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瓜田李的猹
編輯 | 沐語紀史
長頭髮,濃眉毛,絡腮鬍,外表看他是一個粗獷大漢,實際卻幹著能工巧匠的活。
他的一雙巧手,讓即將落寞的實體書籍搖身一變,成為了絕美的奢侈品。
在數字化盛行,人人都捧著電子書看的年代,他卻反其道而行之,想要撐起實體書籍的一片天地。
為此,他放棄了自己航天專業的鐵飯碗,一頭扎進書的海洋,花費13年的時間苦心鑽研一項手藝。
沒有經驗,沒人支援,更沒有收入,他硬是靠著吃饅頭就鹹菜,堅持鑽研,將這項失傳千年的技藝掌握在了手中,成為80億人中的獨一份。
與書的不解之緣
青年名叫張曉棟,出生於河北張家口,父母是普通工人,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打工。
雖然不是書香門第,但張曉棟的父母都很喜歡讀書,家裡有一間庫房堆滿了父母買來的書籍。
每當父母出去工作時,無聊的張曉棟就會鑽進庫房,拿幾本書出來看,這也是他小時候打發時光的唯一方法。
但由於年齡太小,很多書張曉棟都看不懂,只能勉強看看書上面的插畫,即便這樣,張曉棟還是很滿足,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
書上面工整的文字,精美而恰到好處的配圖,也讓張曉棟感覺到了書籍的魅力,讀書時,張曉棟焦躁的心總是能歸於平靜。
就這樣,張曉棟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到了能上學的年紀,他也喜歡獨來獨往,在大學裡,圖書館成了他最喜歡的地方,一待就是一整天。
長久的接觸書籍,張曉棟突然想知道書籍是怎麼製作的,帶著這個疑問,他看了幾部關於制書的著作,一下子就被其中的方法吸引了。
但他也沒想過從事制書方面的工作,畢竟自己沒一點經驗,而且這和自己的專業一點也不對口。
2006年,張曉棟從瀋陽航空工業學院畢業,還在對口專業找到了鐵飯碗,但他始終割捨不了對書籍的熱愛,於是轉頭去了一家書籍印刷協會工作。
特殊的2008年,他選擇逆流而上
在協會中,張曉棟接觸到了很多書籍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對於書籍的認識越來越深。
2008年,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帶動了不少電子產業,很多人選擇數字化發展,但張曉棟卻反其道而行之,看著電子書逐漸成為主流,張曉棟想要做點什麼,讓實體書也有一席之地。
他覺得書籍是立體的,讀者開啟一本書,應該能感受到眼、耳、鼻、舌、身、意的全方位體驗。
可他一時間又找不到方法實現這種構想,直到有一天,他偶然看見了一種傳統的書籍裝訂方法。
這種方法叫龍鱗裝,是一種古老而又小眾的書籍裝訂形式,甚至很多專業人士都沒聽說過,但張曉棟卻看的如痴如醉,這正是他苦苦追尋的書籍裝訂形式。
龍鱗裝又叫旋風裝,是古代的一種書籍裝幀技藝,它起源於唐朝,書中記載,唐朝的書籍裝訂方式大體有三種,分別是卷軸裝、蝴蝶裝、龍鱗裝。
卷軸裝比較常見,就是將整幅書信或畫作規整在一起,然後兩端接上圓柱軸,最後將其捲成束即可,現在很多古籍也採用了這種裝訂方法。
蝴蝶裝始於唐末,《西遊記》中唐僧師徒拿的通關文牒,其裝訂方式就是蝴蝶裝,在那個年代算是為數不多的硬裝書,其書頁翻起來就像一隻翻飛的蝴蝶一般,因此得名。
至於龍鱗裝,則是一門極為冷門的技術,所會之人很少,因為它專供皇家使用,在民間幾乎絕跡。
從規定上就能看出來,龍鱗裝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格,都要比前兩種更厲害,皇家專用自然用最好的。
這種裝訂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以長紙做底,書頁鱗次有序的相互交錯,彼此之間黏貼在一起,收起來是一個完整的卷軸,外表看起來也平平無奇。
但是一旦開啟這個卷軸,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眼前的書彷彿活了一般,書頁隨風飄起,好似龍鱗翕動,在規律之間呈現一種立體之美。
由於技藝要求高,而且只能用於皇家,所以歷史上關於龍鱗裝的方法記載很少,可以說基本絕跡,流傳下來的只有隻言片語。
張曉棟瞭解後,也知道這項技藝的難度,可他就是要做常人所不能做,為了給實體書附上靈魂,他選擇迎難而上。
苦心鑽研13年
張曉棟雖然接觸了不少書籍的裝訂,但是對於龍鱗裝來說,他也是純門外漢,只能去請教一些書籍裝訂的前輩。
因為不認識老師,他只能厚著臉皮去拜訪,經常站在門外一等就是好久,而這些前輩知道張曉棟願意傳承這種古老技術後,十分欣慰,願意教他和他一塊摸索。
漸漸的,張曉棟就有了初步構思,於是他決定嘗試製作。
第一步他要選擇紙張,古代龍鱗裝一般選擇的紙張較硬,可以兩面書寫,但張曉棟卻想選擇柔軟一些的紙張,這樣書籍會更輕盈,翻頁時也會更好看。
他買來幾十上百種紙,探究其柔軟度和著墨程度,為了尋找最適合的材料,張曉棟費掉的材料都有一屋子那麼多,七八個月後,他才找到一種合適的紙。
開始製作時,他又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好不容易做成的東西,經常因為一個步驟就會毀於一旦,因為龍鱗裝不允許有一點褶皺。
一把尺子,一把刀,一支尺子,一根筆,張曉棟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耐下心來製作,終於,在他的努力下,最後的熨燙和貼上工作完成了。
可這個作品他並不滿意,他要精益求精,日復一日下去,張曉棟沒了工作,沒有人支援,沒有人理解,沒有收入,只能靠吃饅頭,吃鹹菜生活。
但他依舊要堅持做龍鱗裝,他只專注於手中的吹風機,還有翹起的書頁,終於一次次練習後,張曉棟孰能生巧,掌握了龍鱗裝的竅門。
13年的時間裡,他只做了7本書,幾百頁的紙張,貼上有序,0.1毫米的誤差都不能有,在他製作最得意的作品時,通常還要帶上手套,完成複雜的50多道工序。
張曉棟還將古今結合,升級了龍鱗裝,400斤重的《紅樓夢》、8米長的《金剛經》等等,都是他帶給世界的寶藏。
結語
如今張曉棟被認定為唯一的龍鱗裝非遺傳承人,獲得了2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世界上沒有人能復刻。
在他做展覽時,作品依次開啟,宛若游龍,很多外國人表示,雖然看不懂書中的文字,但是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感受到這項技藝的精美,以及背後辛苦的付出。
張曉棟覺得這就足夠了。
如果喜歡本期節目,煩請點選“關注”,既方便瀏覽往期作品,也不錯過下期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於網路,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資訊來源與參考:
1.廣東共青團,2022-04-11,《他花13年掌握的中國手藝,全世界沒有第二個人會…》
2.央視網,2022-09-29,《人物·故事:“復活”龍鱗裝·張曉棟》
3.澎湃新聞,2022-04-02,《放棄鐵飯碗,全世界只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4.央廣網,2017-08-21,《千年“龍鱗裝”重現 百米紅樓夢首次驚豔雅昌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