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總檯龍年春晚創意節目《年錦》驚豔全網。舞臺上,四位演唱者分別身著漢代的深衣、唐代的襦裙、宋代的背子和明代的襖裙,演繹著歷朝歷代的流行經典。
將四套華服逐幀定格,放大區域性,可以發現很多細節都充滿玄機!快來一探究竟↓↓↓
深衣(漢):獨家定製“非遺”
漢代深衣古樸大氣,款式源自《列女仁智圖》。
這套服飾中藏有很多“非遺”:衣緣和袖緣用了非遺工藝——長樂明光錦;腰帶上的雲紋為非遺刺繡工藝。
此外,外層薄紗參考了馬王堆出土的方孔紗,頭飾則是參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複製的東漢金步搖。
《年錦》造型設計張婷介紹,每個設計圖都會改幾十版,用百餘種顏色、十幾種布料打樣。在反覆修改紋樣、無數次上色實驗後,設計師最終定稿,交給織錦廠定製織造。
唐代襦裙,款式參考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
為了對應歌詞“雄獅過天山”,設計師在設計唐代襦裙時選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獅子紋,並用手繡的方式將它繡上去。“大概用了十多種布料打樣,用了二十多天,最後做了一個虛實相結合的獅子。”
宋代背子清新淡雅,款式參考了南宋《中興瑞應圖》。
“羅”是宋代最著名的織物,這套服飾運用了非遺工藝蘇羅。普通絲綢工序一般為8道左右,而蘇羅工序則多達30道。
為了原汁原味地呈現,設計團隊特別邀請蘇州織羅技藝非遺傳承人朱立群指導織造。
此外,曾在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中擔任服裝染色師的北京服裝學院專家張承來親自負責染色,抹胸由非遺蘇繡大師周雪清親自繡制。
這套造型的髮飾參考安慶市棋盤山出土文物復原的金冠,江西德安、安徽蕪湖等地出土文物復原的髮釵,點綴以當時流行的絨花飾品,兼顧歷史傳承性與美觀性。
襖裙(明):繡線裡的門道
明代襖裙秀麗溫婉,款式參考了江西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張婷介紹,明代的繡花很有講究,在配繡線時也著重考慮了顏色搭配。馬面裙底襴的位置重新繪製了東門侍女紋,“三個人畫了四天,每個顏色怎麼配,最後配繡線。”
這套服飾搭配的髮型參考了明代《百美圖卷》,配以瓜果、蝴蝶、花卉等樣式的非遺絨花裝飾,與上衣的刺繡紋樣交相輝映,美不勝收。