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桂林不斷挖掘歷史文化底蘊,突出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桂林特色,用好本地優勢資源塑造更多“桂林經典”,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取得累累碩果,打造了充滿桂林特色、桂林味道、桂林風采的“桂林經典”品牌。
灕江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百里灕江,山水畫廊。灕江的水以“靜、清、綠”名揚四海,灕江的山以“奇、秀、俊”聞名中外。灕江,繪就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麗畫卷,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之集中體現,是大美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自然遺產。
象鼻山
形若巨象,半枕灕水的象鼻山見證了桂林山水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與時俱進,是桂林的城徽,也是桂林山水的象徵。“漓山之英、灕江之靈”的水月洞,中秋之時,天上月、洞中月、水底月相互交織,清俗絕倫,被譽為“中國最美賞月地”。洞內唐代韓愈“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石刻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山與水的完美融合。
龍脊梯田
2300多年來,在龍脊的崇山峻嶺間,世世代代的龍脊人,篳路藍縷,開拓了地勢和規模冠絕華夏的梯田景觀,梯田線條行雲流水,規模磅礴壯觀,其地勢之高、規模之大、形態之美、世所罕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梯田原鄉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桂林環城水系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環城水系集中體現了中國城市人居環境和山水境域的營造智慧,再現了桂林古城獨特的山水入城、依山取勢、臨水佈局、城景交融的特色,實現了“山—水—城—文”的巧妙結合,是中國城市水系改造工程和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典範,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城市水系休閒旅遊開發的樣板。
靈渠
連線湘江灕水的咽喉要害,一條靈渠成就了中國統一大業,更顯示先人們開山引河的智慧。溢洪流,調分量,通漢壯。它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是古代嶺南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交融的水上動脈,通江達海的節點樞紐。水街水清,靈渠有靈。它是世界古代山區越嶺運河工程的傑作,人類文明長河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運河之一,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和民族文化瑰寶,也是生生不息流淌在逶迤越嶺間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桂海碑林
“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起於東晉的桂林石刻,堪稱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作為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同時也是廣西唯一一座石刻專題博物館,桂海碑林猶如一部鮮活的歷史,鐫刻著桂林乃至廣西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遊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
印象·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將劉三姐文化、灕江風光與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相結合,開創了全球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樹立了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融合創新發展的標杆,成功繪製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是桂林、廣西乃至全國的文化旅遊名片和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視窗。自2004年公演以來,演出8000多場,接待2000多萬人次,一直保持著影響力最大實景演藝市場地位,激活了陽朔旅遊夜經濟,促進了桂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堪稱國內文化產業成功運作的典範和世界旅遊演藝行業的傳奇。
陽朔西街
陽朔西街,一處沉澱了千年光景、歷史人文、新古共榮、活力繁華的街區,有厚重深沉的青石板路,帶著時間痕跡的古樓、青瓦和白牆,以及四周絕美的喀斯特山水風光,讓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構成了一道茶與咖啡奇妙相遇,竹筷與刀叉完美配合的獨特風景,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規模龐大的“外語角”,展現出中華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友好包容以及自身強大的生命力。
桂林米粉
一瓢灕江水,一碗桂林粉。悠悠灕江水成就一碗桂林米粉,它是人間煙火、百姓味道,也是鄉愁記憶、人生百味。它承載了桂林地域文化的特點和風味,是桂林山水之間的美食瑰寶!桂林米粉既溶於民間,也入得宴會大堂;既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也榮登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榜單。它解桂林人思鄉之愁,鎖八方來客味蕾記憶。
恭城油茶
傳八桂茶韻,揚非遺傳奇。恭城油茶濃香撲鼻、辛辣回甘、餘味無窮,具有提神醒腦、消食健胃、祛溼避瘴的功效,被譽為“中國咖啡”,其製作技藝及其習俗(瑤族油茶習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廣西特色”和“桂林經典”,是恭城瑤鄉人民的“長壽秘訣”和“待客之道”。瑤族美食,經典傳承,一碗“人世間的煙火”,一項“舌尖上的非遺”。恭城油茶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名滿八桂、享譽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