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被稱作“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毀於英法聯軍的鐵騎之下。愚昧的侵略者們將美麗的圓明園毀於一旦,每一位初次聽到這個史實的中國人們都無一例外地露出了惋惜的神情。
關於圓明園最初的原貌,我國的考古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地修復並對圓明園遺址以及其周遭的地區展開勘察,希望能找到一些圓明園在毀滅之前的寶貴文物。
不負眾望的是,我國一眾學者們的努力終究是沒有白費的,在圓明園被摧毀後的第一百五年後,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在圓明園遺址及其周遭的地區搜尋到了超乎50000件珍貴的歷史文物供以研究。
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圓明園神秘的面紗吧。
“圓明園計劃”正式啟動
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就組建了文物修復處負責對圓明園中的倖存的文物進行修復,但是修復圓明園是一件大工程,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工的,文物工作人員們都毫無例外地做好了長期奮戰的心理準備連周遭的池塘都沒有放過。
一直到2014年的一天,文物修復小組的成員們從圓明園附近的池塘裡挖出了一個又黑又沉的“大傢伙”。
在經過文物專家們全面的清理後,“大傢伙”終於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原來這是一個金屬材質的工藝擺件,文物專家在對它進行復色處理後發現這是一個銅質象首,根據象首的不完整程度,文物修復專家們推測這是從某件青銅器或是青銅鼎上脫落下來的。
這個被侵略者中途遺落的象首對我國考古界而言有著巨大的研究意義,不僅有助於我國的專家學者們探索清朝的銅製工藝,還能助力於我國學者們對清朝的雕刻技術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在第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圓明園遺物被髮掘出來後,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掘出了超過50000件的珍貴文物。
世人只知道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的鐵騎所毀,卻不知圓明園並非只是一座園林,而是三座園林的統稱,被稱作圓明園的這三座園林分別是長春園、綺春園和圓明園。根據相關領域專家的統計,圓明園的總園林面積高達358公頃,其中僅僅是圓明園這一座園林的面積就高達了250公頃。
作為“萬園之園”圓明園的屈辱史
縱觀圓明園的修築歷史我們可以得知,圓明園正式修建於十八世紀初期,在那個時代就已經能修築出如此精美的園林,足以看出我國古代在園林構造上的精湛技術。
作為清朝皇帝無數行宮中的一個,圓明園在地位上並沒有什麼獨特的意義,日理萬機的皇帝也只會在酷暑時節或者特殊場合來到圓明園避暑或是暫住。
根據史學家們的研究,後世得知在雍正年間圓明園就已經有超過620座古建築,當時的皇帝就算是一天換一個行宮住也需要半年才能將圓明園裡的全部宮殿都住一遍。
作為最恢弘大氣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各項建築都體現出了清朝雍正年間的最高水準。被後世稱為“勞模皇帝”的雍正時時非常得勤奮,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為國家大事而操勞。
雍正的工作狂屬性導致了這個原本為避暑而設立的園林到後期也逐漸有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色彩,在雍正皇帝政務繁忙的時候有不少的大臣都會趕到圓明園內洽談政事,此番景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圓明園在故宮各型別園林中的地位。
到了乾隆皇帝年間,圓明園的風格突然就有了極大的轉變。
清朝的乾隆帝是位非常開明的皇帝,他對一些來自西方的事物以及西洋的風格建築很感興趣,於是乾隆皇帝就請來了幾位西方國家很有名的建築大師前來對圓明園進行了二次擴築在乾隆帝的鞭策下,圓明園最終被修築成了一座極具中西方特色的國際化園林。
倘若圓明園能綿延至今,不僅會成為中國的瑰寶,更會成為世界園林建築上的一大里程碑,同時也會有許多外國友人們慕名而來。
圓明園綺麗瑰秀,是故宮眾多園林中的“萬園之園”,這樣的觀點是不存疑的,可惜正是由於它的光芒太過於耀眼,如此才會更容易招惹來殘忍的侵略者們貪婪的目光。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臨的時候,可惡的侵略者們趁火打劫,趁著清政府內外交困,將我國寶貴的文物們紛紛洗劫一空,偷走了我們的歷史與記憶。
這些掠奪我國珍貴文物的傢伙們,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
由英國和法國組成的侵略聯軍們不僅沒有放過任何一個珍貴的文物,更是在盜竊我國國寶之後將圓明園毀於一旦,這樣一座兼具東西風格的集大成之作就這樣被摧毀於1900年的一場熊熊大火之中。
都說法國人氣質優雅,喜愛收藏的這項特質是國際聞名的,只是對於這一特質的理解始終是具有兩面性的,法國人喜愛收藏是可以陶冶其情操,但是毫無底線和原則地掠奪中國的國寶卻是卑鄙至極的行徑。
據說法國的蒙託邦將軍帶著頭從我國的圓明園盜竊文物,被蒙託邦將軍盜走的中國國寶們數不盡數,連十座馬車都承載不下,蒙託邦甚至還僱傭了專門負責運輸中國國寶的搬運工來幫他將偷來的中國國寶們運往海外。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用卑鄙手段盜走了無數中國國寶的蒙託邦將軍卻還是捨不得從圓明園離開,非得要將中國琳琅滿目的國寶抱個滿懷才肯走。
圓明園本是所有中國人心目中的瑰寶,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圓明園最終消散於了歷史的硝煙中,這樣的一段歷史是所有中國人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痛。
圓明園工程的修復往事
修復歷史也是修補記憶,修復圓明園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場修補民族記憶的旅途。
關於圓明園的修復工作開展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具體地來講就是在十年文革後的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有許多優秀的文物修復型人才不得已四處零落,可是在得知祖國準備重新修復圓明園時,這些業界的專業人才們卻選擇了再次挺身而出。
在“圓明園計劃”開啟後,起初只有二十八個專業性人才選擇加入其中,為圓明園的修復工作而努力奮鬥。他們這群人拿著鋤頭鏟子一挖就是一天,那時的大型挖掘機還並不普遍,考古勘察的條件是十分艱苦的。
但是這二十八名英勇的戰士們卻並沒有被當下艱苦的條件所嚇到,工具不足就用人力,人手不足就延長工作的時間。在圓明園修復小組成員的努力之下,圓明園的漢白玉塔和流杯閣基座等物件都一一從圓明園的池塘中挖掘而出。
考古學家們對圓明園所展開的文物發掘工作一做就是八年,一直到1984年時才展開了“圓明園計劃”的第二階段——圓明園建設工程。
在這一階段有許多的負責工程建築的師傅們也加入到了“圓明園計劃”中,在這一階段裡工程師傅們負責修築圍牆,疏通河道,而考古學家們則負責對圓明園的修復計劃進行最後的收尾,確保在工程施工之前沒有珍貴文物的遺留。
在對圓明園進行二次修復後不久,我國於1996年時再次展開了第三次的圓明園修復工程。在一連開展的三次圓明園的修復工程中所發現的珍貴文物數目高達50000餘件,我國的考古學界收穫頗豐。
其實“圓明園計劃”進行到目前為止,我國考古學家所涉足的挖掘點也才只有二十二處而已,可以說圓明園是一座具有無限研究潛力的園林。
“圓明園計劃”的負責人曾在媒體面前這樣說道,“當這些文物被我們搜尋到時,我們內心的第一反應是興奮的,但是當我們仔細凝視它的殘缺與傷疤時,我們又會忍不住地心疼不已。”
是啊,五萬餘件國寶被搜尋,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這些珍貴的寶貝大多是殘缺不全的,早已失去它當初被建造而出時的光鮮亮麗,不僅如此,在這些國寶的身上還處處佈滿了歷經大火焚燒後的可怖痕跡。
選擇重整修復圓明園,並非期待圓明園可以有一天會重新變成當初“萬園之園”的樣子,我們深知並非所有的疾病都能被醫治,也不是所有的傷害都能有癒合的那天。原本的“萬園之園”已經被踐踏,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是所有中國人必須要銘記的教訓。
無情的侵略者們將我國價值連城的國寶們偷走列展於他們的博物館中,而將一件件被毀壞的殘次品留給了我們。
這些並不完美的國寶們在向我們訴說著一個關於“落後就要捱打”的故事,它們始終在警示著我們國人:勿忘國恥。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
張, 恩蔭.圓明園變遷史探微[J].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3.
汪榮祖,鍾志恆.追尋失落的圓明園[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趙輝."走進圓明園",與傳統文化對話[J]. 20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