞起舞”、“鑿壁借光”,這些用作勉勵孩子們好好學習的成語,大家小時候應該都聽說過,甚至對故事情節也能講出七七八八。
其中“鑿壁借光”應該是“爭議”最大的一個,許多人都調侃:“你看書也就罷了,還把人家的牆給搞壞了。”
玩笑話如此,主人公匡衡終究還是成為了勤學模範,只是,關於他學沒學成功、有什麼功績、結局如何,我的老師卻從來不曾提起,令人好奇。
世代為農,埋頭苦讀
匡衡的生卒年月已無處可考,但根據他擔任官職的情況來看,應該是西漢宣帝年間生人。
匡衡出身微末貧寒,家中世世代代都是農民,每天就守著一畝三分地勉強過活,他看著街上的富家子弟,心中難免升起嚮往和羨慕。
怎麼樣才能出人頭地,如何才能改變現狀,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唯有埋頭苦讀。
古時候並沒有全民教育,想要學習就要自己去買書,匡衡便趁著農忙的時候,幫別人做工賺些零花錢,或者是請求主家直接用書充當工錢。
當匡衡興沖沖拿著書回家後,卻猛然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時間,更沒有資本去追尋那個,對於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的夢。
因為白天需要下地耕作,匡衡只能在傍晚和深夜抽空看一會兒書,可當時沒有電燈,燈油又很貴,家裡的正常使用都要精打細算,哪還有多餘的供他看書用?
父母不說,匡衡自己又怎會不想,他拋下許多工作看閒書已經有很多非議了,如果還要家庭在為其付出更多,那還不如就老老實實種一輩子地。
又是一天傍晚,天邊的晚霞還沒散去,眼前仍有光亮,匡衡照舊翻開書,利用這僅有的光陰增長學識。
突然,無意中的一瞥,讓匡衡愣了一下,隨即臉上綻放出了笑容,那是在牆壁的一處裂縫中,竟然透過了一絲暖黃的燈光。
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碰巧匡衡家的鄰居富裕一些,經常點燈到很晚,剛好牆的角落裡,有一處不易察覺的縫隙。
匡衡連忙拿著書湊了過去,為了更清晰一點,他又拿著小刀,悄悄地把一部分颳得更大了一些。
就這樣,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夜深人靜,匡衡的學識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
研習經學,位極人臣
西漢選拔官員的途徑主要透過察舉制,也就是州縣長官向中央推舉轄區內的優秀人才,參考的標準基本上是“孝廉”。
要麼才能出眾,要麼飽含孝心、品德高尚,匡衡正是這樣的人。
察舉制在剛設立的時候,政治清明,地方官員尚且能夠秉公推薦,但匡衡所處的時代,寒門之子再想要獲得這樣的機會,基本上成為了妄想。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匡衡依舊憑藉著出色的能力獲得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隨著年齡增長,他開始跟隨講經的的博士進行學習,因為基礎打得好,很快就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還有了對《詩經》的全新理解,逐漸在儒生群體中聲名鵲起。
在當時學者中流傳著一句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是,只要讓匡衡來講《詩經》,聽課的人都會眉頭舒展,心曠神怡。
西漢王朝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生和儒學的地位就逐日增高,於是博士的學生擁有了透過考試擔任官職的可能。
匡衡經過九次考試,才終於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文學卒史的差事,雖然官不高,但是他在學界早已有了一席之地。
就連太子劉奭,也聽說過匡衡的名字,並且十分喜歡和欣賞他的觀點。
公元前48年,漢宣帝病逝,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元帝從小就和儒生混在一起,深受影響,性格寬仁,曾多次反對父親對大臣採用過重的懲罰。
尊崇儒學是為了統一思想,可是管理國家如果僅依靠儒學,同樣會讓天下大亂,“霸王道雜之”是西漢皇帝長期採用的模式。
元帝繼位後,將這個傳統直接拋棄了,宣帝在世時,就曾經對兒子喜好儒生產生過深深的憂慮,還做出了一個不詳的預言:“亂我家者,太子也。”
這對於西漢王朝來說,是一個由盛轉衰的開始,但對於精通儒學的匡衡來說,卻是一個一飛沖天的大好機會。
在漢元帝的傾心關照下,匡衡從郎中、給事中,一路當上了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除此之外,漢元帝還一有空閒,就會找匡衡來到宮中,為自己講解詩經,共同探討文學。
和皇帝成為好哥們,還用發愁富貴嗎?
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去世,匡衡很自然的接替上位,正式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因為元帝對其十分信任,朝政幾乎都是由匡衡辦理,他也因此成為了憑藉“明經”成為一代權臣的代表,後世還有人將匡衡譽為“權臣之祖”。
深陷醜聞,庶人而終
明面上匡衡好像已經位極人臣了,但是,在陰暗的角落中,同樣是在皇帝身邊,還有一位備受寵愛的宦官,名叫石顯。
石顯從漢宣帝時期就進入王朝中樞,到元帝時期更是成為了中書令,他任人唯親,在皇帝生病臥床期間,完全掌握著全國政務的決定權。
因為石顯的勢力根深蒂固,又有皇帝作為後臺,大臣們一般都不會去碰這個黴頭,匡衡當上丞相後,也同樣無可奈何。
大將軍蕭望之曾經因為上書彈劾,一時惹怒了石顯,漢元帝毫不在意,竟然任憑石顯等人迫害對方,蕭望之最終被逼自殺。
漢元帝去世後,漢成帝繼位,沒有了皇帝的支援,石顯的處境頓時變得危險,匡衡也抓住機會,向新君獻上了自己彈劾奏章。
石顯當即被免官,發配回鄉,並在路途中鬱鬱而終,而扳倒石顯,也成為了匡衡在任上為西漢王朝做出的最後的貢獻。
老對手離開朝堂不久,匡衡自己也受到了許多人的舉報,說他貪汙受賄,私佔土地。
原來,隨著官位越做越高,花花世界迷人眼,曾經飽讀經書,品德高尚的匡衡也沒有承受住誘惑,竟然藉著地方官員的失誤,為自己多謀來了4萬多畝土地。
這件事情還沒講清楚,匡衡的兒子匡昌又在酒後放蕩,揮劍殺死一人,隨之被捕入獄,屬於是歷史版的“坑爹”了。
然而還沒完,一個兒子坑還不夠,小兒子在見到哥哥被抓,心中十分不滿,竟然找了幾個手下前往劫獄!簡直是無法無天。
面對一件又一件的糟糕事,匡衡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主動向皇帝請求了辭官待罪。
一切查明後,匡衡被貶為了庶民,不久便病逝了。
匡衡又重新回到了那個兒時熟悉的田間,但他的人生卻不能從頭再走一遍了。
如今的人們不得而知,匡衡在失去所有的榮華富貴後,是否會感到後悔,是否會寧願種一輩子地。
但可以知道的是,如果堅守不住本心,匡衡的悲劇只會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參考文獻:
【1】《漢書,匡衡傳》
【2】《西京雜記》
【3】《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
【4】《漢書·佞幸傳》
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