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過年,不知道為什麼,好像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有這種感覺的人,想來不只是寫這篇文字的我,還有正在讀這篇文字的你。記憶中的過大年,總是很讓人興奮,也很熱鬧的一件事。現如今,好像僅剩下了聊勝於無了。
原因到底在哪裡?
有人說是因為年紀大了,有人說是因為生活好了……諸如此類。要是這麼說的話,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然而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妨先來看看古時候人們過年時的這3件事。
節假
“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唐《假寧令》
唐玄宗年間規定,元正也就是春節,放假7天。而且這7天假,是春節前3天,春節後3天,一點也不怕放了假,卻沒時間趕回家過年。
更重要的是,不調休。
到了宋朝的時候,不但有這7天的法定假期,公務人員還有“封印”假期。
何謂“封印”假期?
就是官府的印綬等憑證,都用封條封上再鎖起來,表示不再辦公了。
到了清朝,“封印”假期更加明確。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
至於什麼時候開印辦公?則要等到來年的“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的某一天。這麼算下來,清朝時的春節假期,足足有一個月。
如此假期,想沒有年味,估計都難!
饋歲
“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
——宋《東京夢華錄》
從冬至日起,再窮的人家,也開始縫製新衣,籌備過年的飲食。據《夢粱錄》記載,進入臘月後,則“鹽豬羊等肉,或作臘、法魚之類”。
除了過年,籌備這些吃食,還有一個用途。
南宋末年,有一個人叫周密,寫了本書叫《武林舊事》。武林為當時杭州的別稱。書中這樣記述:
“臘月後,路上可見挑擔者送酒肉。”
這就是三國時便時興的“饋歲”,南宋時稱之為“送年盤”,也就是現在的送年禮。不過和現在比起來,這些年禮可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再加上當時車馬也慢,親朋熱友好不容易見了面,又是春節將近,少不了推幾次杯、換幾次盞……
光這一份熱絡,年能過得沒年味嗎?
宴嬉
“如天降瑞雪,則開筵飲宴,或乘騎出湖邊,或遇晴明,則邀朋約友,夜遊天街。”
——宋《夢粱錄》
臘月雖然沒什麼節序,可因為假期長,當然就得自己找點樂子了。於是,一下雪就有由頭了,可以邀上親戚朋友一起吃吃喝喝,也可以找個湖邊,欣賞一番“湖山雪景”,再用臘雪煎個茶……
這一份情趣,雖在人間,卻已是天上。
實際上,也不一定非要下雪,趕上個晴朗的天氣,與三五好友逛逛街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即便是晚上也不乏熱鬧。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一進入臘月,街市上便熱鬧了起來。且不說各種售賣,夜間的燈火也越見繁盛,還有秧歌隊、舞獅隊及各種雜耍,整個晚上都消停不下來。
所以說,過年過什麼?
無非就是一個“閒”字,一個“人”字。只要有了閒情,有了人情,這年能過得寡淡無味嗎?
不論什麼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