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
這是當今網際網路上流傳甚廣的一句詩,其意思是,宋明之後,中華文明的傳承就斷絕了。諸位一看就知道這句話用心險惡,意圖割裂當代中國人和華夏文明的聯絡,典型的漢奸之語!
然而,在百年前東京大學的演講廳,卻有一位老人說出了比此詩更甚的話語:“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更令人驚訝的是,訊息傳到中國,學術界卻無一人罵他是漢奸,只因為他叫辜鴻銘,他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明的復興與日本》
辜鴻銘是誰?他的話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一、清末第一狂儒-辜鴻銘
1917年,一個留著辮子的清朝遺老走上了北大的講堂,但他不教四書五經,也不教經史子集,教的卻是無比正宗的英國文學。
這個遺老就是辜鴻銘,一個鐵桿的保皇黨,傳統道德的捍衛者,支援一夫多妻,裹小腳等陋習。從外觀之,就是一個垂垂老矣的封建腐儒,清朝遺老。
任誰也不會想到,這麼一個老朽腐儒,卻是13個歐洲博士學位的獲得者,精通英法德拉丁等9種語言,翻譯過《論語》《大學》《中庸》,且收到了英國歐洲學界的一致好評。
辜鴻銘並非是中國土生土長,而是一名馬來西亞華裔,在29歲才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在來華之前,他遊歷過歐洲諸國,充分見識過西方文明的強大,卻堅持認為中華文明高於西方。
來到中國後,辜鴻銘投身洋務運動,做翻譯工作,由此也開啟了他一生的事業:“寫文章罵西方,翻譯中文典籍,向西方證明中華文明的偉大。”
相比起當時國人對於西方的畏畏縮縮,辜鴻銘則是毫無顧忌,一方面寫書傳播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不斷抨擊西方社會弊病,將那些傲慢,自詡文明的西方人罵的無話可說。
在清末的一眾學者中,辜鴻銘的民族自信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他雖然迂腐,但其愛國心是不用質疑的。
因此,就“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這句話,不能簡單的當做叛國之語,需要深究它的時代背景,才能理解辜鴻銘為何會有如此發言,並能夠以當代人的視角去反駁他!
二、令人豔羨的強鄰
為什麼愛國者辜鴻銘會說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為了不斷章取義,讓我們把目光放到這場講座上來,看看辜鴻銘到底意指為何?
實際上,說出這句話之後,辜鴻銘就用一大段篇幅去解釋了,簡述他的意思就是:中國人在唐以後,逐漸失去了進取尚武的唐人精神,而日本則是這種唐人精神的繼承者。
站在當代人的視角上看,這句話當然是無稽之談,漢唐精神由古至今,從來沒有斷檔過,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抗法援越戰爭,都證明了中國人的武德充沛,不好戰但也不怕戰!
但辜鴻銘不知道這些,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1924年,中國內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且自1840年以來,對外戰爭基本沒勝過,割地賠款喪主權,到了民國還要賠清朝的債。
反觀日本這個蕞爾小邦,卻僅僅用了四五十年的時間,就從和中國一樣的積貧積弱,列強欺辱,變成了打敗俄國的新列強,這種快速崛起的態勢,在當時的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而且當時的日本還沒有完全展露開它野蠻的本性,對外一副東亞代言人的模樣,積極幫助中國革命,收納中國留學生,一副黃種人救世主的模樣。
自甲午慘敗之後,中國就興起了一股“以日為師”的風潮,學習日本改革崛起的經驗教訓,以富國強兵,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由此來看,辜鴻銘讚頌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有唐人的精神,一方面是讚歎其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則是對國人的哀其不爭,怒其不幸,希望刺激國人奮發向上。
此外,日本的維新道路也更符合辜鴻銘這個保皇黨的胃口,君主立憲保留了天皇,引進西方體制和技術的同時,堅持自身民族特色,不全盤膜拜西方。
而變革不徹底,大量封建思想殘餘,武士道忠君,階級觀念留存,這種明治維新中讓人詬病的缺點,在辜鴻銘看來,卻是最好的改革範例,因為他本身就是個保皇黨,忠君愛國正對他胃口。
所以說出這樣的話來,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真正的中國人?
讓我們回到這句話上來,辜鴻銘說的這句話對嗎?日本人真正繼承了漢唐精神?他們是真正的中國人嗎?
答案顯而易見,日本人就是日本人,從來不是中華精神的繼承人。在日本侵華之後,打著這個中日一家稱號的,有一個算一個,全是賣國求榮的漢奸!
首先,近代日本和漢唐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一個是大一統文化圈的朝貢體系領導者,一個是現代殖民體系的擁躉,其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完全不同的,更遑論精神!
漢唐尚武的精神,是邊疆強鄰環伺,必須以武止戈,匈奴,南蠻,突厥,回鶻,吐蕃,這一個個人類歷史上的大遊牧民族,激發著中華必須奮進,守衛邊疆。
近代日本則完全不同!其國內早已統一,變法之後也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國防實力,但他卻不滿足,窮兵黷武,實行軍國主義路線圖謀中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
更可恨的是,由於思想解放的不徹底,導致日本軍隊就是一個披著現代文明皮囊的野蠻隊伍,攻城,屠殺,姦淫擄虐,無惡不作。
旅順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等多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屠殺行為,中國上百萬同胞慘遭殺戮,完全展現了日軍殘暴的本性。
這和漢唐那種大氣包容的精神相干嗎?只不過是一朝小人得勢罷了!
其次,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信條,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對國人的崇高讚譽,這些珍貴品格,日本這個民族哪點繼承了呢?
宋朝時,名相司馬光就曾對日本做出過評價:“倭國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重末節而無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冦,弱必卑服。”很形象的概括了日本人的民族特徵。
客觀來說,筆者並不認為這是對日本的貶損,而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換句話說,這是島國的通病。
因為地域狹小,所以眼界狹窄,只知道學習大國的外相,淺層的禮儀文化,並將之奉為圭臬,但內在的大氣與胸襟並沒有學到,或者說,在島國上,根本產生不了那種俯瞰萬里江山的豪傑氣。
這是資源所決定的,四面環海,多山地,自然災害還多,導致糧食總量不足,人民只能為了那口吃食去爭來爭去,在國內搶不過,也就只能出海碰運氣,當倭寇了。
可以說,在古代,日本的問題是無解的,人多地少,貴族們也就能吃上一晚白米飯,配上個醬汁鹹菜,奢侈一點的再加上點魚乾,也就如此了,當今日本人的小飯量就是長期物質匱乏形成的習慣。
到了近代,趕上工業革命的快車道,日本本可以以海運興國,但其歷史慣性還是去搶去奪,也就加入了殖民大軍,最後落得個兩顆原子彈洗地,只能說有因有果罷了。
四、結語
島民和大陸民終究還是不一樣的,辜鴻銘困於時代的風波,看不透日本的本性情有可原,但作為當代中國人,如果還要數祖忘典,鼓吹“漢唐風骨在日本”那就是純純的崇洋媚外,自貶自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