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八百里洞庭,號稱中國第一淡水湖,現在居然淪落成了“一條河”?為何洞庭湖會城如今這樣?背後的“罪魁禍首”又是誰?
這還要從洞庭湖輝煌的當年說起。
八百里洞庭,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樣的?
回溯到遠古時代,洞庭湖所在的整個江漢平原都是一片巨大的水域,被稱之為“南海”。
先秦時期,洞庭湖所在地和周邊湖泊共同被稱為“雲夢澤”,洞庭湖究竟是何時命名的已不可考,最早有關於他的記載便是屈原所描述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秦朝至漢晉時期,原先的長江北岸泥沙淤積,原先流往雲夢澤的河流紛紛改道,只能向洞庭湖匯入,東晉時期洞庭湖已擴大至五六百里。
唐宋時期,南方經濟開始發展,國家和人民對於長江的治理也更加重視,這時候的雲夢澤已經成為了陸地良田,洞庭湖地區就成為了洪水引流的目的地。
於是在人為的干預下,洞庭湖吞併了其他周邊的湖群,真正成為了“八百里洞庭”。
到了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含沙量暴增,洞庭湖沿線成為了地上河,長江南岸由於快遞出現了四個河口。由於泥沙的淤積,洞庭湖湖面也在被迫擴大,到了道光時期,洞庭湖面積一度達到8000平方公里。
然而極盛轉衰,近代以來,在短短的100多年時間中,洞庭湖迅速萎縮,到了2023年,洞庭湖面積只剩下2691平方公里。
新中國成立後, 雖然黨和政府對洞庭湖周邊治理十分重視,但泥沙淤積已經使洞庭湖走上了一條分解的不歸之路。
所以現在我們透過衛星影象,就可以看見在枯水期時,原本浩瀚無波的洞庭湖看起來就像一條寬寬的河道一樣,失去了湖泊原本的樣貌。
為什麼近年來洞庭湖會萎縮那麼多?
自然界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消亡的整個過程,洞庭湖也不例外,在百川會湖的同時,洞庭湖也接納了大量的泥沙。
唐宋以來,南方經濟開始發展,這也就導致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日益加劇,流入洞庭湖的泥沙也日漸增多。
日積月累之下,大量的泥沙使得湖床不斷抬高,一開始會是湖面向外擴張,呈現假性的巔峰,事實上從這兒開始就已經是湖泊走下坡路了。
相比於其他湖泊來說,洞庭湖的泥沙淤積尤為嚴重,多條湖泊流入洞庭湖,但只有一個對外流出口。河流帶來的泥沙或者洪水氾濫導致的大量的泥沙沉積於洞庭湖底。
由相關資料顯示,長江和四條水系每年流入洞庭湖的泥沙達到了1.3億m³,但是從城陵磯口向外輸出的泥沙才只不過佔了其中1/4,這導致洞庭湖內每年都要沉積1億m³左右的泥沙,比鄱陽湖多了十幾倍。
近幾十年間,泥沙淤積的後果得以顯現,三峽大壩的建成使得入湖水量減少,也導致湖水對於泥沙的衝擊能力減弱,最終洞庭湖開始向南向東侵蝕,基本失去了調蓄功能。
除了泥沙沉積之外,洞庭湖區域的圍湖造田也是洞庭湖面積急速削減的主要原因。
從唐宋以來,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洞庭湖流域周邊人口劇增,人多地少的矛盾衝突日益顯現,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當地居民只能向湖泊索要良田,耕地。
從明代起一直到20世紀末,洞庭湖周邊的圍湖造田活動從未中斷,洞庭湖周邊甚至有個縣的主體。都是透過圍湖造田得到的。
明朝開始,洞庭湖,鄱陽湖兩地成為了天下糧倉,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這與當地的圍湖造田活動是分不開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開始興起,洞庭湖大面積萎縮後引發了嚴重的後果,也讓相關政府和人們認識到了圍湖造田所帶來的危害,開始對洞庭湖進行了治理,圍湖造田現象才得以杜絕。
洞庭湖還能回到原來的狀態嗎?該怎麼做?
當前再現“八百里洞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存在很多難點和矛盾,未來並不排除洞庭湖消失的可能性。
首先,洞庭湖內部泥沙淤積嚴重,人工清淤工程也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展開的。一方面,清淤工程所增加的庫容相當於整個洞庭湖來說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清淤工程還非常容易破壞洞庭湖的生態環境和周邊河道形成的固有格局,容易引發災難。
其次,洞庭湖周邊的城鎮已經實現了快速發展,如果退耕還湖,那麼勢必就需要開展移民工程。據資料統計,洞庭湖周邊平原居住了近千萬人,想要移民何其困難。
最後,洞庭湖平原作為我國排名前列的糧食生產基地,當前乃至未來仍然承擔著保護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任,想要大面積清退是非常困難的。
當然,洞庭湖作為長江沿岸的一顆明珠,自然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保護,那麼如何平衡洞庭湖與周邊環境的關係,值得去思考。
想要恢復800裡洞庭,已不太可能實現,但改善洞庭湖的生態環境還是能夠做到的。當前湖南省各界對於洞庭湖建設主要形成了四種對策。
第一,在洞庭湖流域建立水利樞紐工程,這一方案已經上報給中央有關部門。第二,挖掘人工通道,迫使西洞庭湖澧水下游實現與長江互通,增加湖泊自身的清淤能力。
第三,對於鄱陽湖流域的河道湖底進行清淤,首先從長沙至岳陽的湘江河道開始,透過這種方式擴大洞庭湖的蓄水量。第四,徹底進行退田還湖工程,將洞庭湖水域面積擴大至4000平方公里以上。
在其中,筆者認為這一方法是最有效的,不僅能夠恢復洞庭湖的浩浩蕩蕩,解決湖水生態危機,還能夠與周邊城鎮相結合,共築中國夢。
如何實現退耕還湖?
實現洞庭湖的面積擴大化呢,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將大通湖內部的兩個垸區打通,形成一個面積達到1400平方公里的蓄水湖,這樣能夠使整個洞庭湖面積擴大到4000平方公里以上,增強自身的蓄水調節功能。
相信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和生態環保理念的進步,洞庭湖流域能夠發展成湖鎮和諧的美好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